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自汗

《证治准绳·杂病》书籍目录

心之所脏在内者为血,发于外者为汗。汗者,乃心之液。而自汗之证,未有不由心肾俱虚而得之。

故阴阳虚必腠理发热自汗,此固阴阳偏胜而致。又有伤风、中暑、病湿,兼以惊怖、房室、劳极,则历节、肠痰饮、产蓐等证,亦能令人自汗。仲景谓肉极则自津脱,腠理开,汗大出。巢氏云∶虚劳病,若阳气偏虚,则津发泄为汗。又云∶心脏热则腠理开,腠理开则汗出。诸家言汗出之义,大约如此。

尝因是而究之,汗者、津之泄也,津与气同类,气之所至,津即有之,以故知《内经》之言心为汗者,大矣哉。盖心是主阳之脏,阳乃火也,气也。故五脏六腑表里之阳,皆心脏主之,以行其变化。是故津者,随其阳气所在之处而生,亦随其火扰所在之处泄出为汗,其汗尽由心出也。不然,何《内经》言风、言劳动、言阳阴相争者,其汗各由其所在脏腑而出之乎。然五脏六腑,又必以十二经脉、荣卫为要,因经脉是司其出入行气之隧道。荣行脉中以滋阴血,卫行脉外以固阳气,阳气固则腠理肥,玄腑密,而脏腑经脉荣卫通贯若一。内之脏腑与表之经脉离居,则两者出入之机皆废,于是邪在于内则玄府不密,而汗从腑脏出,邪在表则腠理不固,而汗从经脉出,所以自汗之由,不可胜计。至若脏腑之阴拒格卫气浮散于外,无所根据从,或胃气虚衰,水谷气脱散者,或肺气微弱不能宣行荣卫而津脱者,如是自汗,虽病重而尚有可治,独三阳之绝汗出者,则不可治矣。阴虚阳必凑,故发热自汗,当归六黄汤地骨皮。阳虚阴必乘,故发厥自汗,黄 建中汤,甚者加附子,或 附汤。滑伯仁治一妇,暑月身冷自汗,口干烦躁欲卧泥水中,脉浮而数,按之豁然虚散。

曰∶《素问》云,脉至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此为阴盛格阳。得之饮食生冷,坐卧当风,以真武汤冷冻饮料之,一进汗止,再进躁去,三进全安。阴阳俱虚,热不甚,寒不甚,秋冬用桂枝,春夏用黄。脉证无热者,亦用桂枝,脉证有热者,亦用黄 。或身温如常而汗出冷者,或身体冷而汗亦冷,别无他病,并属本证。戴复庵用黄 建中汤,加浮麦少许煎,黄 六一汤,或玉屏风散。平人气象论云∶尺涩脉滑,谓之多汗。王注∶谓尺肤涩而尺脉滑也。肤涩者,荣血内涸。又《针经》云∶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按此二经论自汗多而血涸津脱者,东垣周卫汤,虽曰治湿胜自汗,内有血药,实润剂也,可以治此。湿胜自汗,以东垣法治之。东垣曰∶西南坤土也,在人则为脾胃。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湿主淋淫,骤注者湿胜也。阴滋其湿,为露为雨,此阴寒隔热火也。隔者解也,阴湿寒下行,地之气也。仲景云∶汗多则亡阳,阳去则阴胜也。重虚则表阳虚极矣,甚为寒中。湿胜则音声如从瓮中出若中水也。相家有言,土音如居深瓮里,言其壅也、远也、不出也,其为湿也审矣。又知此二者,亦为阴寒。《内经》云∶气虚则外寒,虽见热中,蒸蒸为汗,终传大寒。知始为热中者,表虚无阳不任外寒,终传为寒中者,多成痹寒矣。夫色以候天,脉以候地,形者乃候地之阴阳也。故以脉气候之,皆有形之可见者也。治张芸夫,四月天寒,阴雨寒湿相杂,因官事饮食失节劳役所伤,病解之后,汗出不止,沾濡数日,恶寒重添浓衣,心胸闷躁,时躁热,头目昏愦,壅塞食少减,此乃胃外阴火炽甚,与夫雨之湿气挟热,两气相合,令湿热大作,汗出不休,兼见风邪以助东方甲乙,以风药去其湿,以甘药泻其热,羌活胜湿汤主之。

有痰证冷汗自出者,宜七气汤,或理气降痰汤,痰去则汗自止。火气上蒸胃中之湿,亦能作汗,可用凉膈散。有气不顺而自汗不止,须理气使荣卫调和,小建中汤木香。《素问》帝曰∶有病身热解惰,汗出如浴,恶风少气,此为何病?岐伯曰∶病名酒风。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泽泻、术各十分,麋衔五分,合以三指撮,为后饮。(麋衔,一名薇衔,俗名吴风草。)又云∶饮酒中风,则为漏风。

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裳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河间以白术散主之,此即酒风也。凡五脏风皆自汗恶风。因饮食汗出日久,心中虚风虚邪,令人半身不遂,见偏风痿痹之病,先除其汗, 悍之气,按而收之,安胃汤。有病后多汗,服正元散诸重剂不愈,唯八珍散宜之。有别处无汗,独心孔一片有汗,思虑多则汗亦多,病在心,宜养心血。用 猪心一个,破开,带血入人参当归二两缝之,煮熟去药,止吃猪心,仍以艾汤茯苓末服之。若服药汗仍出者,有热,牡蛎散。无热,小建中汤加熟附子一钱,不去皮,或正元散,仍以温粉扑之。大汗不止,宜于诸药中入 牡蛎粉二钱半,并吞朱砂丹,或茸朱丹。常自汗出,经年累月者,多用黑锡丹。久病及大病新愈汗出者,亦可用此。若不宜热补,须交济其阴阳自愈,当以灵砂丹主之。凡此皆为无他病而独汗出者设,非谓有兼病者也。若服诸药欲止汗固表而并无效验,药愈涩而汗愈不收止,可理心血。盖汗乃心之液,心无所养不能摄血,故溢而为汗,宜大补黄 汤加酸枣仁。有微热者,更加石斛,兼下灵砂丹。汗出如胶之粘,如珠之凝,及淋漓如雨,揩拭不逮者,难治。

【诊】肺脉软而散者,当病灌汗,至今不复散发也。肺脉缓甚为多汗。

【头汗】阴阳俱虚,枯燥,头汗,亡津液也。热入血室,头汗。伤湿额上汗,因下之。微喘者死。胃上热熏,额汗。发黄头汗,小便不利而渴,此瘀血在里也。心下懊 ,头汗。伤寒结胸,无大热,以水结在胸胁间,头汗。往来寒热,头汗。海藏云∶头汗出,剂颈而还,血证也。额上偏多,何谓也?曰∶首者六阳之所会也,故热熏蒸而汗出也。额上偏多以部分,左颊属肝,上颊属肺,鼻属中州,颐属肾,额属心。三焦之火涸其肾水,沟渠之余迫而上入于心之分,故发为头汗,而额上偏多者,属心之部,而为血证也。饮酒、饮食头汗出者,亦血证也。至于杂证,相火迫肾水上行,入于心为盗汗,或自汗,传而为头汗出者,或心下痞者,俱同血证例治之。无问伤寒、杂病、酒积,下之而心下痞者,血证也。何以然?曰∶下之亡阴,亡阴者则损脾胃而亡血,气在胸中,以亡其血陷之于心之分也。故心下痞,世人以为血病,用气药导之则痞病愈甚,而又下之,故变而为中满鼓胀,非其治也。然则当作何治?曰∶独益中州脾土,以血药治之,其法无以加矣。头汗出,胸胁满,小便不利,往来寒热,心烦,呕而不渴,柴胡桂姜汤。身微热,表虚,头汗出不已,或因医者发汗以致表虚者,黄汤

【手足汗】一男子手足汗,医用芩、连、柏并补剂,皆不效。又足汗常多,后以八物、半、苓为君,白附、川乌佐使,其汗即无。治脚汗,白矾干葛各等分为末,每半两、水三碗,煎十数沸洗,日一次,三五日自然无汗。

【阴汗】别见。

【无汗】经云∶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束垣云∶真气已亏,胃中火盛,汗出不休,胃中真气已竭。若阴火已衰,无汗反燥,乃阴中之阳,阳中之阳俱衰,四时无汗,其形不久,湿衰燥旺,理之常也。其形不久者,秋气主杀,生气乃竭,生气者,胃之谷气也。乃春少阳生化之气也。丹溪云∶盛夏浴食无汗为表实。治谢老夏月无汗久嗽,用半夏紫苏二味为末,入莎末、枕流末、(蚬壳灰、蛤粉之属。)

仁陷末(神曲),以栝蒌穣、桃仁泥半两为丸,先服三拗汤三帖,却服此丸子。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证治准绳·杂病》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证治准绳·杂病》书籍目录
  1. 自汗《证治准绳·杂病》
  2. 自汗《证治准绳·女科》
  3. 自汗《普济方·针灸》
  4. 自汗《证治准绳·类方》
  5. 自汗《济阴纲目》
  6. 自汗《证治准绳·幼科》
  7. 自汗《保婴撮要》
  8. 自汗《证治准绳·幼科》
  9. 自汗《卫生易简方》
  10. 自汗《医述》
  11. 自汗《丹溪心法》
  12. 自汗《医宗金鉴》
  13. 自汗《医学心悟》
  14. 自汗《医学纲目》
  15. 自汗《仁术便览》
  16. 自汗《医学纲目》
  17. 自汗《伤寒大白》
  18. 自汗《医学纲目》
  19. 自汗《松峰说疫》
  20. 自汗《经验麻科》
  21. 自汗《伤寒六书》
  22. 自汗《杂病治例》
  23. 自汗《伤寒六书》
  24. 自汗《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25. 自汗《丹溪手镜》
  26. 自汗《产宝》
  27. 自汗《丹溪治法心要》
  28. 自汗《中医词典》
  29. 自汗《儿科萃精》
  30. 自汗《孙真人海上方》
  31. 自汗《伤寒寻源》

《证治准绳·杂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