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辨阴证阳证
阴阳是八纲辨证中的纲领,欲使外科疾病的辨证正确,首先必须辨清其阴阳属性,是阳证,还是阴证,治疗上也就不会发生原则性错误。《疡医大全》说:“凡诊视痈疽,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善。医道虽繁,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兹将辨别阴证、阳证的要点分述于下:
1.发病缓急急性发作的病属阳;慢性发作的病属阴。
2.病位深浅病发于皮肉的属阳;发于筋骨的属阴。
3.皮肤颜色红活掀赤的属阳;紫暗或皮色不变的属阴。
4.皮肤温度,灼热的属阳;不热或微热的属阴。
5.肿形高度肿胀形势高起的属阳;平坦下陷的属阴。
6.肿胀范围肿胀局限,根脚收束的属阳;肿胀范围不局限,根脚散漫的属阴。
7.肿块硬度肿块软硬适度,溃后渐消的属阳;坚硬如石,或柔软如棉的属阴。
8.疼痛感觉疼痛比较剧烈的属阳;不痛、隐痛、酸痛或抽痛的属阴。
9.脓液稀稠溃后脓液稠厚的属阳;稀薄或纯血水的属阴。
10.病程长短阳证的病程较短;阴证的病程较长。
11.全身症状阳证初起常伴有形寒发热,口渴,纳呆,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溃后症状逐渐消失;阴证初起一般无明显症状。酿脓期常有骨蒸潮热、颧红,或面色光白、神疲、自汗、盗汗等症状,溃脓后更甚。
12.预后顺逆阳证易消,易溃,易敛,预后多顺(良好):阴证难消,难溃,难敛,预后多逆(不良)。
辨阴证阳证是以类比的方法将常见的一些症状,概括地分别归纳为阴阳两类,而且大多是以疮疡为代表。在辨证过程中,不要拘泥于一点,要进行全面分析。由于每一个病的症状表现复杂,而且病情又在不断发展和变化,所以一个病所表现的症状,往往是许多症状综合在一起,因而就不会表现出单纯的阳证或阴证,而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且疾病的属阴属阳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病情的变化而转化,有因误治而阳证转为阴证的,有初起阳证日久正虚而变为阴证的,亦有因治之得法而阴证变为阳证的。如有头疽初起本届阳证,因病处脓血大泄而正虚不复,从而由阳转阴;反之,因治之得法,经使用补托之法,病邪由里向外,使正气渐复,阴证又转为阳证。因此,在辨阴证阳证的过程中,不能被一时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要掌握疾病的全部过程,以动态的眼光去辨别病情。只有这样,才能作出正确的辨证,实施有效的治法。

- 辨阴证阳证《中医外科学》
- 辨阴证阳证《内外伤辨》
- 辨饮食《医理真传》
- 辨阴阳脏腑脉象病证《灵素节注类编》
- 辨婴孩螳螂子雪口疳梅花疳论《疡科心得集》
-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并治《伤寒论》
- 辨痈疽疖《外科理例》
- 辨阴阳俱浮《中医词典》
- 辨痈疽阴阳浅深缓急治法《外科精要》
- 辨阴喉症诀《喉舌备要秘旨》
- 辨痈疽晕《中医词典》
- 辨阴寒证《痘疹心法要诀》
- 辨痈与疽治法《外科理例》
- 辨阴寒证《医宗金鉴》
- 辨涌泉疽足底疔论《疡科心得集》
- 辨疑似《证治准绳·幼科》
- 辨用老君神明散东坡圣散子《松峰说疫》
- 辨疑似《冯氏锦囊秘录》
- 辨幽痈赫痈冲疽论《疡科心得集》
- 辨疑似《冯氏锦囊秘录》
- 辨有脉无脉《诊脉三十二辨》
- 辨医者急收功遗后患论《眼科阐微》
- 辨瘀血吐衄下血疮痈病脉证并治《伤寒杂病论》
- 辨医书音义《吴医汇讲》
- 辨鱼肚毒腓疽黄鳅痈论《疡科心得集》
- 辨夜啼《幼科铁镜》
- 辨鱼口便毒论《疡科心得集》
- 辨药宜忌论《眼科阐微》
- 辨语言蹇涩非痰人《医林改错》
- 辨药大略《医学真传》
- 辨郁金之误《吴医汇讲》
《中医外科学》
- 总论
- 一、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 二、中医外科疾病命名与分类释义
- 三、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 四、外科诊法
- 五、外科治法
- 第一章 疮疡
- 第二章 乳房疾病
- 第三章 瘿
- 第四章 瘤
- 第五章 岩
- 第六章 皮肤病及性传播疾病
- 第一节 热疮
- 第二节 蛇串疮
- 第三节 疣
- 第四节 黄水疮
- 第五节 癣
- 第六节 麻风
- 第七节 疥疮
- 第八节 虫咬皮炎
- 第九节 接触性皮炎
- 第十节 湿疮
- 第十一节 天疱疮
- 第十二节 药毒
- 第十三节 瘾疹
- 第十四节 牛皮癣
- 第十五节 风瘙痒
- 第十六节 风热疮
- 第十七节 白疙
- 第十八节 面游风
- 第十九节 粉刺
- 第二十节 酒渣鼻
- 第二十一节 油风
- 第二十二节 猫眼疮
- 第二十三节 瓜藤缠
- 第二十四节 红蝴蝶疮
- 第二十五节 淋病
- 附:非淋菌性尿道炎
- 第二十六节 梅毒
- 第二十七节 尖锐湿疣
- 第七章 肛门直肠疾病
- 第八章 男性前阴病
- 第九章 外伤性疾病与周围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