倏然盲而不见
平日素无他病,外不伤轮廓,内不损瞳神,倏然盲而不见也。病致有三,曰阳寡、曰阴孤、曰神离。乃痞塞关格之病,病于阳伤者,缘忿怒暴悖,恣酒嗜辣,好燥腻,及久患热病痰火人得之,则烦躁秘渴。病于阴伤者,多色欲悲伤,思竭哭泣太频之故,患则类中风、中寒之起。伤于神者,因思虑太过,用心罔极,忧伤至甚,惊恐无措者得之,患则其人如痴 病发之状,屡有因头风痰火,元虚水少之人,眩晕发而醒则不见。能保养者,亦有不治自愈。病复不能保养,乃成痼疾,其证最速。而异人以为魇魅方犯,鬼神为祟之类,泥于禳祷,殊不知急治可复,缓则气定而无用矣。丹溪治一老人病目暴不见物,他无所苦,起坐饮食如故,此大虚证也。急煎人参膏二斤,服二日,目方见。一医与青礞石药。朱曰∶今夜死矣。不悟此病得之气大虚,不救其虚,而反用礞石,不出此夜必死,果至夜半死。一男子四十余岁,形实,平生好饮热酒,忽目盲脉涩,此因热酒所伤胃气,污浊之血,死在其中而然也。遂以苏木作汤,调人参膏饮之。服二日,鼻内两手掌皆紫黑。曰此病退矣,滞血行矣。以四物加苏木、红花、桃仁、陈皮煎,调人参末服,数日而愈。一男子五十五岁,九月间早起,忽开眼无光,视物不见,急就睡片时,却能见人物,竟不能辨其何人何物,饮食减平时之半,神思极倦,脉之缓大四至之上,重按则散而无力。朱作受湿治,询之果因卧湿地半个月得此证。遂以白术为君,黄 、茯苓、陈皮为臣,附子为佐,十余帖而安。上三方,治目暴盲,皆为气脱而用参、术追回者也。经云∶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气脱者目不明,即其证也。

- 倏然盲而不见《证治准绳·杂病》
- 叔和阴脉例《阴证略例》
- 菽豆类《急救广生集》
- 叔胺类解痉药《药理学》
- 梳篦《证类本草》
- 枢儒《中医词典》
- 梳发按摩《老年百病防治》
- 枢机论《医原》
- 梳法《中医词典》
- 枢机《中医词典》
- 梳头《家庭医学百科·预防保健篇》
- 枢持《中医词典》
- 梳胸《老年百病防治》
- 枢《中医词典》
- 舒肝汤(加昧舒肝汤)《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 书养生论后《苏沈良方》
- 舒肝调经汤《邹孟城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 书辟谷说《苏沈良方》
- 舒肝调经汤《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 书目《中医名词词典》
- 舒和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 书方宜人共识说《吴医汇讲》
- 舒筋保安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书《玉机微义》后《杂病治例》
- 舒筋法《中医词典》
- 书《医林改错》后《重庆堂随笔》
- 舒筋散《是斋百一选方》
- 书《医林改错》后《重庆堂随笔》
- 舒筋汤《外科理例》
- 书《先哲医话》后《先哲医话》
- 舒筋汤(又名通气饮)《冯氏锦囊秘录》
《证治准绳·杂病》
- 作者:王肯堂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 自叙
- 第一册·诸中门
- 第一册·诸伤门
- 第一册·寒热门
- 第二册·诸气门
- 第三册·诸呕逆门
- 第三册·诸血门
- 第四册·诸痛门
- 第四册·痿痹门
- 第五册·诸风门
- 第五册·神志门
- 第五册·杂门
- 第六册·大小腑门
- 第七册·七窍门上
- 目总论
- 目痕
- 目赤
- 目肿
- 目痒
- 目翳
- 睛里昏暗,与不患之眼相似,唯瞳神里有隐隐青白者,无隐隐青白者亦有之
- 瞳子散大
- 瞳子渐渐细小如簪脚,甚则小如针
- 瞳神歪斜不正
- 目昏
- 倏然盲而不见
- 目内外并无障翳气色等病,只自不见者
- 夜盲
- 白晕
- 目珠子觉低陷而不鲜绽也
- 视珠外神水干涩而不莹润
- 神珠不待人转,而自蓦然察上,蓦然察下,下之不能上,上之不能下,或左或右,倏易无时。
- 目珠偏斜,视亦不正
- 目珠不正,人虽要转而目不能转
- 珠斜翻侧转,白向外而黑向内也
- 风轮破碎,内中膏汁叠出也
- 视瞳神深处,有气一道,隐隐袅袅而动,状若明镜远照一缕清烟也
- 眼睫毛倒卷入眼中央是也
- 眼楞紧急缩小,乃倒睫拳毛之渐也
- 目内睥之肉,与气轮相粘不开,难于转运
- 两睥腻沫,粘合难开,夜卧尤甚
- 睥翻转贴在外睑之上,如舌舐唇之状
- 目睥不待人之开合,而自牵拽振跳也
- 睥内之肉紫淤浮泛,如臭血坏泛之状,其色紫晕泛起,甚则细细如泡,无数相连成片
- 目睥浮肿如球状也
- 目赤烂
- 目泪
- 目疮疡
- 目漏
- 能远视不能近视
- 能近视不能远视者
- 目
- 筋纵目不开
- 视物而目睛不转动者
- 戴眼
- 外伤
- 伤寒
- 其他
- 第八册·七窍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