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辨阴证阳证

《中医外科学》书籍目录

阴阳是八纲辨证中的纲领,欲使外科疾病的辨证正确,首先必须辨清其阴阳属性,是阳证,还是阴证,治疗上也就不会发生原则性错误。《疡医大全》说:“凡诊视疽,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善。医道虽繁,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兹将辨别阴证、阳证的要点分述于下:

1.发病缓急急性发作的病属阳;慢性发作的病属阴。

2.病位深浅病发于皮肉的属阳;发于筋骨的属阴。

3.皮肤颜色红活掀赤的属阳;紫暗或皮色不变的属阴。

4.皮肤温度,灼热的属阳;不热或微热的属阴。

5.肿形高度肿胀形势高起的属阳;平坦下陷的属阴。

6.肿胀范围肿胀局限,根脚收束的属阳;肿胀范围不局限,根脚散漫的属阴。

7.肿块硬度肿块软硬适度,溃后渐消的属阳;坚硬如石,或柔软如棉的属阴。

8.疼痛感觉疼痛比较剧烈的属阳;不痛、隐痛、酸痛或抽痛的属阴。

9.脓液稀稠溃后脓液稠厚的属阳;稀薄或纯血水的属阴。

10.病程长短阳证的病程较短;阴证的病程较长。

11.全身症状阳证初起常伴有形寒发热,口渴,纳呆,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溃后症状逐渐消失;阴证初起一般无明显症状。酿脓期常有骨蒸潮热、颧红,或面色光白、神疲、自汗、盗汗等症状,溃脓后更甚。

12.预后顺逆阳证易消,易溃,易敛,预后多顺(良好):阴证难消,难溃,难敛,预后多逆(不良)。

辨阴证阳证是以类比的方法将常见的一些症状,概括地分别归纳为阴阳两类,而且大多是以疮疡为代表。在辨证过程中,不要拘泥于一点,要进行全面分析。由于每一个病的症状表现复杂,而且病情又在不断发展和变化,所以一个病所表现的症状,往往是许多症状综合在一起,因而就不会表现出单纯的阳证或阴证,而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且疾病的属阴属阳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病情的变化而转化,有因误治而阳证转为阴证的,有初起阳证日久正虚而变为阴证的,亦有因治之得法而阴证变为阳证的。如有头疽初起本届阳证,因病处脓血大泄而正虚不复,从而由阳转阴;反之,因治之得法,经使用补托之法,病邪由里向外,使正气渐复,阴证又转为阳证。因此,在辨阴证阳证的过程中,不能被一时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要掌握疾病的全部过程,以动态的眼光去辨别病情。只有这样,才能作出正确的辨证,实施有效的治法。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中医外科学》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中医外科学》书籍目录
  1. 辨阴证阳证《中医外科学》
  2. 辨阴证阳证《内外伤辨》
  3. 辨饮食《医理真传》
  4. 辨阴阳脏腑脉象病证《灵素节注类编》
  5. 辨婴孩螳螂子雪口疳梅花疳论《疡科心得集》
  6.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并治《伤寒论》
  7. 辨痈疽疖《外科理例》
  8. 辨阴阳俱浮《中医词典》
  9. 辨痈疽阴阳浅深缓急治法《外科精要》
  10. 辨阴喉症诀《喉舌备要秘旨》
  11. 辨痈疽晕《中医词典》
  12. 辨阴寒证《痘疹心法要诀》
  13. 辨痈与疽治法《外科理例》
  14. 辨阴寒证《医宗金鉴》
  15. 辨涌泉疽足底疔论《疡科心得集》
  16. 辨疑似《证治准绳·幼科》
  17. 辨用老君神明散东坡圣散子《松峰说疫》
  18. 辨疑似《冯氏锦囊秘录》
  19. 辨幽痈赫痈冲疽论《疡科心得集》
  20. 辨疑似《冯氏锦囊秘录》
  21. 辨有脉无脉《诊脉三十二辨》
  22. 辨医者急收功遗后患论《眼科阐微》
  23. 辨瘀血吐衄下血疮痈病脉证并治《伤寒杂病论》
  24. 辨医书音义《吴医汇讲》
  25. 辨鱼肚毒腓疽黄鳅痈论《疡科心得集》
  26. 辨夜啼《幼科铁镜》
  27. 辨鱼口便毒论《疡科心得集》
  28. 辨药宜忌论《眼科阐微》
  29. 辨语言蹇涩非痰人《医林改错》
  30. 辨药大略《医学真传》
  31. 辨郁金之误《吴医汇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