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B细胞膜主要表面分子
(一)B细胞抗原识别受体(BCR)
BCR与TCR一样,也是由复合分子组成。即由特异识别抗原的分子信号传导分子组成的BCR复合分子(图8-4)。BCR识别抗原分子早已证明是由B细胞表面免疫球蛋白分子(surface immunoglobulin,sig)组成,它是由二条相同的重链(H)和二条相同的轻链(L)构成的4肽链分子。sIg均为单体结构,在正常人外周血中多数B细胞可同时表达sIgM和sIgD,少数B细胞只表达sIgG、sIgA或sIgE。sIg是鉴别B细胞的主要特征,可用荧光素标记的抗Ig抗体检测B细胞。
近年的研究证明BCR还存在另一组分子,是由二硫键连接的异二聚分子组成,称之为sIgα和Ig-β链(分别命名为CD79a和CD79b)。它们的分子结构相关,是由Ig超家族基因mb-1和B29分别编码的糖蛋白分子,它们的功能与信号传导有关,与TCR中CD3分子的作用相似。
BCR能识别可溶性蛋白抗原分子,它识别的表位是构像决定簇,这一特性与TCR明显不同(表8-8)。B细胞经BCR对抗原的摄取、加工和呈递作用,通过信号传导可引起胞浆内一系列生化变化及核内基因的活化、增殖、分化、不应答或诱导细胞程序性死亡。
表8-8 BCR与TCR识别抗原的比较
· BCR-Igα、Igβ · 配体-受体相互作用,抗原-BCR · 直接结合游离抗原 · 可与任何蛋白质抗原发生应答 · 识别的抗原表位空间构型决定簇15AA | TCAR-CD3 三分子复合物、抗原-MHC-TCR 不能与游离抗原结合 只能与MHC·肽应答 识别的抗原表位降解的线性肽片段8~12AA |
(二)Fc受体
许多免疫细胞表面都有Fc受体,它是结合免疫球蛋白Fc段的分子结构。结合不同类别Ig的Fc受体,其性质各异,细胞上FcR的类型和数目也是不固定的。
大多数B细胞表面具有IgGFe受体Ⅱ(FerR),能与IgGFe段结合。活化B细胞此受体密度明显增高,分化至晚期又下降。FerR可与免疫复合物结合,有利于B细胞对抗原的捕获和结合,以及B细胞的活化和抗体产生。如将鸡红细胞(E)与其IgG抗体(A)结合形成的复合物与B细胞混合后,可见B细胞周围有红细胞粘附形成的花环,称为EA花环,也是检测B细胞的一种方法。
近年发现在活化B细胞表面可具有IgEFe受体(FerRⅡ)即CD23分子,它是一种B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可能与B细胞分化增殖有重要作用。
(三)补体受体(CR)
大多数B细胞表面有能与C3b和C3d结合的受体,分别称为CRⅠ和CRⅡ(即CD35和CD21)。CRⅠ主要见于成熟B细胞,活化B细胞其密度明显增高,但进入分化晚期又下降。CR可与抗原和抗体及补体形成的免疫复合物结合,促进B细胞的活化,CRⅡ也是EB病毒的受体。
(四)细胞因子受体(CKR)
活化B细胞可表达多种细胞因子体,如IL-1、IL-2、IL-4、IL-5以及IFN-γ等受体,与相应因子结合可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五)丝裂原受体
B细胞表面的丝裂原受体与T细胞不同,因此刺激B细胞转化的丝裂原也不同。如用美洲商陆(PWM),或脂多糖与外周血淋巴组织共同培养时,B细胞相应受体可与之结合而被激活,并进行增殖分化为淋巴母细胞,称为B细胞有丝分裂原反应,也称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可用于对B细胞的功能检测。
(六)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C)
B细胞发育未成熟时,已表达MHCⅡ类分子,活化B细胞MHCⅡ类分子表达明显增多。MHCⅡ类分子能增强B和T细胞间的粘附作用,同时也是呈递抗原的分子。MHCⅡ类分子交联与信号传导有关,可促进B细胞活化。近年证明超抗原可与MHCⅡ类分子有高亲和性,亦与促进B细胞的活化有关。
(七)B细胞分化抗原(CD分子)
近年来应用单克隆抗体鉴定出存在于B细胞表面的特有抗原分子,而不存在于其它免疫细胞上。这些抗原可表达于B细胞发育分化的不同阶段,故称为分化抗原,对B细胞的分化和鉴定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CD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研究,表明这些分子不仅是B细胞的特异表面标志,而且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实验证明B细胞的活化,除了由BCR与其相应抗原结合后提供活化的起始信号外,还需由其表面的辅助分子与其相应配体分子结合后,提供的协同刺激信号,才能使B细胞处于活化状态,即B细胞的活化与T细胞一样,也是由双信号介导的。
目前已发现有一系列辅助分子参与这一过程,它们是CD19、CD21、CD20、CD22、CD40及CD45等分子。这些分子对B细胞的活化、增殖、分化或耐受体形成都具有重要作用(表8-9)。
表8-9 参与B细胞信号传导的主要CD分子
CD | 分子量(KD) | 化学性质 | 表达细胞 | 功能 |
CD19 | 95 | 糖蛋白 | 前B细胞 成熟B细胞 | B活化调节 发育调节 |
CD20 | 35 | 糖蛋白 | 前B细胞 成熟B细胞 | 活化、增殖、分化 |
CD21 | 145 | 糖蛋白 | 成熟B细胞 | B活化调节 B发育调节 |
CD22 | 135 | 糖蛋白 | 成熟B细胞 | B活化调节 |
CD40 | 活化B细胞 | B细胞增殖、分化调节 | ||
CD45 | 180~220 | 糖蛋白 | 成熟B细胞 | B细胞活化调节 |

- B细胞膜主要表面分子《医学免疫学》
- B细胞功能的检测《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B细胞缺陷性疾病《医学免疫学》
- B细胞的膜表面分子《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B细胞数目及功能的检测《医学免疫学》
- B细胞的分化《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B细胞亚类《医学免疫学》
- B细胞的发育《医学免疫学》
- B因子《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B细胞表面标志的检测《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C《金匮悬解》
- B细胞被多克隆激活《医学免疫学》
- C《四圣心源》
- B细胞《医学免疫学》
- C《四圣悬枢》
- B细胞《医学免疫学》
- C《生理学》
- B细胞《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C《医学统计学》
- B细胞《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C《医学遗传学基础》
- B淋巴细胞和免疫球蛋白的表达《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C《传染病》
- B淋巴细胞的分化和表面标志《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C D《伤寒悬解》
- B淋巴细胞《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C D《伤寒说意》
- Brown- Sequard氏综合征《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 C1q《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Bristowe氏综合征《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 C1q受体《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医学免疫学》
- 第一篇 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
- 第一章 绪论--免疫学发展简史
- 第一节 免疫学的经验时期
- 第二节 经典免疫学时期
- 第三节 近代免疫学时期
- 第四节 现代免疫学时期
- 第五节 免疫学在生物学和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 第二章 免疫球蛋白分子
- 第一节 抗体的发现及其特性
-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 第三节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 第四节 免疫球蛋白基因的结构和抗体多样性
- 第五节 抗体的制备
- 第三章 补体系统
- 第一节 补体系统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 第二节 补体系统的激活
- 第三节 补体受体及其免疫学功能
- 第四节 补体的生物学活性
- 第五节 血清补体水平与疾病
- 第四章 细胞因子
- 第一节 细胞因子的概述
- 第二节 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结构
- 第三节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 第四节 细胞因子的临床意义
- 第五章 免疫细胞膜分子(一):主要组织兼容性抗原
- 第一节 MHC基因结构
- 第二节 MHC抗原
- 第三节 MHC分子的功能
- 第四节 HLA的医学意义
- 第五节 HLA分型技术
- 第六章 免疫细胞膜分子(二):白细胞分化抗原
- 第七章 免疫细胞(一):造血干细胞
- 第一节 造血干细胞的特性
- 第二节 造血干细胞的分化
- 第三节 造血干细胞与淋巴细胞的发生
- 第八章 免疫细胞(二):淋巴细胞系
- 第一节 T细胞
- 第二节 B细胞
- 第三节 第三群淋巴细胞
- 第九章 免疫细胞(三):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 第一节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 第二节 其他抗原呈递细胞
- 第三节 抗原呈递细胞的抗原呈递作用
- 第二篇 免疫系统的生理功能
- 第十章 抗原
- 第一节 抗原的概念和特性
- 第二节 抗原的免疫原性
- 第三节 抗原的抗原性
- 第四节 抗原的分类
- 第十一章 免疫应答(一):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
- 第一节 免疫应答的概念与过程
- 第二节 抗体产生的细胞学基础
- 第三节 抗体形成过程中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 第四节 免疫记忆
- 第五节 体液免疫的效应
- 第六节 体液免疫应答的调节
- 第十二章 免疫应答(二):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
- 第十三章 免疫应答(三):免疫耐受
- 第一节 免疫耐受现象的发现
- 第二节 影响免疫耐受形成的因素
- 第三节 免疫耐受的维持和终止
- 第四节 免疫耐受的机制
- 第五节 免疫耐受的临床意义
- 第十四章 免疫应答(四):免疫调节
- 第一节 免疫系统的调节
- 第二节 遗传对免疫应答的调节
- 第三节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
- 第三篇 免疫病理
- 第十五章 超敏反应
-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
-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
- 第十六章 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病
- 第一节 生理性自身免疫现象
- 第二节 病理性自身免疫应答的诱因
- 第三节 病理性自身免疫发生机制
- 第四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
- 第五节 自身免疫病治疗原则
- 第十七章 免疫缺陷
- 第一节 免疫缺陷病的分类
- 第二节 免疫缺陷病的一般特征
- 第三节 常见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 第四节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 第十八章 肿瘤免疫
- 第十九章 移植免疫
- 第一节 器官移植排斥的类型
- 第二节 移植反排斥的机制
- 第三节 移植排斥的防止
- 第二十章 免疫学检测法
- 第一节 抗原或抗体的检测
- 第二节 体液免疫功能的检测
- 第三节 细胞免疫功能的检测
- 第四节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免疫学诊断中的应用
- 第二十一章 免疫治疗学
- 第一节 免疫增强药物及免疫增强疗法
- 第二节 免疫抑制剂及免疫抑制疗法
- 第三节 生物应答调节与免疫治疗
- 主要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