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盛格阳
阴盛格阳色浅赤,发热不渴厥而烦,下利尿清爪青白,浮微通脉复阳还。
【注】经曰∶阴气太盛,阳气不得相营也。不相营者,不相入也。既不相入,则格阳于外,故曰阴盛格阳也。色浅赤,谓面色见浮浅之红赤色也。其外证面赤发热而烦,颇类阳热,其内则不渴,下利清谷,小便清白,爪甲青白,四肢厥冷,脉浮微欲绝,一派阴寒虚证。宜通脉四逆汤冷服之,从其阴而复其阳也。利止脉不出,加倍人参。下利无脉,宜白通加猪胆汁人尿汤。厥烦欲死,宜吴茱萸汤。

- 阴盛格阳《伤寒心法要诀》
- 阴盛格阳《医宗金鉴》
- 阴盛格阳汗《中医词典》
- 阴盛格阳《中医词典》
- 阴盛隔阳歌《伤寒百证歌》
- 阴盛格阳《中医名词词典》
- 阴盛阳衰《中医名词词典》
- 阴盛传脏《四圣悬枢》
- 阴盛阳虚《中医词典》
- 阴盛《中医词典》
- 阴盛阳虚汗之则愈下之则死《卫生宝鉴》
- 阴盛《中医名词词典》
- 阴盛阴虚脉证辨《读医随笔》
- 阴胜则阳病《中医词典》
- 阴盛则内寒《中医词典》
- 阴胜则阳病《中医名词词典》
- 阴尸候《诸病源候论》
- 阴胜则寒《中医词典》
- 阴虱《临证实验录》
- 阴胜则寒《中医名词词典》
- 阴虱《外科正宗》
- 阴胜其阳《中医词典》
- 阴虱病《基因诊断与性传播疾病》
- 阴胜而痛内障《中医词典》
- 阴虱疮《中医词典》
- 阴胜《伤寒说意》
- 阴虱疮《医宗金鉴》
- 阴生于阳《中医词典》
- 阴虱疮《外科心法要诀》
- 阴生于阳《中医名词词典》
- 阴湿疮《外科大成》
《伤寒心法要诀》
- 作者:吴谦 朝代:清朝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卷一
- 卷一
- 伤寒传经从阳化热从阴化寒原委
- 太阳风邪伤卫脉证
- 太阳寒邪伤营脉证
- 风寒营卫同病脉证
- 误服三汤致变救逆
- 三阳受病传经欲愈脉证
- 阳明表病脉证
- 阳明热病脉证
- 阳明腑病脉证
- 阳明慎汗慎清慎下
- 少阳脉证
- 少阳病用柴胡汤加减法
- 少阳禁汗禁吐禁下
- 少阳可吐可汗可下
- 三阳合病并病
- 三阴受病传经欲愈脉证
- 太阴阴邪脉证
- 太阴阳邪脉证
- 太阴阳明表里同病
- 少阴阴邪脉证
- 少阴阳邪脉
- 少阴太阳表里同病
- 厥阴阴邪脉证
- 厥阴阳邪脉证
- 少阴厥阴外热里寒脉证
- 两感
- 汗下失宜致变坏证
- 表证
- 里证
- 阳证
- 阴证
- 阳盛格阴
- 阴盛格阳
- 阳毒
- 阴毒
- 卷二
- 表热里热阴热阳热
- 恶寒背恶寒辨
- 恶风
- 头痛
- 项强
- 身痛
- 烦躁不眠懊
- 自汗头汗
- 手足汗
- 潮热、时热
- 谵语、郑声
- 渴证
- 舌苔
- 胸胁满痛
- 呕吐
- 往来寒热如疟寒热
- 目眩耳聋
- 腹满痛
- 吐证
- 热利寒利
- 但欲寐
- 阴阳咽痛
- 气上冲
- 饥不欲食
- 手足厥逆
- 少腹满痛
- 神昏狂乱蓄血发狂
- 循衣摸床
- 太阳阳邪停饮
- 太阳阴邪停饮
- 少阴阳邪停饮
- 少阴阴邪停饮
- 喘急短气
- 心下悸
- 战振栗
- 呢逆哕噫
- 结胸
- 痞硬
- 发黄
- 疹斑
- 衄血
- 吐血
- 大小便脓血
- 颐毒
- 狐惑
- 百合
- 热入血室
- 食复劳复
- 房劳复阴阳易
- 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