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胀总论

《证治准绳·杂病》书籍目录

许学士云∶脐腹四肢悉肿者为水。但腹胀四肢不甚肿为蛊,蛊即胀也。然胀亦有头面手足尽肿者,大抵先头足肿,后腹大者,水也。先腹大后四肢肿者,胀也。

《灵枢经·五癃津液别》篇,黄帝问曰∶水谷入于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热衣浓则为汗,悲哀气并则为泣,中热胃缓则为唾,邪气内逆则气为之闭塞而不行,不行则为水胀,予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生,愿闻其道。岐伯曰∶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天暑衣浓则腠理开,故汗出,寒留于分肉之间,聚沫则为痛。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五脏六腑,心为之主,耳为之听,目为之候,肺为之相,肝为之将,脾为之卫,肾为之主外,故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渗于目,心悲气并则心系急,心系急则肺举,肺与则液上溢。夫心系举肺不能常举,乍上乍下,故咳而泣出矣。中热则胃中消谷,消谷则虫上下作,肠胃充郭故胃缓,胃缓则气逆,故唾出。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酸。阴阳气道不通,四海闭塞,三焦不泻,津液不化,水谷并于肠胃之中,别于回肠,留于下焦,不得渗膀胱,则下焦胀,水溢则为水胀。水胀篇黄帝问于岐伯曰∶水与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石水,何以别之?岐伯答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黄帝曰∶肤胀何以候之?岐伯曰∶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浓,按其腹 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鼓胀何如?岐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肠覃何如?

岐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营,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石瘕何如?岐伯曰∶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 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黄帝曰∶肤胀、鼓胀可刺耶?岐伯曰∶先泻其胀之血络,后调其经,刺去其血络也。(石水,脐以下肿,其脉沉。)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证治准绳·杂病》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证治准绳·杂病》书籍目录
  1. 水胀总论《证治准绳·杂病》
  2. 水胀通论《医学纲目》
  3. 水针疗法《中医名词词典》
  4. 水胀石水风水《杂病心法要诀》
  5. 水针疗法《中医刺灸》
  6. 水胀石水风水《医宗金鉴》
  7. 水针疗法《中医词典》
  8. 水胀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石水《类经》
  9. 水针麻醉《中医词典》
  10. 水胀《校注医醇剩义》
  11. 水症《中医词典》
  12. 水胀《内经评文》
  13. 水症方二首《外台秘要》
  14. 水胀《医学摘粹》
  15. 水症候《诸病源候论》
  16. 水胀《医学摘粹》
  17. 水芝丸《冯氏锦囊秘录》
  18. 水胀《灵素节注类编》
  19. 水芝丸《医学入门》
  20. 水胀《中医词典》
  21. 水制法《中药炮制》
  22. 水胀《四圣心源》
  23. 水蛭《神农本草经》
  24. 水胀《灵枢悬解》
  25. 水蛭《本草纲目》
  26. 水胀《中医名词词典》
  27. 水蛭《千金翼方》
  28. 水胀《黄帝内经·灵枢》
  29. 水蛭《长沙药解》
  30. 水札《饮膳正要》
  31. 水蛭《中药炮制》

《证治准绳·杂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