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食
心下不痞满,自不能食也。东垣云∶胃中元气盛,则能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故不能食,皆作虚论。若伤食恶食,自有本门,不在此例。病患脉缓怠惰,四肢重着,或大便泄泻,此湿胜也,从平胃散加味。病患脉弦,气弱自汗,四肢发热,或大便泄泻,皮毛枯槁发脱,从黄 建中汤加味。病患脉虚气弱,脾胃不和,从四君子、六君子汤加味。有痰,从二陈汤加味,兼下人参半夏丸。虚而有痰,用人参四两,半夏一两,姜汁浸一宿,曝干为末,面糊丸。食后生姜汤下。痰积痞隔,食不得下,皂荚烧存性,研末,酒调下一钱匕。和中汤、七珍散、六神汤、钱氏异功散,皆四君子加减例,开胃进食之正剂也。罗谦甫云∶脾胃弱而饮食难任者,不可一概用克伐之剂,宜钱氏异功散补之,自然能食。
设或嗜食太过伤脾,而痞满呕逆,权用枳实丸一服,慎勿多服。娄全善尝治翁氏久疟食少汗多,先用补剂加黄连、枳实,月余食反不进,汗亦不止。因悟谦甫此言,遂减去枳、连,纯用补剂,又令粥多于药而食进,又于原方内加附子三分半,一服而愈。宽中进食丸、和中丸、木香枳术丸、木香干姜枳术丸,皆有行气之剂,气滞者宜之。许学士云∶有人全不进食,服补脾药皆不效。予授二神丸服之,顿能进食。此病不可全作脾气治。盖肾气怯弱,真元衰削,是以不能消化饮食,譬之鼎釜之中,置诸水谷,下无火力,终日米不熟,其何能化。黄鲁直尝记服菟丝子,淘净,酒浸曝干,日挑数匙,以酒下之,十日外饮啖如汤沃雪,亦知此理也。今按治法,虚则补其母,不能食者,戊己虚也,火乃土之母,故以破故纸补肾为癸水,以肉豆蔻浓肠胃为戊土,戊癸化火,同为补土母之药也。杨仁斋云∶脾肾之气交通,则水谷自然克化。《瑞竹堂方》谓二神丸,虽兼补脾胃,但无斡旋,往往常加木香以顺其气,使之斡旋,空虚仓廪,仓廪空虚则能受物,屡用见效,其殆使之交通之力欤。严用和云∶人之有生不善摄养,房劳过度,真阳衰虚,坎水不温,不能上蒸脾土,冲和失布,中州不运,是致饮食不进,胸膈痞塞,或不食而胀满,或食而不消,大腑溏泄。古人云∶补肾不如补脾。予谓补脾不如补肾,肾气若壮,丹田火盛,上蒸脾土,脾土温和,中焦自治,膈开能食矣。薛新甫云∶予尝病脾胃,服补剂及针灸脾俞等穴不应,几殆。吾乡卢丹谷先生,令予服八味丸,饮食果进,三料而平。予兄年逾四十,貌丰气弱,遇风则眩,劳则口舌生疮,胸常有痰,目常赤涩。又一人脾虚发肿,皆以八味丸而愈。按此皆补肾之验。戴复庵云∶脾运食而传于肺,脾气不足故不喜食,宜启脾丸、煮朴丸。若脾虚而不进食者,当实脾,宜鹿茸橘皮煎丸。若脾虚寒而不进食者,理中汤。未效,附子理中汤加砂仁半钱,或丁香煮散。心肾虚致脾气不足以运者,鹿茸橘皮煎丸。脾上交于心,下交于肾者也。
【饥不能食】《灵枢》大惑篇,黄帝曰∶人之善饥而不嗜食者,何气使然?岐伯曰∶精气并于脾,热气留于胃,胃热则消谷,消谷故善饥,胃气逆上则胃脘寒,故不嗜食也。运气饥不欲食,皆属湿邪伤肾。经云∶太阴司天,湿淫所胜,民病心如悬,饥不欲食,治以苦热是也。针灸饥不欲食有二法∶其一清胃。经云∶胃者水谷之海,其 上在气冲,下至三里,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审守其 ,调其虚实是也。其二取肾。经云∶肾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饥不欲食,心如悬,苦饥状,视盛、虚、热、寒、陷下取之也。
【恶食】经云∶太阴所谓恶闻食臭者,胃无气故恶食臭也。用大剂人参补之。丹溪云∶恶食者,胸中有物,导痰补脾,二陈加二术渣芎汤。失笑丸,治虚痞恶食。

- 不能食《证治准绳·杂病》
- 不能食《证治准绳·类方》
- 不能食《普济方·针灸》
- 不能食《证治准绳·幼科》
- 不能食《医碥》
- 不能食《医学纲目》
- 不能食《医碥》
- 不能食《中医词典》
- 不能食《顾松园医镜》
- 不能近视《张氏医通》
- 不能食《医学摘粹》
- 不能近视《中医词典》
- 不能食《医学心悟》
- 不内外治法《石室秘录》
- 不能食《针灸资生经》
- 不内外因中风凡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不能食《金匮翼》
- 不内外因证治《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不能食《医学实在易》
- 不内外因证治《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不能食(恶食、饥不能食)《张氏医通》
- 不内外因腰痛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不能食(谷劳附)《医学摘粹》
- 不内外因心痛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不能食病《备急千金要方》
- 不内外因为病歌《医宗金鉴》
- 不能食门《张氏医通》
- 不内外因为病歌《眼科心法要诀》
- 不能食诗《医学实在易》
- 不内外因咳嗽《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不能食证《古今名医汇粹》
《证治准绳·杂病》
- 作者:王肯堂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 自叙
- 第一册·诸中门
- 第一册·诸伤门
- 第一册·寒热门
- 第二册·诸气门
- 第三册·诸呕逆门
- 第三册·诸血门
- 第四册·诸痛门
- 第四册·痿痹门
- 第五册·诸风门
- 第五册·神志门
- 第五册·杂门
- 第六册·大小腑门
- 第七册·七窍门上
- 目总论
- 目痕
- 目赤
- 目肿
- 目痒
- 目翳
- 睛里昏暗,与不患之眼相似,唯瞳神里有隐隐青白者,无隐隐青白者亦有之
- 瞳子散大
- 瞳子渐渐细小如簪脚,甚则小如针
- 瞳神歪斜不正
- 目昏
- 倏然盲而不见
- 目内外并无障翳气色等病,只自不见者
- 夜盲
- 白晕
- 目珠子觉低陷而不鲜绽也
- 视珠外神水干涩而不莹润
- 神珠不待人转,而自蓦然察上,蓦然察下,下之不能上,上之不能下,或左或右,倏易无时。
- 目珠偏斜,视亦不正
- 目珠不正,人虽要转而目不能转
- 珠斜翻侧转,白向外而黑向内也
- 风轮破碎,内中膏汁叠出也
- 视瞳神深处,有气一道,隐隐袅袅而动,状若明镜远照一缕清烟也
- 眼睫毛倒卷入眼中央是也
- 眼楞紧急缩小,乃倒睫拳毛之渐也
- 目内睥之肉,与气轮相粘不开,难于转运
- 两睥腻沫,粘合难开,夜卧尤甚
- 睥翻转贴在外睑之上,如舌舐唇之状
- 目睥不待人之开合,而自牵拽振跳也
- 睥内之肉紫淤浮泛,如臭血坏泛之状,其色紫晕泛起,甚则细细如泡,无数相连成片
- 目睥浮肿如球状也
- 目赤烂
- 目泪
- 目疮疡
- 目漏
- 能远视不能近视
- 能近视不能远视者
- 目
- 筋纵目不开
- 视物而目睛不转动者
- 戴眼
- 外伤
- 伤寒
- 其他
- 第八册·七窍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