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悸恐总论
或问惊悸怔忡恐怖之别,曰悸即怔忡也。怔忡者,本无所惊,自心动而不宁。惊者,因外有所触而卒动。张子和云∶惊者为自不知故也,恐者为自知也。盖惊者闻响即惊,恐者自知,如人将捕之状,及不能独自坐卧,必须人为伴侣,方不恐惧,或夜必用灯照,无灯烛亦恐惧者是也。《内经》无有称惊怖者,始于《金匮要略》奔豚条云有惊怖,继之云惊恐,由是而见,惊怖即惊恐。怖、惧也,恐、亦惧也,于义且同。凡连称其名以为提纲者,多是一阴一阳对待而言。如喜怒并称者,喜出于心,心居于阳;怒出于肝,肝居于阴。
志意并称者,志是静而不移,意是动而不定,静则阴也,动则阳也。惊恐并称者,惊因触于外事内动其心,心动则神摇;恐因惑于外事,内歉其志,志歉则精却。是故《内经》谓惊则心无所根据,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无气还,无气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又谓尝贵后贱,尝富后贫,悲忧内结,至于脱营失精,病深无气,则洒然而惊,此类皆是病从外事所动内之心神者也。若夫在身之阴阳盛衰而致惊恐者,惊是火热烁动其心,心动则神乱,神用无方,故惊之变态亦不一状,随其所之,与五神相应而动,肝脏魂,魂不安则为惊骇,为惊妄。肺脏魄,魄不安则惊躁。脾脏意,意不专则惊惑。肾脏志,志慊则惊恐,心惕惕然。胃虽无神,然为五脏之海,诸热归之则发惊狂,若闻木音亦惕然心欲动也。恐者则是热伤其肾,肾伤则精虚,精虚则志不足,志本一定而不移,故恐亦无他状。《内经》于惊之病邪,有火热二淫,司天在泉胜复之气,有各经热病所致,有三阳积并,有气并于阳,皆为诸惊等病,故病机统而言曰,诸病惊骇皆属于火也。于恐病之邪者,有精气并于肾则恐,有血不足则恐,有阴少阳入,阴阳相搏则恐,有胃气热肾气微弱则恐,肾是动病者恐。然于肝之惊恐互相作者,以其脏气属阳居阴,纳血脏魂,魂不安则神动,神动则惊。血不足则志歉,志歉则恐。故二者肝脏兼而有之。似此之类,于火热二淫属感邪之外,余者之惊恐,皆因人气之阴阳所动而内生者也。虽然亦非独火热二淫而已,于阳明脉急,则亦为惊矣。曰惊恐二病,与内外所因,其治法同乎?异乎?曰惊则安其神,恐则定其志,治当分阴阳之别,何得而同也。夫易之为卦,乾坤交坎离列,坎离交而后为既济,而人以五脏应之,心为离火,内阴而外阳,肾为坎水,内阳而外阴,内者是主,外者是用。又主内者五神,外用者五气。是故心以神为主,阳为用,肾以志为主,阴为用。阳则气也、火也,阴则精也、水也。
及乎水火既济,全在阴精上奉以安其神,阳气下脏以定其志。不然则神摇不安于内,阳气散于外,志感于中,阴精走于下。既有二脏水火之分,治法安得无少异。所以惊者,必先安其神,然后散乱之气可敛,气敛则阳道行矣。恐者必先定其志,然后走失之精可固,精固则阴气用矣。于药而有二脏君臣佐使之殊用,内外所感者,亦少异焉。为外事惊者,虽子和氏谓惊者平之,平、常也,使病者时时闻之习熟,自然不惊,固是良法,不若使其平心易气以先之,而后药之也。吾谓内气动其神者,则不可用张氏之法,唯当以药平其阴阳之盛衰,而后神可安,志可定矣。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心血一虚,神气失守,失守则舍空,舍空而痰入客之,此惊悸之所由发也。或耳闻大声,目击异物,遇险临危,触事丧志,心为之忤,使人有惕惕之状,是则为惊。心虚而停水,则胸中渗漉,虚气流动,水既上乘,心火恶之,心不自安,使人有怏怏之状,或筑筑然动,是则为悸。惊者与之豁痰定惊之剂。悸者与之逐水消饮之剂。所谓扶虚,调养心血,和平心气而已。若一切以刚燥从事,或者心火自炎,又有热生风之证。

- 惊悸恐总论《证治准绳·杂病》
- 惊悸恐辨《叶选医衡》
- 惊悸门(二则)《辨证录》
- 惊悸恐《医学心悟》
- 惊悸三《金匮悬解》
- 惊悸解《素灵微蕴》
- 惊悸四《金匮悬解》
- 惊悸恍惚证治《妇科心法要诀》
- 惊悸痰迷恐惧所致《医学传心录》
- 惊悸恍惚证治《医宗金鉴》
-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医宗金鉴》
- 惊悸恍惚《医述》
-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金匮玉函经二注》
- 惊悸二《金匮悬解》
-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医宗金鉴》
- 惊悸部《本草易读》
-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金匮要略浅注》
- 惊悸、怔忡、健忘《医学入门》
-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医宗金鉴》
- 惊悸(心脏神经官能症)先兆《中医疾病预测》
-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
- 惊悸(恍惚)《女科折衷纂要》
-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高注金匮要略》
- 惊悸《伤寒括要》
-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金匮要略心典》
- 惊悸《女科证治准绳》
-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金匮玉函要略述义》
- 惊悸《女科证治准绳》
-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脉证十二条、方五首)《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 惊悸《女科证治准绳》
- 惊悸吐衄下血瘀血《金匮悬解》
《证治准绳·杂病》
- 作者:王肯堂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 自叙
- 第一册·诸中门
- 第一册·诸伤门
- 第一册·寒热门
- 第二册·诸气门
- 第三册·诸呕逆门
- 第三册·诸血门
- 第四册·诸痛门
- 第四册·痿痹门
- 第五册·诸风门
- 第五册·神志门
- 第五册·杂门
- 第六册·大小腑门
- 第七册·七窍门上
- 目总论
- 目痕
- 目赤
- 目肿
- 目痒
- 目翳
- 睛里昏暗,与不患之眼相似,唯瞳神里有隐隐青白者,无隐隐青白者亦有之
- 瞳子散大
- 瞳子渐渐细小如簪脚,甚则小如针
- 瞳神歪斜不正
- 目昏
- 倏然盲而不见
- 目内外并无障翳气色等病,只自不见者
- 夜盲
- 白晕
- 目珠子觉低陷而不鲜绽也
- 视珠外神水干涩而不莹润
- 神珠不待人转,而自蓦然察上,蓦然察下,下之不能上,上之不能下,或左或右,倏易无时。
- 目珠偏斜,视亦不正
- 目珠不正,人虽要转而目不能转
- 珠斜翻侧转,白向外而黑向内也
- 风轮破碎,内中膏汁叠出也
- 视瞳神深处,有气一道,隐隐袅袅而动,状若明镜远照一缕清烟也
- 眼睫毛倒卷入眼中央是也
- 眼楞紧急缩小,乃倒睫拳毛之渐也
- 目内睥之肉,与气轮相粘不开,难于转运
- 两睥腻沫,粘合难开,夜卧尤甚
- 睥翻转贴在外睑之上,如舌舐唇之状
- 目睥不待人之开合,而自牵拽振跳也
- 睥内之肉紫淤浮泛,如臭血坏泛之状,其色紫晕泛起,甚则细细如泡,无数相连成片
- 目睥浮肿如球状也
- 目赤烂
- 目泪
- 目疮疡
- 目漏
- 能远视不能近视
- 能近视不能远视者
- 目
- 筋纵目不开
- 视物而目睛不转动者
- 戴眼
- 外伤
- 伤寒
- 其他
- 第八册·七窍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