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燥
《内经》曰∶诸燥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乃阳明燥金肺与大肠之气也。燥之为病,皆属燥金之化,然能令金燥者火也,故曰燥万物者,莫 乎火。夫金为阴之主,为水之源,而受燥气,寒水生化之源竭绝于上,而不能灌溉周身,营养百骸,色干而无润泽皮肤,滋生毫毛者,有自来矣。或大病而克伐太过,或吐利而亡津液,或预防养生误饵金石之药,或房劳致虚,补虚燥剂,食味过浓,辛热太多,醇酒炙肉,皆能偏助狂火而损害真阴。阴中伏火,日渐煎熬,血液衰耗,使燥热转甚为诸病。在外则皮肤皴揭,在上则咽鼻焦干,在中则水液衰少而烦渴,在下则肠胃枯涸,津不润而便难,在手足则痿弱无力,在脉则细涩而微,此皆阴血为火热所伤也。治法当以甘寒滋润之剂,甘能生血,寒能胜热,阴得滋而火杀,液得润而燥除,源泉下降,精血上荣,如是则气液宣通,内神茂而外色泽矣。滋燥养荣汤、大补地黄丸、清凉饮子、导滞通幽汤、润肠丸、八正散,皆燥病中随症酌用之方药也。

- 伤燥《证治准绳·杂病》
- 伤燥《证治准绳·类方》
- 伤燥《医碥》
- 伤脏腑《中医词典》
- 伤燥《医碥》
- 伤在太阳《阴证略例》
- 伤燥病脉证并治《伤寒杂病论》
- 伤在少阴《阴证略例》
- 伤燥潮热《儿科萃精》
- 伤鱼鳖《中医词典》
- 伤燥发热《儿科萃精》
- 伤饮食门《张氏医通》
- 伤燥咳嗽《中医词典》
- 伤饮食论《医贯》
- 伤燥咳嗽《症因脉治》
- 伤饮食《医碥》
- 伤丈夫头痛《女科证治准绳》
- 伤饮食《医碥》
- 伤折恶血不散《圣济总录》
- 伤饮食《证治准绳·杂病》
- 伤折风肿《圣济总录》
- 伤饮食《证治准绳·类方》
- 伤折腹中瘀血《圣济总录》
- 伤饮食《张氏医通》
- 伤折统论《圣济总录》
- 伤饮《中医词典》
- 伤肢痛秘方《华佗神方》
- 伤阴水泻《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伤中《中医词典》
- 伤阴《中医词典》
- 商《中医词典》
《证治准绳·杂病》
- 作者:王肯堂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 自叙
- 第一册·诸中门
- 第一册·诸伤门
- 第一册·寒热门
- 第二册·诸气门
- 第三册·诸呕逆门
- 第三册·诸血门
- 第四册·诸痛门
- 第四册·痿痹门
- 第五册·诸风门
- 第五册·神志门
- 第五册·杂门
- 第六册·大小腑门
- 第七册·七窍门上
- 目总论
- 目痕
- 目赤
- 目肿
- 目痒
- 目翳
- 睛里昏暗,与不患之眼相似,唯瞳神里有隐隐青白者,无隐隐青白者亦有之
- 瞳子散大
- 瞳子渐渐细小如簪脚,甚则小如针
- 瞳神歪斜不正
- 目昏
- 倏然盲而不见
- 目内外并无障翳气色等病,只自不见者
- 夜盲
- 白晕
- 目珠子觉低陷而不鲜绽也
- 视珠外神水干涩而不莹润
- 神珠不待人转,而自蓦然察上,蓦然察下,下之不能上,上之不能下,或左或右,倏易无时。
- 目珠偏斜,视亦不正
- 目珠不正,人虽要转而目不能转
- 珠斜翻侧转,白向外而黑向内也
- 风轮破碎,内中膏汁叠出也
- 视瞳神深处,有气一道,隐隐袅袅而动,状若明镜远照一缕清烟也
- 眼睫毛倒卷入眼中央是也
- 眼楞紧急缩小,乃倒睫拳毛之渐也
- 目内睥之肉,与气轮相粘不开,难于转运
- 两睥腻沫,粘合难开,夜卧尤甚
- 睥翻转贴在外睑之上,如舌舐唇之状
- 目睥不待人之开合,而自牵拽振跳也
- 睥内之肉紫淤浮泛,如臭血坏泛之状,其色紫晕泛起,甚则细细如泡,无数相连成片
- 目睥浮肿如球状也
- 目赤烂
- 目泪
- 目疮疡
- 目漏
- 能远视不能近视
- 能近视不能远视者
- 目
- 筋纵目不开
- 视物而目睛不转动者
- 戴眼
- 外伤
- 伤寒
- 其他
- 第八册·七窍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