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普氏立克次体
普氏立克次体(R.prowazekii)是流行性斑疹伤寒的病原体。
(一)生物学特性
短杆状,0.8~2.0×0.3~0.6um,单个存在或呈短链排列。在宿主细胞的细胞质内生长。
鸡胚高度敏感,接种后于4~13日内死亡。接种豚鼠或家兔睾丸或兔眼前房是保菌的良好方法。
对热、紫外线、一般消毒剂很敏感,对低温及干燥抵抗力较强。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患者是唯一传染源,主要传播媒介是体虱。虱叮兄弟病人后,立克次体进入虱肠管上皮细胞内繁殖。当虱再去叮咬健康人时,立克次体即随粪便排泄在皮肤上,并经搔抓的皮肤破损处侵入人体。立克次体在干燥粪便中于室温下能保持感染性达二个月。偶有经呼吸道或眼结膜传染的。
普氏立克次全感染虱后7~10天造成虱肠阻塞而死亡,并不经卵传给下一代,故体虱仅为普立克次体的传播媒介而非储存宿主。隐性感染者或病愈病人体内可潜伏立克次体,一般认为这类人可能是普氏立克次体的储存宿主。当机体免疫力降低时,潜伏于巨噬细胞内的立克次体重又繁殖,可导致复发。
人感染立克次体后,经两周左右的潜伏期后急性发病,主要表现为高热、皮疹,伴有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或其他实质脏器损害的症状。这些症状与普氏立克次体在体内的繁殖及其毒素样物质的作用有关。
病后免疫力持久,而且对斑疹伤寒群内其他立克次体感染有交叉免疫。
(三)诊断与防治
发病后尽快于一周内采血并注射入雄性豚鼠腹腔,每日测量体温并观察阴囊有肿大。若体温超过40℃或阴囊有红肿则说明有立克次体感染。若无阴囊红肿而体温超过40℃。可取脾组织接种鸡胚卵黄囊,35℃孵育数日,如卵黄囊膜涂片查贝立克次体可能即为普氏立克次体,并根据形态、细胞内部位及免疫荧光法等进行鉴定。
血清学试验常用外斐氏反应和补体结合试验。若与OX19、OX2抗原效价≥1:160,或恢复期血清抗体效价较早期有4倍以上增高时,有诊断意义。用普氏立克次体可溶性(群特异)抗原进行的补体结合试验可区别斑疹伤寒和其他群的立克次体感染,而要区别普氏与莫氏立克次体还需用颗粒性(种特异)抗原。
消灭体虱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治疗可用氯霉素、四环素。
我国目前采用甲醛处理的鼠肺灭活疫苗,可使发病率降低70~90%,免疫力维持一年。

- 普氏立克次体《医学微生物学》
- 普萘洛尔《药理学》
- 普通感冒《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普萘各尔《药理学》
- 普通感冒《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普罗帕酮《药理学》
- 普通喉痛《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普罗布考《药理学》
- 普通霍乱《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普鲁卡因过敏试验《基础护理学》
- 普通检查《放射诊断学》
- 普救万全膏《医学心悟》
- 普通痢疾《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普救散《是斋百一选方》
- 普通疟疾《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普救散《洪氏集验方》
- 普通水泻《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普济消毒饮子《医方考》
- 普映《中医词典》
- 普济消毒饮《伤寒括要》
- 七《类经》
- 普济消毒饮《增订叶评伤暑全书》
- 七《类经》
- 普济消毒饮《仁术便览》
- 七 风温《医效秘传》
- 普济消毒饮《外科理例》
- 七 救五脏诸劳损病方《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 普济消毒饮《医学心悟》
- 七熬丸《备急千金要方》
- 普济消毒饮《目经大成》
- 七般疝气病在厥阴《医学传心录》
《医学微生物学》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 第一章 细菌的繁殖与代谢
- 第二章 细菌的分布与外界环境对细菌的影响
- 第三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 第四章 细菌的致病性和抗细菌感染的免疫
- 第一节 细菌的致病性
- 第二节 抗细菌感染的免疫
- 第三节 感染的发生、发展和结局
- 第五章 细菌感染的诊断和特异防治
- 第一节 细菌感染的诊断
- 第二节 特异性防治
- 第六章 病原性球菌
- 第七章 肠道杆菌
- 第八章 弧菌和弯曲菌
- 第十一章 白喉杆菌
- 第十二章 分枝杆菌
- 第十三章 动物疫源菌
- 第十四章 厌氧性细菌
- 第一节 厌氧芽胞杆菌
- 第二节 无芽胞厌氧菌
- 一、厌氧性球菌
- 二、革兰氏阴性无芽胞厌氧杆菌
- 三、革兰氏阳性无牙胞厌氧杆菌
- 四、无芽胞厌氧菌感染防治原则
- 第三节 厌氧菌的检验
- 第十五章 其他病原性细菌
- 第十六章 螺旋体
- 第十七章 立克次体
- 第十八章 衣原体
- 第十九章 支原体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主要病原性支原体
- 第二十章 病原性真菌
- 第二十一章 病毒的一般性状
-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 第二节 病毒的增殖
- 第三节 抵抗力与变异
- [附]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 第二十二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 第一节 病毒对机体的致病作用
- 一、病毒感染细胞的类型
- 二、病毒感染机体的类型
- 三、病毒与癌症
- 四、病毒的致病机理
- 第二节 机体抗病毒免疫
- 第二十三章 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与防治原则
- 第二十四章 呼吸道病毒
- 第二十五章 肠道病毒和轮状病毒
- 第一节 肠道病毒的共同特性
- 第二节 脊髓灰质炎病毒
- 第三节 柯萨奇病毒 埃可病毒新型肠道病毒
- 第四节 轮状病毒
- 第二十六章 肺炎病毒
- 第二十七章 出血热病毒
- 第二十八章 脑炎病毒
- 第二十九章 疱疹病毒
- 第三十章 其他病毒
- 医学微生物学基本词汇英汉对照(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