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伤

《校注医醇剩义》书籍目录

劳者,五脏积劳也;伤者,七情受伤也。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限之气血,消磨殆尽矣。思虑太过则心劳,言语太多则肺劳,怒郁日久则肝劳,饥饱行役则脾劳,酒色无度则肾劳。方其初起,气血尚盛,虽日日劳之,而殊不自知;迨至愈劳愈虚,胃中水谷之气,一日所生之精血,不足以供一日之用,于是营血渐耗,真气日亏,头眩耳鸣,心烦神倦,口燥咽干,食少气短,腰脚作痛,种种俱见,甚者咳嗽咽痛,吐血衄血,而疾不可为矣。秦越人谓虚劳则必有所损,精确不磨。其曰虚而感寒,则损其阳。阳虚则阴盛,损则自上而下,一损损于肺,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心,血脉不能营养脏腑;三损损于胃,饮食不为肌肉虚而感热,则损其阴。阴虚则阳盛,损则自下而上,一损损于肾,骨痿不能起于床;二损损于肝,筋缓不能自收持;三损损于脾,饮食不能消化。自上而下者,过于胃则不可治;自下而上者,过于脾则不可治。盖深知人身之气血,全赖水谷之气以生之,其急急于脾胃之旨可见。即因劳致虚,因虚致损之故,亦昭然若发蒙矣。至其论治法,谓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语语精当,度尽金针,后人恪遵成法,可以不惑于歧途矣。七伤者,《金匮》谓食伤、忧伤、饮食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是言此七者,皆是内伤,所以成虚劳之故。后人妄谓阴寒、阴痿、里急、精速、精少等为七伤,则专主肾脏而言,岂有五脏之劳,专归一脏之理。盖七伤者,七情偏胜之伤也。夫喜怒忧思悲恐惊,人人共有之境。若当喜而喜,当怒而怒,当忧而忧,是即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也,此天下之至和,尚何伤之有。惟未事而先意将迎,既去而尚多留恋,则无时不在喜怒忧思之境中,而此心无复有坦荡之日,虽欲不伤,庸可得乎!然七情之伤,虽分五脏,而必归本于心。喜则伤心,此为本脏之病,过喜则阳气太浮,而百脉开解,故心脏受伤也。至于怒伤肝,肝初不知怒也,心知其当怒,而怒之太过,肝伤则心亦伤也。忧伤肺,肺初不知忧也,心知其可忧,而忧之太过,肺伤则心亦伤也。思伤脾,脾初不知思也,心与为思维,而思之太过,脾伤则心亦伤也。推之悲也、恐也、惊也,统之于心,何独不然。故治七伤者,虽为肝脾肺肾之病,必兼心脏施治,始为得之。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校注医醇剩义》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校注医醇剩义》书籍目录
  1. 劳伤《校注医醇剩义》
  2. 劳伤《周慎斋遗书》
  3. 劳伤《灸法秘传》
  4. 劳伤《全生指迷方》
  5. 劳伤崩漏用当归芍药汤论《女科经纶》
  6. 劳疝《中医词典》
  7. 劳伤鼻衄《中医词典》
  8. 劳热咳嗽《医学衷中参西录》
  9. 劳伤非弱症《理虚元鉴》
  10. 劳热《明医杂着》
  11. 劳伤解《四圣心源》
  12. 劳热《普济方·针灸》
  13. 劳伤论《中藏经》
  14. 劳热《中医词典》
  15. 劳伤吐血《中医词典》
  16. 劳热《中医名词词典》
  17. 劳伤吐血《金匮翼》
  18. 劳怯《中医词典》
  19. 劳伤阳虚发热《读医随笔》
  20. 劳气《幼幼新书》
  21. 劳伤月经过多《中医词典》
  22. 劳疟秘方《华佗神方》
  23. 劳伤总论《症因脉治》
  24. 劳疟候《诸病源候论》
  25. 劳嗽《中医词典》
  26. 劳疟方三首《外台秘要》
  27. 劳嗽《儒门事亲》
  28. 劳疟《时病论》
  29. 劳嗽初起治法《理虚元鉴》
  30. 劳疟《医述》
  31. 劳嗽咯血《儒门事亲》

《校注医醇剩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