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甲型肺炎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传染源多为病人。甲型肝炎的潜伏期为15~45天,病毒常在患者转氨酸升高前的5~6天就存在于患者的血液和粪便中。发病2~3周后,随着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产生,血液和粪便的传染性也逐渐消失。长期携带病毒者极罕见。
HAV随患者粪便排出体外,通过污染水源、食物、海产品(如毛蚶等)、餐具等的传播可造成散发性流行或大流行。也可通过输血或注射方式传播,但由于HAV在患者血液中持续时间远较乙型肺炎病毒为短,故此种传播方式较为少见。
(二)致病机理与免疫
根据临床和流行病学观察,甲型肝炎病毒多侵犯儿童及青年,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递减。临床表现多从发热、疲乏和食欲不震开始,继而出现肝肿大、压痛、肝功能损害,部份患者可出现黄疸。多数情况下,无黄疸病例发生率要比黄疸型高许多倍,但大流行时黄疸型比例增高。40岁上成人中,80%左右均有抗HAV抗体。HAV经粪一口途径侵入人体后,先在肠粘膜和局部淋巴结增殖,继而进入血流,形成病毒血症,最终侵入靶器官肝脏,在肝细胞内增殖。由于在组织培养细胞中增殖缓慢并不直接引起细胞损害,故推测其致病机理,除病毒的直接作用外,机体的免疫应答可能在引起肝组织损害上起一定的作用。现可应用狨猴作为实验感染模型以研究HAV的致病机理。动物经大剂型病毒感染后1周,肝组织呈轻度炎症反应和有小量的局灶性坏死现象。此时感染动物虽然肝功能异常,但病情稳定。可是在动物血清中出现特异性抗体的同时,动物病情反而转剧,肝组织出现明显的炎症和门脉周围细胞坏死。由此推论早期的临床表现是HAV本身的致病作用,而随后发生的病理改变是一种免疫病理损害。
在甲型肝炎的显性感染或隐性感染过程中,机体都可产生抗HAV的lgm 和lgG抗体。前者在急性期和恢复期出现,后者在恢复后期出现,并可维持多年,对同型病毒的再感染有免疫力。另外有活力的NK细胞,特异性细胞毒T细胞(CD8+)在消灭病毒、控制HAV感染中亦很重要。

- 致病性与免疫性《医学微生物学》
- 致病性与免疫性《医学微生物学》
- 致病性与免疫性《医学微生物学》
- 致病性与免疫性《医学微生物学》
- 致病性与免疫性《医学微生物学》
- 致病性与免疫性《医学微生物学》
- 致病性与免疫性《医学微生物学》
- 致病性与免疫性《医学微生物学》
- 致病性与免疫性《医学微生物学》
- 致病性与免疫性《医学微生物学》
- 致病性自生生活阿米巴《人体寄生虫学》
- 致病性与免疫性《医学微生物学》
- 致病因素《中医外科学》
- 致病性与免疫性《医学微生物学》
- 致读者《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致病性与免疫性《医学微生物学》
- 致和丸《外科传薪集》
- 致病性与免疫性《医学微生物学》
- 致幻剂滥用《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致病性与免疫性《医学微生物学》
- 致疾性与免疫性《医学微生物学》
- 致病性与免疫性《医学微生物学》
- 致理《中医词典》
- 致病性免疫《医学微生物学》
- 致密《中医词典》
- 致病性和免疫性《医学微生物学》
- 致密结缔组织《组织学与胚胎学》
- 致病性和免疫性《医学微生物学》
- 致密性髂骨炎《中医伤科按摩学》
- 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快速检查法《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致热原的作用部位《病理生理学》
《医学微生物学》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 第一章 细菌的繁殖与代谢
- 第二章 细菌的分布与外界环境对细菌的影响
- 第三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 第四章 细菌的致病性和抗细菌感染的免疫
- 第一节 细菌的致病性
- 第二节 抗细菌感染的免疫
- 第三节 感染的发生、发展和结局
- 第五章 细菌感染的诊断和特异防治
- 第一节 细菌感染的诊断
- 第二节 特异性防治
- 第六章 病原性球菌
- 第七章 肠道杆菌
- 第八章 弧菌和弯曲菌
- 第十一章 白喉杆菌
- 第十二章 分枝杆菌
- 第十三章 动物疫源菌
- 第十四章 厌氧性细菌
- 第一节 厌氧芽胞杆菌
- 第二节 无芽胞厌氧菌
- 一、厌氧性球菌
- 二、革兰氏阴性无芽胞厌氧杆菌
- 三、革兰氏阳性无牙胞厌氧杆菌
- 四、无芽胞厌氧菌感染防治原则
- 第三节 厌氧菌的检验
- 第十五章 其他病原性细菌
- 第十六章 螺旋体
- 第十七章 立克次体
- 第十八章 衣原体
- 第十九章 支原体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主要病原性支原体
- 第二十章 病原性真菌
- 第二十一章 病毒的一般性状
-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 第二节 病毒的增殖
- 第三节 抵抗力与变异
- [附]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 第二十二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 第一节 病毒对机体的致病作用
- 一、病毒感染细胞的类型
- 二、病毒感染机体的类型
- 三、病毒与癌症
- 四、病毒的致病机理
- 第二节 机体抗病毒免疫
- 第二十三章 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与防治原则
- 第二十四章 呼吸道病毒
- 第二十五章 肠道病毒和轮状病毒
- 第一节 肠道病毒的共同特性
- 第二节 脊髓灰质炎病毒
- 第三节 柯萨奇病毒 埃可病毒新型肠道病毒
- 第四节 轮状病毒
- 第二十六章 肺炎病毒
- 第二十七章 出血热病毒
- 第二十八章 脑炎病毒
- 第二十九章 疱疹病毒
- 第三十章 其他病毒
- 医学微生物学基本词汇英汉对照(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