麻疹病毒
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是引起麻疹的病原体。麻疹是儿童最常见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结膜炎、口腔粘膜斑及全身丘疹为特征。
一、生物学性状
麻疹病毒的形态与结构大致与流感病毒相似,为球形、丝状等多种形态,直径为140~180nm,长者可达270nm ;其结构由内向外分为核衣壳和外面的脂蛋白囊膜两部分,其核衣壳内的核酸为单股负链RNA,不分节段,不易发生重组;其衣壳呈管状螺旋对称结构,囊膜结构与流感病毒相似,囊膜上也有两种糖蛋白剌突:一种称为H蛋白,能凝集猴、狒狒等动物的红细胞;另一种称为F蛋白,具有溶解红细胞及引起细胞融合的活性,可引起多核巨细胞病变。麻疹病毒无神经氨酸酶,该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除灵长类动物外,一般动物都不易感,在人胚肾、人羊膜细胞及Hela、Vero 等多种传代细胞中可增殖,出现细胞病变,形成多核巨细胞。本病毒对理化因素抵抗力较低,加热56℃30分钟和一般消毒剂均易将病毒灭活。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麻疹是一种典型的全身出疹的急性传染病。其传染性强、易感接触后90%以上都发生麻疹,儿童初次感染几乎都发病,传染源是麻疹患儿。患者从潜伏期到出疹期均有传染性。病毒存在于鼻咽和眼分泌物中,通过用具、玩具、飞沫等传播,侵入易感者上呼吸道及周围淋巴结,潜伏期9~12天(平均10天)。病毒入血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病人出现发热、咳嗽、眼结膜充血、口腔粘膜斑等前马铃薯期症状,病毒随血流到达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内增殖,3~5天后再次释放入血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病毒进一步播散至全身皮肤粘膜的毛细血管周围增殖(有时可达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血管内皮,使全身相继出现红疹。其损伤血管的机理一般认为与Ⅲ、Ⅳ型变态反应有关。若无并发症,数天后红疹消褪,麻疹自然痊愈。年幼体弱的患儿易发细菌感染,引起支气管炎,肺炎和中耳炎等。
麻疹是一种急性传染病:感染一般以麻疹病毒从体内完全清除而终止。但极个别患者在患疹数年后会患一种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该病是一种慢发性病毒感染,患者表现为精神异常,最后会痉挛、昏迷而死亡。在患者脑神经细胞及胶质细胞中可检测到麻疹病毒核酸和抗原,电镜下可看到核衣壳及包涵体,但无完整的麻疹病毒颗粒,故认为该病可能由于麻疹病毒变异所致。
麻疹病毒感染的免疫力持久,一般不会出现二次感染。
三、微生物学诊断和预防
麻疹因临床症状典型,一般无需作微生物学检查。不典型病例,可进行病毒分离培养,取鼻咽部脱落细胞或血液中胞用IFA或IEA检测麻疹病毒抗原;采取病人急性期恢复期双份血清,进行血凝抑制试验,观察坑体滴度是否增长4倍或4倍以上。
六个月以内的婴儿有被动免疫力,但随年龄增长逐渐消失,易感性增加,给6个月~1岁的儿童普遍接种疹病毒活疫苗是预防麻疹的最好方法。给有接触麻疹患儿病史的体弱易感儿注射丙种球蛋白或健康成人全血,有预防发病或减轻症状的作用。

- 麻疹病毒《医学微生物学》
- 麻疹辩疑赋《专治麻痧初编》
- 麻疹不治证《麻科活人全书》
- 麻疹避忌《专治麻痧初编》
- 麻疹出透热不退《儿科萃精》
- 麻疹闭证《中医词典》
- 麻疹初潮辨证《儿科萃精》
- 麻疹备用诸方《麻疹备要方论》
- 麻疹初热《专治麻痧初编》
- 麻疹、水痘、腮腺炎、德国麻疹……乃天地予人类对气候致病的预防针。《中医之钥》
- 麻疹喘促险证《余无言医案》
- 麻疹 [附]奶麻《中医儿科学》
- 麻疹喘急《中医词典》
- 麻疹《传染病》
- 麻疹瘄《中医词典》
- 麻疹《专治麻痧初编》
- 麻疹达权《麻疹阐注》
- 麻疹《专治麻痧初编》
- 麻疹烦渴《中医词典》
- 麻疹《幼科释谜》
- 麻疹方《景岳全书》
- 麻疹《回春录》
- 麻疹方药例《古今医鉴》
- 麻疹《万病回春》
- 麻疹附余《专治麻痧初编》
- 麻疹《证治准绳·幼科》
- 麻疹骨髓赋《幼幼集成》
- 麻疹《中医词典》
- 麻疹骨髓赋(增朴)《麻科活人全书》
- 麻疹《小儿常见病单验方》
- 麻疹合并肠炎《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
《医学微生物学》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 第一章 细菌的繁殖与代谢
- 第二章 细菌的分布与外界环境对细菌的影响
- 第三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 第四章 细菌的致病性和抗细菌感染的免疫
- 第一节 细菌的致病性
- 第二节 抗细菌感染的免疫
- 第三节 感染的发生、发展和结局
- 第五章 细菌感染的诊断和特异防治
- 第一节 细菌感染的诊断
- 第二节 特异性防治
- 第六章 病原性球菌
- 第七章 肠道杆菌
- 第八章 弧菌和弯曲菌
- 第十一章 白喉杆菌
- 第十二章 分枝杆菌
- 第十三章 动物疫源菌
- 第十四章 厌氧性细菌
- 第一节 厌氧芽胞杆菌
- 第二节 无芽胞厌氧菌
- 一、厌氧性球菌
- 二、革兰氏阴性无芽胞厌氧杆菌
- 三、革兰氏阳性无牙胞厌氧杆菌
- 四、无芽胞厌氧菌感染防治原则
- 第三节 厌氧菌的检验
- 第十五章 其他病原性细菌
- 第十六章 螺旋体
- 第十七章 立克次体
- 第十八章 衣原体
- 第十九章 支原体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主要病原性支原体
- 第二十章 病原性真菌
- 第二十一章 病毒的一般性状
-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 第二节 病毒的增殖
- 第三节 抵抗力与变异
- [附]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 第二十二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 第一节 病毒对机体的致病作用
- 一、病毒感染细胞的类型
- 二、病毒感染机体的类型
- 三、病毒与癌症
- 四、病毒的致病机理
- 第二节 机体抗病毒免疫
- 第二十三章 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与防治原则
- 第二十四章 呼吸道病毒
- 第二十五章 肠道病毒和轮状病毒
- 第一节 肠道病毒的共同特性
- 第二节 脊髓灰质炎病毒
- 第三节 柯萨奇病毒 埃可病毒新型肠道病毒
- 第四节 轮状病毒
- 第二十六章 肺炎病毒
- 第二十七章 出血热病毒
- 第二十八章 脑炎病毒
- 第二十九章 疱疹病毒
- 第三十章 其他病毒
- 医学微生物学基本词汇英汉对照(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