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防治原则
自1981年发现爱滋病,随后在世界各地迅速蔓延,据WHO报告,至1995年1月1日全球累积的HIV感染得为2590万例,爱滋病人850万例,死亡病人700万例,其中非洲流行最严重,居首位,其次是东南亚地区。我国于1984年使用美国Ameur公司Ⅷ因子,首次传入,逐年增加,从1985年至1995年底累HIV感染者3341例,其中117例为爱滋病人,地理分布去最高,占80%左右,以嗜毒者为主。
由于爱滋病惊人的蔓延速度和高度的致死率,已引起WHO和许多国家的重视,普遍采用了一系列综合措施,主要包括:
(一)广泛地开展宣传教育,普及防治知识,认识本病传染源、传播方式及悲惨结局。
(二)建立HIV感染和爱滋病的监测系统,掌握流行动态。对高危人群实行监测,严格管理爱滋病人及HIV感染者。
(三)对供血者进行HIV抗体检测,确保输血和血液制品安全。
(四)加强国境检疫,防止本病传入。
特异预防,迄今尚缺理想疫苗。减毒活疫苗和灭活全病毒疫苗,由于难以保证疫苗安全,不宜人体应用。目前选择基因工程方法研制疫苗,如克隆囊膜蛋白基因、核心蛋白基因,在细胞和动物细胞中表达多肽作亚单位疫苗,或囊膜基因插入病毒或腺病毒中制备重组疫苗。最大问题是囊膜蛋白高度易变性,不同毒株HIVgp120有明显差别,使疫苗的使用受到了限制。现已证明包膜蛋白gp120的肽键中有一些区段的氨基酸序列比较保守恒定,用该保守恒定片段制备,将能解决问题。
目前用于治疗爱滋病的药物有叠氮脱氧胸苷(AZT)、苏拦明(Suramin)、双脱氧胞苷(ddc)、双脱氧面苷(ddl )等。AZT能干扰病毒DNA合成,从而抑制HIV在体内增殖,缓解症状,延长病人生存期。苏拉明对HIV的逆转录酶活性有抑制作用。ddc是最有效的HIV抑制剂,能明显减少HIV的复制和改善病人免疫功能。ddl抗病毒的范围比AZT和ddc 窄一些,但毒性较低,半衰期较长。
此外,发现许多抑制蛋白酶、阻止HIV与靶细胞结合或融合的药物,能分别作用于细胞感染的不同阶段,以达到抗HIV的效果,均尚处于研究阶段。
中草药中发现括蒌蛋白、贝母苷、甘草甜素、及地丁、空心苋、紫草等抽提物有抑HIV的作用。中药方制治疗爱滋病人也能缓解症状,都在研究和总结中。

- 防治原则《医学微生物学》
- 防治原则《医学微生物学》
- 防治原则《医学微生物学》
- 防治原则《医学微生物学》
- 防治原则《医学微生物学》
- 防治原则《医学微生物学》
- 肪《本草经集注》
- 防治原则《医学微生物学》
- 肪《新修本草》
- 防治原则《医学微生物学》
- 肪《吴普本草》
- 防治原则《医学微生物学》
- 房黄《中医词典》
- 防治原则《医学微生物学》
- 房间隔缺损《放射诊断学》
- 防治原则《医学微生物学》
- 房间隔缺损《病理学》
- 防治原则《医学微生物学》
- 房葵《吴普本草》
- 防治原则《医学微生物学》
- 房劳《中医名词词典》
- 防治原则《医学微生物学》
- 房劳《中医词典》
- 防治原则《医学微生物学》
- 房劳复《中医词典》
- 防治原则《医学微生物学》
- 房劳复《血证论》
- 防治原则《医学微生物学》
- 房劳复《伤寒括要》
- 防治原则《医学微生物学》
- 房劳复阴阳易《医宗金鉴》
《医学微生物学》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 第一章 细菌的繁殖与代谢
- 第二章 细菌的分布与外界环境对细菌的影响
- 第三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 第四章 细菌的致病性和抗细菌感染的免疫
- 第一节 细菌的致病性
- 第二节 抗细菌感染的免疫
- 第三节 感染的发生、发展和结局
- 第五章 细菌感染的诊断和特异防治
- 第一节 细菌感染的诊断
- 第二节 特异性防治
- 第六章 病原性球菌
- 第七章 肠道杆菌
- 第八章 弧菌和弯曲菌
- 第十一章 白喉杆菌
- 第十二章 分枝杆菌
- 第十三章 动物疫源菌
- 第十四章 厌氧性细菌
- 第一节 厌氧芽胞杆菌
- 第二节 无芽胞厌氧菌
- 一、厌氧性球菌
- 二、革兰氏阴性无芽胞厌氧杆菌
- 三、革兰氏阳性无牙胞厌氧杆菌
- 四、无芽胞厌氧菌感染防治原则
- 第三节 厌氧菌的检验
- 第十五章 其他病原性细菌
- 第十六章 螺旋体
- 第十七章 立克次体
- 第十八章 衣原体
- 第十九章 支原体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主要病原性支原体
- 第二十章 病原性真菌
- 第二十一章 病毒的一般性状
-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 第二节 病毒的增殖
- 第三节 抵抗力与变异
- [附]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 第二十二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 第一节 病毒对机体的致病作用
- 一、病毒感染细胞的类型
- 二、病毒感染机体的类型
- 三、病毒与癌症
- 四、病毒的致病机理
- 第二节 机体抗病毒免疫
- 第二十三章 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与防治原则
- 第二十四章 呼吸道病毒
- 第二十五章 肠道病毒和轮状病毒
- 第一节 肠道病毒的共同特性
- 第二节 脊髓灰质炎病毒
- 第三节 柯萨奇病毒 埃可病毒新型肠道病毒
- 第四节 轮状病毒
- 第二十六章 肺炎病毒
- 第二十七章 出血热病毒
- 第二十八章 脑炎病毒
- 第二十九章 疱疹病毒
- 第三十章 其他病毒
- 医学微生物学基本词汇英汉对照(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