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脑膜炎球菌
脑膜炎球菌(Meningococcus)的学名是脑膜炎奈瑟氏球菌(N.meninyitidis),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病原菌。
(一)生物学性状
为革兰氏阴性双球菌,在急性期或早期患者脑脊髓液中,大多位于中性粒细胞内,呈肾形成双排列,凹面相对。电镜下可以观察到自病人分离的毒性菌株有微荚膜和菌毛。培养条件要求较高,普通培养基上不生长,在含有血清或血液的培养基上方能生长,如经加热(80℃以上)的血液琼脂培养基(称为巧克力血液培养基)。本菌为专性需氧菌,但初次培养时,在5~10%CO2低氧环境中生长最旺盛,最适PH7.0~7.4,最适温度37℃,培养24~72小时后,菌落呈圆形、光滑、湿润、透明、微带灰兰色。在血清肉汤中均匀生长。
本菌抵抗力弱,对寒冷、日光、热力、干燥、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均敏感。对磺胺、青霉素、链毒素、金霉素均敏感,但容易产生耐药性。
根据脑膜炎球菌表面荚膜多糖抗原的不同,将本菌分为A、B、C、D、X、Y、29E及W135九个血清群,对人类致病的多属于A、B、C群,我国95%以上病例为A群,有的地区发现B群和C群。X、Y、Z等经常在带菌者中发现,极少致病。以根据外膜蛋白抗原(型特异性)将各血清群分为若干血清型。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脑膜炎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为荚膜、菌毛、内毒素。
本菌通常寄居于正常人鼻咽腔,在约有5~10%的健康人鼻咽部带有本菌,流行期高达20~70%,但带菌者90%并不病,少数引起鼻咽炎,严重者造成菌血症,仅1~2%的人,经血流或淋巴到达脊髓膜引起化脓性脊髓膜炎。带菌者和病人是传染源。
本菌经飞沫传染,也可通过接触病人呼吸道分泌物污染的物品而感染。潜伏期约1~4天。本病的发生和机体免疫力有密切的关系,当机体抵抗力低下时,侵入鼻咽腔细菌大量繁殖而侵入血流,引起菌血症和败血症,病人出现恶寒、发热、恶心、呕吐、皮肤上有出血性皮疹,皮疹内可查到本菌。严重者侵犯脑脊髓膜,发生化脓性脑脊髓膜炎,出现头痛,喷射性呕吐,颈顽强直等脑膜刺激症。甚至由于两侧肾上腺出血,发生肾上腺功能衰竭,中毒性休克。上述症状的产生,与细菌自溶和死亡释放出大量内毒素有关。
此外,目前已证实脑膜炎双球菌和淋球菌能产生一种胞外酶,即lga 蛋白酶,能特异性地裂解人lgA1,进而破坏人的正常免疫功能,它在致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成人对脑膜炎球菌有较强免疫力,感染后仅1~2%的表现脑膜炎。儿童免疫力较弱,感染后发病率较高。母体内抗体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故6个月以内婴儿患流脑很少。
感染后体产生的荚膜多糖抗体、抗外膜蛋白抗体,有特异杀伤脑膜炎球菌的作用,抗脂多糖抗体可能在中和毒性方面有一定意义。
(三)微生物诊断
流脑流行期间,根据典型症状和体征不难诊断。对散发的或不典型病例,可采取瘀斑中血液、外周血液或脑脊液送检。带菌者可用末端2cm处弯曲的棉拭,深入口腔,直达悬雍垂后鼻咽腔部,小心旋转采取分泌物送检。
1.直接染色镜检
在瘀斑处采取血液或组织液,经美蓝染色,如找到肾形革兰氏阴性双球菌,可作初步报告。对脑脊液标本,离心取沉淀物制备涂片,用革兰氏染色或美兰染色镜检,在多形核细胞中找到肾形双球菌,结合临床症状即可确诊,也可用免疫荧光法直接查菌体。
2.分离培养
对无菌采取的瘀血斑或脑脊液先行葡萄糖肉汤增菌,或直接接种于巧克力血平板或卵黄双抗琼脂平板上,5~10%CO2环境下,培养18~24小时,观察结果。
3.血清学检查
可用间接血凝试验,ELISA等方法检测流脑抗体,以辅助诊断。
(四)特异防治
对易感儿童注射纯化流脑群特异性多糖菌苗,进行特异预防。流行期间可口服磺胺药物预防。治疗流脑首选磺胺,也可用青霉素、氯霉素或氨苄青霉素。

- 脑膜炎球菌《医学微生物学》
- 脑膜损伤《病理学》
- 脑膜炎双球菌的快速检查法《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脑膜刺激征《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 脑囊虫病《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脑膜刺激征《物理诊断学》
- 脑囊虫病《神经病学》
- 脑鸣《中医词典》
- 脑逆《中医词典》
- 脑鸣《中医词典》
- 脑逆《中医词典》
- 脑漯(tà榻)《中医词典》
- 脑逆头痛《中医词典》
- 脑漯(tà榻)《中医词典》
- 脑逆头痛《中医词典》
- 脑颅整体观《人体解剖学》
- 脑脓肿《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脑颅各骨《人体解剖学》
- 脑衄《中医词典》
- 脑漏证《古今名医汇粹》
- 脑衄《中医词典》
- 脑漏流脓《奇方类编》
- 脑衄《血证论》
- 脑漏流脓《急救广生集》
- 脑破骨损《奇效简便良方》
- 脑漏方《急救广生集》
- 脑窍《古今医统大全》
- 脑漏《灸法秘传》
- 脑缺血《老年百病防治》
- 脑漏《校注医醇剩义》
- 脑热《中医词典》
《医学微生物学》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 第一章 细菌的繁殖与代谢
- 第二章 细菌的分布与外界环境对细菌的影响
- 第三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 第四章 细菌的致病性和抗细菌感染的免疫
- 第一节 细菌的致病性
- 第二节 抗细菌感染的免疫
- 第三节 感染的发生、发展和结局
- 第五章 细菌感染的诊断和特异防治
- 第一节 细菌感染的诊断
- 第二节 特异性防治
- 第六章 病原性球菌
- 第七章 肠道杆菌
- 第八章 弧菌和弯曲菌
- 第十一章 白喉杆菌
- 第十二章 分枝杆菌
- 第十三章 动物疫源菌
- 第十四章 厌氧性细菌
- 第一节 厌氧芽胞杆菌
- 第二节 无芽胞厌氧菌
- 一、厌氧性球菌
- 二、革兰氏阴性无芽胞厌氧杆菌
- 三、革兰氏阳性无牙胞厌氧杆菌
- 四、无芽胞厌氧菌感染防治原则
- 第三节 厌氧菌的检验
- 第十五章 其他病原性细菌
- 第十六章 螺旋体
- 第十七章 立克次体
- 第十八章 衣原体
- 第十九章 支原体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主要病原性支原体
- 第二十章 病原性真菌
- 第二十一章 病毒的一般性状
-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 第二节 病毒的增殖
- 第三节 抵抗力与变异
- [附]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 第二十二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 第一节 病毒对机体的致病作用
- 一、病毒感染细胞的类型
- 二、病毒感染机体的类型
- 三、病毒与癌症
- 四、病毒的致病机理
- 第二节 机体抗病毒免疫
- 第二十三章 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与防治原则
- 第二十四章 呼吸道病毒
- 第二十五章 肠道病毒和轮状病毒
- 第一节 肠道病毒的共同特性
- 第二节 脊髓灰质炎病毒
- 第三节 柯萨奇病毒 埃可病毒新型肠道病毒
- 第四节 轮状病毒
- 第二十六章 肺炎病毒
- 第二十七章 出血热病毒
- 第二十八章 脑炎病毒
- 第二十九章 疱疹病毒
- 第三十章 其他病毒
- 医学微生物学基本词汇英汉对照(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