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寒
经曰∶恶寒战栗,皆属于热。又曰∶战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恶寒者,虽当炎月,若遇风霜,重绵在身,如觉凛凛战栗,如丧神守,恶寒之甚也。《原病式》曰∶病热证而反觉自冷,此为病热,实非寒也。或曰往往见有服热药而愈者何也?
曰∶病热之人,其气炎上,郁为痰饮,抑遏清道,阴气不升,病势尤甚。积痰得热,亦为暂退,热势助邪,其病益深。或曰寒势如此,谁敢以寒凉药与之,非杀而何。
曰∶古人遇战栗之证,有以大承气汤下燥粪而愈者。恶寒战栗,明是热证,但有虚实之分耳。昼则恶寒,是阴气上溢于阳分也。夜则恶寒,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有卫气虚衰,不能实表,温分肉而恶寒者,丹溪用参、 之类,甚者加附子少许,以行参 之气是也。有上焦之邪隔绝荣卫,不能升发出表而恶寒者,丹溪治一女子,用苦参、赤小豆为末, 水吐后,用川芎、苍术、南星、黄芩、酒曲糊丸是也。有酒热内郁,不得泄而恶寒者,丹溪治一人形瘦色黑,平生喜饮酒,年近半百,且有别馆,一日大恶寒战,且自言渴,却不能饮,其脉大而弱,唯右关稍实,略类弦,重取则涩,以黄 一物,与干葛同煎与之,尽黄 二两,干葛一两,脉得小,次日安。
六月大热之气,反得大寒之病,气难布息,身凉脉迟,何以治之?曰∶病有标本,病热为本,大寒为标,用凉则顺时而失本,用热则顺本而失时,故不从标本,而从乎中治。中治者何?用温是已。然既曰温,则不能治大寒之病。治大寒者,非姜附不可,若用姜附,又似非温治之例。然衰其大半乃止,脉得四至,余病便无令治之足矣。虽用姜附,是亦中治也,非温而何。经曰∶用热远热,虽用之不当,然胜至可犯,亦其理也。丹溪治色目妇人,年近六十,六月内常觉恶寒战栗,喜炎火御绵,多汗如雨,其形肥肌浓,已服附子十余帖,浑身痒甚,两手脉沉涩,重取稍大,知其热甚而血虚也。以四物去川芎,倍地黄,加白术、黄 、炒黄柏、生甘草、人参,每服一两重。方与一帖,腹大泄,目无视,口无言,知其病势深,而药无反佐之过也。仍用前药,热炒与之。盖借火力为向导,一帖利止,四帖精神回,十帖全安。
又治蒋氏年三十余,形瘦面黑,六月喜热恶寒,两手脉沉而涩,重取似数。以三黄丸下之,以姜汤每服三十粒,二十帖,微汗而安。妇人先病恶寒,手足冷,全不发热,脉八至,两胁微痛,治者便作少阳治之。阳在内伏于骨髓,阴在外致使发寒,治当不从内外,从乎中治也。宜以小柴胡调之,倍加姜枣。脾胃之虚,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舌干,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嗜食,食不消,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气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乃阳气不伸故也。升阳益胃汤主之。背恶寒是痰饮。仲景云∶心下有留饮,其人背恶寒,冷如冰。治法,茯苓丸之类是也。身前寒属胃。经云∶胃足阳明之脉气虚,则身以前皆寒栗。治法宜针,补三里穴是也。手足寒者,厥也。掌中寒者,腹中寒。鱼上白肉有青血脉者,胃中有寒。理中之类治之。黄 补胃汤,治表虚恶贼风。上焦不通,则阳气抑遏,而皮肤分肉无以温之,故寒栗。东垣升阳益胃汤,用升发之剂开发上焦,以伸阳明出外温之也。丹溪吐出湿痰,亦开发上焦,使阳气随吐升发出外温之也,故寒栗皆愈。
【振寒】谓寒而颤振也。经云∶阳明所谓洒洒振寒者,阳明者午也,五月盛阳之阴也,阳盛而阴气加之,故洒洒振寒也。此当泻阳者也。又云∶寒气客于皮肤,阴气盛,阳气虚,故为振寒寒栗。此当补阳者也。又云∶厥阴在泉,风淫所胜,病洒洒振寒,治以辛凉。又云∶阳明司天之政,清热之气,持于气交,民病振寒。四之气,寒雨降,病振栗。治视寒热轻重,多少其制。六脉中之下得弦细而涩,按之无力,腹中时痛,心胃相控睾隐隐而痛,或大便溏泄,鼻不闻香臭,清浊涕不止,目中泪出,喘喝痰嗽,唾出白沫,腰沉沉苦痛,项背胸胁时作痛,目中流火,口鼻恶寒,时时头痛目眩,苦振寒不止,或嗽或吐,或呕或哕,则发躁蒸蒸而热,如坐甑中,必得去衣居寒处,或饮寒水则便如故。其振寒复至,或气短促,胸中满闷而痛,如有膈咽不通,欲绝之状。甚则口开目瞪,声闻于外,而泪涕痰涎大作,其发躁方过,而振寒复至。或面白而不泽者,脱血也。悲愁不乐,情惨意悲,健忘,或善嚏,此风热大损寒水,燥金之复也。如六脉细弦而涩,按之空虚,此大寒证也,亦伤精气,以辛甘温热润之剂,大泻西北二方则愈。
【寒痹】帝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气也,寒从中生者何?岐伯曰∶是人多痹气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帝曰∶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浓衣不能温,然不冻栗,是为何病?岐伯曰∶是人者,素肾气胜,以水为事,太阳气衰,肾脂枯不长,一水不能胜两火。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所以不能冻栗者,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脏也,一水不能胜二火,故不能冻栗,名曰骨痹,是人当挛节也。治法当求之痹门。
【血分寒】巴戟丸、神珠丸。
【三焦寒】上焦寒∶陈皮、浓朴、藿香、胡椒,理中丸、铁刷汤、桂附丸。
下焦寒,肉桂、附子、沉香,八味丸、还少丹、天真丹。海藏云∶下焦寒,四逆例。干姜味苦,能止而不行,附子味卒,能行而不守,泄小便不通。二药皆阳,气化能作小便。若姜、附、术三味,内加茯苓以分利之为佳。附生用而不炮,则无火力,热则行而不止,兼以水多煎少,则热直入下焦。
【五脏寒】五脏寒方∶肝寒,双和汤。心寒,定志丸、菖蒲丸。脾寒,益黄散。肺寒,小青龙汤。肾寒,八味丸。通治大寒,四逆汤、大已寒丸、沉香桂附丸。
王太仆云∶小寒之气,温以和之。大寒之气,热以取之。甚寒之气,则下夺之。
夺之不已,则逆折之。折之不尽,则求其属以衰之。东垣云∶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有三,北方之人,为大寒所伤,其足胫胀,乃寒胜则浮,理之然也。若火灸汤浴,必脱毛见骨,须先以新汲水浴之,则时见完复矣。更有大寒冻其面或耳,若近火汤,必脱皮成疮,须先于凉房处浴之,少时以温手熨烙,必能完复。此凉而行之,除其大寒之理一也。大寒之气,必令母实,乃地道左迁入肺,逆行于天,以凉药投之,使天道右迁而顺天令,诸病得天令行而必愈二也。况大寒在外,其大热伏于地下者,乃三焦包络天真之气所居之根蒂也。热伏于中,元气必伤,在人之身乃胃也,以凉药和之,则元气充盛而不伤三也。

- 恶寒《证治准绳·杂病》
- 恶寒《证治准绳·疡医》
- 恶寒《寿世保元》
- 恶寒《证治准绳·女科》
- 恶寒《医碥》
- 恶寒《证治准绳·类方》
- 恶寒《医碥》
- 恶寒《医述》
- 恶寒《万病回春》
- 恶寒《续名医类案》
- 恶寒《古今医案按》
- 恶寒《续名医类案》
- 恶寒《证治汇补》
- 恶寒《医学纲目》
- 恶寒《医学心悟》
- 恶寒《伤寒捷诀》
- 恶寒《金匮翼》
- 恶寒《中医词典》
- 恶寒《伤寒大白》
- 恶寒《思考中医》
- 恶寒《伤寒六书》
- 恶寒《中医名词词典》
- 恶寒《伤寒六书》
- 恶风续法《医学纲目》
- 恶寒《丹溪手镜》
- 恶风须眉堕落候《诸病源候论》
- 恶寒《丹溪手镜》
- 恶风候《诸病源候论》
- 恶寒《伤寒寻源》
- 恶风《伤寒括要》
- 恶寒《医效秘传》
《证治准绳·杂病》
- 作者:王肯堂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 自叙
- 第一册·诸中门
- 第一册·诸伤门
- 第一册·寒热门
- 第二册·诸气门
- 第三册·诸呕逆门
- 第三册·诸血门
- 第四册·诸痛门
- 第四册·痿痹门
- 第五册·诸风门
- 第五册·神志门
- 第五册·杂门
- 第六册·大小腑门
- 第七册·七窍门上
- 目总论
- 目痕
- 目赤
- 目肿
- 目痒
- 目翳
- 睛里昏暗,与不患之眼相似,唯瞳神里有隐隐青白者,无隐隐青白者亦有之
- 瞳子散大
- 瞳子渐渐细小如簪脚,甚则小如针
- 瞳神歪斜不正
- 目昏
- 倏然盲而不见
- 目内外并无障翳气色等病,只自不见者
- 夜盲
- 白晕
- 目珠子觉低陷而不鲜绽也
- 视珠外神水干涩而不莹润
- 神珠不待人转,而自蓦然察上,蓦然察下,下之不能上,上之不能下,或左或右,倏易无时。
- 目珠偏斜,视亦不正
- 目珠不正,人虽要转而目不能转
- 珠斜翻侧转,白向外而黑向内也
- 风轮破碎,内中膏汁叠出也
- 视瞳神深处,有气一道,隐隐袅袅而动,状若明镜远照一缕清烟也
- 眼睫毛倒卷入眼中央是也
- 眼楞紧急缩小,乃倒睫拳毛之渐也
- 目内睥之肉,与气轮相粘不开,难于转运
- 两睥腻沫,粘合难开,夜卧尤甚
- 睥翻转贴在外睑之上,如舌舐唇之状
- 目睥不待人之开合,而自牵拽振跳也
- 睥内之肉紫淤浮泛,如臭血坏泛之状,其色紫晕泛起,甚则细细如泡,无数相连成片
- 目睥浮肿如球状也
- 目赤烂
- 目泪
- 目疮疡
- 目漏
- 能远视不能近视
- 能近视不能远视者
- 目
- 筋纵目不开
- 视物而目睛不转动者
- 戴眼
- 外伤
- 伤寒
- 其他
- 第八册·七窍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