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血
血之在身,有阴有阳,阳者顺气而行,循流脉中,调和五脏,洒陈六腑,如是者谓之荣血也。阴者居于络脉,专守脏腑,滋养神气,濡润筋骨。若其脏感内外之邪,伤则或循经之阳血至其伤处,为邪气所阻,漏泄经外;或居络之阴血,因着留之邪,僻裂而出,则皆渗入肠胃而泄矣。世俗每见下血,率以肠风名之,不知风乃六淫中之一耳。或风有从肠胃经脉而入客者,或肝经风木之邪内乘于肠胃者,则可谓之肠风。若其他不因风邪而肠胃受火热二淫,与寒燥湿怫郁其气,及饮食用力过度,伤其阴络之血者,亦谓之肠风可乎。许学士谓下清血色鲜者,肠风也。血浊而色黯者,脏毒也。肛门射如血线者,脉痔也。然肠风挟湿者,亦下如豆汁及紫黑瘀血,不必尽鲜,正当以久暂为别耳。然要之皆俗名也。世医编书者,或以泻血为肠风,或分泻血与肠风脏毒为二门,皆非也。先血而后便,此近血也。由手阳明随经下行,渗入大肠,传于广肠而下者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先便而后血,此远血也。
由足阳明随经入胃,淫溢而下者也。黄土汤主之。下血腹中不痛,谓之湿毒下血,血色不鲜,或紫黑,或如豆汁,黄连汤主之。下血腹中痛,谓之热毒下血,血色鲜,芍药黄连汤主之。东垣治宿有肠血症,因五月大热吃杏,肠 下血远三四尺,散漫如筛,腰沉沉然,腹中不痛,血色紫黑,是阳明、少阳经血证,升麻补胃汤。(湿毒)
太阴阳明腹痛,大便常溏泄,若不泄,即秘而难见,在后传作湿热毒,下鲜红血,腹中微痛,胁下急缩,脉缓而洪弦,中指下得之,按之空虚,和中益胃汤。(湿热)肠下血,另作一派,其血HT 出有力而远射,四散如筛下,腹中大作痛,乃阳明气冲热毒所作也。升阳除湿和血汤。(湿热)肠 下血,红或深紫黑色,腹中痛,腹皮恶寒,右三部脉,中指下得之俱弦,按之无力,关脉甚紧,肌表阳明分凉,腹皮热,而喜热物熨之,内寒明矣,益智和中汤。(挟寒)夫肠 者,为水谷与血另作一派,如HT 桶涌出也。夏湿热太甚,正当客气盛而主气弱,故肠 之病甚也。以凉血地黄汤主之,黄柏、知母炒各一钱,青皮炒、槐子炒、当归、熟地各五分,水一盏,煎七分,温服。如小便涩,脐下闷,或大便前后重,调木香、槟榔细末各半钱,稍热于食前空心服。如里急后重又不去者,当下之。如腹中动摇有水声,而小便不调者,停饮也。诊是何脏,以去水饮药泻之,假令脉洪大,用泻火利小便之类是也。
如胃虚不能食而大渴不止,不可用淡渗之药止之,乃胃中元气少故也。与七味白术散补之。如发热恶热,烦躁,大渴不止,肌热不欲近衣,其脉洪大,按之无力,或无目痛鼻干者,非白虎汤证也。此血虚发躁,当以黄 一两,当归二钱, 咀,水煎服。如大便秘塞,或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或少有白脓,或少有血,慎勿利之,利之则必致病重及郁结不通,以升阳除湿防风汤,升其阳则阴气自降矣。《素问》云∶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骆龙吉云∶结阴之病,阴气内结,不得外行,血无所禀,渗入肠间,故便血也,其脉虚涩者是也。因血结不行故下,古方有结阴丹。罗谦甫治因强饮酸酒得腹痛,次传泄泻,十余日便后见血,或红或紫,肠鸣腹痛,服凉药如故,仍不欲食,食则呕酸,心下痞,恶冷物,口干烦躁,不得安卧,其脉弦细而微迟,手足稍冷,以平胃地榆汤,温中散寒,除湿和胃,数服病减大半,又灸中脘二七壮,引胃气上升,次灸气海百壮,生发元气。灸则强食生肉,又以还少丹服之,至春再灸三里二七壮,温脾壮胃生发元气,次服芳香之剂,慎言语节饮食而愈。八物汤去生地黄、甘草,加官桂,名胃风汤,治风冷乘虚入客肠胃,水谷不化,泄泻注下,及肠胃湿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日夜无度,盖亦结阴之类也。为阴气内结,故去甘寒而加辛热,结者散之也。洁古云∶如下血,防风为上使,黄连为中使,地榆为下使。若血瘀色紫者,陈血也,加熟地黄。若血鲜色红者,新血也,加生地黄。若寒热者,加柴胡。若肌热者,加地骨皮。此证乃甲欺戊也,风在胃口中焦,湿泄不止,湿既去尽而反生燥,庚欺甲也。本无金气,以甲胜戊亏,庚为母复 也。故经曰亢则害承乃制,是反制胜己之化也。若脉洪实痛甚者,加酒浸大黄。戴复庵以色鲜为热,色瘀为寒。热血,连蒲散,寒血,理物汤。血色鲜红者,多因内蕴热毒,毒瓦斯入肠胃,或因饮酒过多,及啖糟脏炙爆,引血入大肠,故泻鲜血,宜连蒲散吞黄连阿胶丸,及香连丸,或一味黄连煎饮。大泻不止者,四物汤加黄连、槐花,仍取血见愁草少许,生姜捣取汁和米饮服。于血见愁草中,加入侧柏叶、与生姜同捣汁尤好。有暑毒入肠胃下血者,一味黄连煎汤饮。
肠风下血,以香附末加百草霜,米饮调服。加入麝香少许,其应尤捷。冷气入客肠胃下瘀血,理中汤不效,宜黑神散米饮调下,或用胶艾汤加米汤煎,吞震灵丹。
扑内损,恶血入肠胃,下出浊物如瘀血者,宜黑神散加老黄茄为末酒调。酒积下血不止,粪后见,用神面一两半,白酒药二丸,同为末,清水调捏作饼子,慢火上炙黄为细末。每服二钱,白汤调下。亦治泄泻。海藏治梅师大醉,醒发渴,饮水及冰茶后,病便鲜红,先与吴茱萸丸,翌日又与平胃、五苓各半散三大服,血止复自利,又与神应丸四服,自利乃止。或问何不用黄连之类以解毒,曰若用寒药,其疾大变,难治。寒饮内伤,复用寒药,非其治也。况血为寒所凝,入大肠间而便下血,温之乃行,所以得热则自止。唐生病因饮酪水及食生物,下利紫黑血十余行,脾胃受寒湿毒,与六神平胃散半两,加白术三钱,以利腰脐间血,一服愈。《撄宁生卮言》云∶肠风则足阳明积热久而为风,风有以动之也。脏毒则足太阴积热久而生湿,从而下流也。风则阳受之,湿则阴受之。戴氏《要诀》云∶脏毒者,蕴积毒瓦斯久而始见;肠风者,邪气外入随感随见。《三因方》五痔、脏毒、肠风之辩甚详,脏毒、肠风之血出于肠脏间,五痔之血出于肛门蚀孔处,治各不同。(无择翁乌连汤,治脉痔,外无形而所下血一线如箭,或点滴不能已,此由脉窍中来也,详见痔门。)肠风、脏毒不拘粪前粪后,并宜米饮汤调枳壳散,下酒煮黄连丸,或枳壳散下乌梅丸。此乃因登厕粪中有血,却与泻血不同,或用小乌沉汤和黑神散,米饮调下。血色清鲜者,以瓦松烧灰研细,米饮调服,宜减桂五苓散加茅花半钱,吞荆梅花丸,仍以侧柏叶同姜捣烂,冷水解下,侵些米饮佳。
如血色淡浊者,胃风汤吞蒜连丸,或乌荆丸,或棕灰散,仍以米饮调香附末,或三灰散。肠风,腹中有痛,下清血,先当解散肠胃风邪,甚者肛门肿疼,败毒散加槐角、荆芥,或槐花汤、枳壳散。脏毒腹内略疼,浊血兼花红脓并下,或肛门肿胀,或大肠头突出,大便难通,先以拔毒疏利之剂,追出恶血脓水,然后以内托并凉血祛风量用,人虚兼以参、 、苓、术助养胃气。诸般肠风脏毒,并宜生银杏四十九个,去壳膜烂研,入百药煎末,丸如弹子大。每两三丸,空心细嚼米饮下。下血久,面色痿黄,渐成虚惫,下元衰弱,宜黄 四君子汤下断红丸,或十全大补汤,或黄饮。
【中蛊脏腑败坏下血】如鸡肝,如烂肉,其证唾水沉,心腹绞痛者是也。治之方,马蔺根末,水服方寸匕,随吐则出。白 荷叶,密安病患席下,勿令病患知觉,自呼蛊主姓名。蚯蚓十四枚,以苦酒三升渍之,服其汁。 毛烧末,水服方寸匕。(吐毒) 苦瓠一枚,水二升,煮取一升服。吐或用苦酒一升,煮瓠令消,服之。
【诊】肾脉小搏沉为肠 下血,血温身热者死。淫而夺精,身热色夭然,及酒后下血,血笃重是逆也。心肝 亦下血,二脏同病者可治,其脉小沉涩为肠 ,其身热者死,热见七日死。身热则死,身寒则生。脉悬绝则死,滑大则生。脉沉小留连者生,数疾且大有热者死。腹胀便血,脉大时绝,是逆也,如此者不及一时而死矣。胃移热于脾,传为虚,肠 ,死不治。脾脉外鼓,沉为肠 ,久自已。肝脉小缓为肠 ,易治。
- 下血《证治准绳·杂病》
- 下血《证治准绳·类方》
- 下血《古今医案按》
- 下血《续名医类案》
- 下血《本草求真》
- 下血《续名医类案》
- 下血《卫生易简方》
- 下血《医学纲目》
- 下血《丹溪心法》
- 下血《医学纲目》
- 下血《仁术便览》
- 下血《杂病治例》
- 下血《伤寒大白》
- 下血《中医词典》
- 下血《丹溪手镜》
- 下血《千金翼方》
- 下血《丹溪治法心要》
- 下虚眩晕之方《金匮翼》
- 下血《扁鹊心书》
- 下虚补之《痰火点雪》
- 下血《针灸素难要旨》
- 下胁痈《万氏秘传外科心法》
- 下血《金匮钩玄》
- 下消《药症忌宜》
- 下血《盘珠集胎产症治》
- 下消《中医词典》
- 下血(方十一首)##《备急千金要方》
- 下消《中医名词词典》
- 下血不止《奇方类编》
- 下陷《中医名词词典》
- 下血赤小豆当归散《奇方类编》
《证治准绳·杂病》
- 作者:王肯堂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 自叙
- 第一册·诸中门
- 第一册·诸伤门
- 第一册·寒热门
- 第二册·诸气门
- 第三册·诸呕逆门
- 第三册·诸血门
- 第四册·诸痛门
- 第四册·痿痹门
- 第五册·诸风门
- 第五册·神志门
- 第五册·杂门
- 第六册·大小腑门
- 第七册·七窍门上
- 目总论
- 目痕
- 目赤
- 目肿
- 目痒
- 目翳
- 睛里昏暗,与不患之眼相似,唯瞳神里有隐隐青白者,无隐隐青白者亦有之
- 瞳子散大
- 瞳子渐渐细小如簪脚,甚则小如针
- 瞳神歪斜不正
- 目昏
- 倏然盲而不见
- 目内外并无障翳气色等病,只自不见者
- 夜盲
- 白晕
- 目珠子觉低陷而不鲜绽也
- 视珠外神水干涩而不莹润
- 神珠不待人转,而自蓦然察上,蓦然察下,下之不能上,上之不能下,或左或右,倏易无时。
- 目珠偏斜,视亦不正
- 目珠不正,人虽要转而目不能转
- 珠斜翻侧转,白向外而黑向内也
- 风轮破碎,内中膏汁叠出也
- 视瞳神深处,有气一道,隐隐袅袅而动,状若明镜远照一缕清烟也
- 眼睫毛倒卷入眼中央是也
- 眼楞紧急缩小,乃倒睫拳毛之渐也
- 目内睥之肉,与气轮相粘不开,难于转运
- 两睥腻沫,粘合难开,夜卧尤甚
- 睥翻转贴在外睑之上,如舌舐唇之状
- 目睥不待人之开合,而自牵拽振跳也
- 睥内之肉紫淤浮泛,如臭血坏泛之状,其色紫晕泛起,甚则细细如泡,无数相连成片
- 目睥浮肿如球状也
- 目赤烂
- 目泪
- 目疮疡
- 目漏
- 能远视不能近视
- 能近视不能远视者
- 目
- 筋纵目不开
- 视物而目睛不转动者
- 戴眼
- 外伤
- 伤寒
- 其他
- 第八册·七窍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