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B细胞缺陷性疾病
由于血清Ig测定的常规化,故先天性抗体产生缺陷病免疫学诊断较易。
(一)性联低丙种球蛋白血症
首例病于1952年由Bruton报道,故亦称Bruton低丙种球蛋白血症,为最常见的先天性B细胞免疫缺陷病。
患儿血清Igs水平很低或测不出,外周血和淋巴组织中b 细胞减少或缺乏,淋巴结中无生发中心,组织中无浆细胞。前B细胞虽VDJ重排及μ链产生正常,但轻链基因的重排和表达有缺陷,因此前B细胞不能成熟为sIgM阳性B细胞。而患儿T细胞的成熟、数目及功能基本正常。
该病由在一条X 染色体上携带有缺陷基因但表现型正常的母亲传给其子。该基因座位于X染色体长臂q21.3 ~22区带。已证明,该病并非由X染色体上单一基因的缺陷而是多基因异常的结果。
患儿有结膜、咽、皮肤、中耳、气管和肺部反复化脓性感染,但对胞内寄生菌和真菌感染反应正常。Lgs制剂治疗有效。
(二)选择性免疫球蛋白缺陷
1.选择性IgA缺陷 是最常见的一种选择性Ig缺陷。发病率约1/700,常染色体显性或陷性遗传。但有些病人则是胚胎期风疹病毒感染或接触药物造成,血清IgA水平<50μg/M1,IgM和IgG水平正常或略高。表达IgA的B细胞不能分化成分泌抗体的浆细胞,但α链基因和膜IgA表达均正常。
2.选择IgM缺陷 大多由B细胞分化异常引起,其IgM抗体多属自身抗体,能与自身细胞对TH细胞的刺激无反应。
3.选择性IgG亚类缺陷 大多由B细胞分化异常引起,少数因不同恒定区基因缺失所致。
4.IgM升高的IgG和IgA缺陷 为性联遗传病,其IgM抗体多属自身抗体,能与自身血细胞反应。病人IgG和IgA重链转换有障碍。

- B细胞缺陷性疾病《医学免疫学》
- B细胞膜主要表面分子《医学免疫学》
- B细胞数目及功能的检测《医学免疫学》
- B细胞功能的检测《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B细胞亚类《医学免疫学》
- B细胞的膜表面分子《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B因子《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B细胞的分化《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C《金匮悬解》
- B细胞的发育《医学免疫学》
- C《四圣心源》
- B细胞表面标志的检测《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C《四圣悬枢》
- B细胞被多克隆激活《医学免疫学》
- C《生理学》
- B细胞《医学免疫学》
- C《医学统计学》
- B细胞《医学免疫学》
- C《医学遗传学基础》
- B细胞《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C《传染病》
- B细胞《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C D《伤寒悬解》
- B淋巴细胞和免疫球蛋白的表达《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C D《伤寒说意》
- B淋巴细胞的分化和表面标志《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C1q《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B淋巴细胞《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C1q受体《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Brown- Sequard氏综合征《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 C1分子《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医学免疫学》
- 第一篇 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
- 第一章 绪论--免疫学发展简史
- 第一节 免疫学的经验时期
- 第二节 经典免疫学时期
- 第三节 近代免疫学时期
- 第四节 现代免疫学时期
- 第五节 免疫学在生物学和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 第二章 免疫球蛋白分子
- 第一节 抗体的发现及其特性
-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 第三节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 第四节 免疫球蛋白基因的结构和抗体多样性
- 第五节 抗体的制备
- 第三章 补体系统
- 第一节 补体系统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 第二节 补体系统的激活
- 第三节 补体受体及其免疫学功能
- 第四节 补体的生物学活性
- 第五节 血清补体水平与疾病
- 第四章 细胞因子
- 第一节 细胞因子的概述
- 第二节 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结构
- 第三节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 第四节 细胞因子的临床意义
- 第五章 免疫细胞膜分子(一):主要组织兼容性抗原
- 第一节 MHC基因结构
- 第二节 MHC抗原
- 第三节 MHC分子的功能
- 第四节 HLA的医学意义
- 第五节 HLA分型技术
- 第六章 免疫细胞膜分子(二):白细胞分化抗原
- 第七章 免疫细胞(一):造血干细胞
- 第一节 造血干细胞的特性
- 第二节 造血干细胞的分化
- 第三节 造血干细胞与淋巴细胞的发生
- 第八章 免疫细胞(二):淋巴细胞系
- 第一节 T细胞
- 第二节 B细胞
- 第三节 第三群淋巴细胞
- 第九章 免疫细胞(三):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 第一节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 第二节 其他抗原呈递细胞
- 第三节 抗原呈递细胞的抗原呈递作用
- 第二篇 免疫系统的生理功能
- 第十章 抗原
- 第一节 抗原的概念和特性
- 第二节 抗原的免疫原性
- 第三节 抗原的抗原性
- 第四节 抗原的分类
- 第十一章 免疫应答(一):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
- 第一节 免疫应答的概念与过程
- 第二节 抗体产生的细胞学基础
- 第三节 抗体形成过程中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 第四节 免疫记忆
- 第五节 体液免疫的效应
- 第六节 体液免疫应答的调节
- 第十二章 免疫应答(二):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
- 第十三章 免疫应答(三):免疫耐受
- 第一节 免疫耐受现象的发现
- 第二节 影响免疫耐受形成的因素
- 第三节 免疫耐受的维持和终止
- 第四节 免疫耐受的机制
- 第五节 免疫耐受的临床意义
- 第十四章 免疫应答(四):免疫调节
- 第一节 免疫系统的调节
- 第二节 遗传对免疫应答的调节
- 第三节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
- 第三篇 免疫病理
- 第十五章 超敏反应
-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
-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
- 第十六章 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病
- 第一节 生理性自身免疫现象
- 第二节 病理性自身免疫应答的诱因
- 第三节 病理性自身免疫发生机制
- 第四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
- 第五节 自身免疫病治疗原则
- 第十七章 免疫缺陷
- 第一节 免疫缺陷病的分类
- 第二节 免疫缺陷病的一般特征
- 第三节 常见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 第四节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 第十八章 肿瘤免疫
- 第十九章 移植免疫
- 第一节 器官移植排斥的类型
- 第二节 移植反排斥的机制
- 第三节 移植排斥的防止
- 第二十章 免疫学检测法
- 第一节 抗原或抗体的检测
- 第二节 体液免疫功能的检测
- 第三节 细胞免疫功能的检测
- 第四节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免疫学诊断中的应用
- 第二十一章 免疫治疗学
- 第一节 免疫增强药物及免疫增强疗法
- 第二节 免疫抑制剂及免疫抑制疗法
- 第三节 生物应答调节与免疫治疗
- 主要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