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痛
属少阳相火。经云∶少阳之胜,耳痛。治以辛寒是也。生犀丸、犀角饮子、解热饮子。耳内痛生疮,用黍粘子汤。耳湿肿痛,用凉膈散加酒炒大黄、黄芩、酒浸防风、荆芥、羌活服之,更以脑多麝香少,湿加枯矾,吹入耳中。《丹铅续录》云∶王万里时患耳痛,魏文靖公劝以服青盐、鹿茸、煎雄、附为剂,且言此药非为君虚损服之,曷不观易之坎为耳痛,坎水藏,在肾开窍于耳,而水在志为恐,恐则伤肾,故为耳痛。气阳运动常显,血阴流行常幽,血在形,如水在天地间,故坎为血卦,是经中已着病证矣,竟饵之而良愈。外治,白龙散、杏仁膏、菖蒲挺子。或用穿山甲二片,土狗子二个,夹在穿山甲内,同炒焦,黑色为度,入麝香少许同研细,吹一字于耳内。(亦治耳聋。)或用草乌削如枣核大,蘸姜汁塞耳内。(一方不用姜汁)。
或用郁金研细末,每以净水调一字,倾入耳,却急倾出。或用油胡桃肉为末,狗胆汁和为丸,如桐子大,绵裹安耳中。或用食盐炒热,用枣面蒸熟,青花布包定枕之。
□
沈存中云∶予为河北察访使时,病赤目四十余日,黑睛傍黯赤成疮,昼夜痛楚,百疗不瘥。郎官丘革相见问予,病目如此曾耳中痒否,若耳中痒,即是肾家风,有四生散疗肾风,每作二、三服即瘥。
闾里号为圣散子。予传其方合服之,午时一服,临卧一服,目反大痛,至二鼓时乃能眠,及觉目赤稍散,不复痛矣,更进三四服,遂平安如常。是时孙和甫学士帅镇阳,闻予说大喜曰,吾知所以自治目矣。向久病目,尝见吕吉甫参政云顷,目病久不瘥,因服透冰丹乃瘥,如其言修合透冰丹一剂,试服了二三十服,目遂愈。乃知透冰丹亦疗肾风耳。《圣惠》云∶有人耳痒,一日一作可畏,直挑剔出血稍愈,此乃肾脏虚,致浮毒上攻,未易以常法治也,宜服透冰丹。勿饮酒、啖湿面、菜蔬、鸡、猪之属,能尽一月为佳,不能戒无效。

- 耳痛《证治准绳·杂病》
- 耳痛《证治准绳·类方》
- 耳痛《普济方·针灸》
- 耳痛《医述》
- 耳痛《针灸资生经》
- 耳痛《中医词典》
- 耳痛《儿科萃精》
- 耳痛《手穴手纹诊治》
- 耳痛《奇效简便良方》
- 耳统论《圣济总录》
- 耳痛(耳鸣耳聋同辨证治)《评琴书屋医略》
- 耳挺《中医词典》
- 耳痛出水《奇效简便良方》
- 耳停《中医词典》
- 耳痛门(附耳聋七则)《辨证录》
- 耳疼痛候《诸病源候论》
- 耳痛门主方《疡医大全》
- 耳疼痛《圣济总录》
- 耳痛门主论《疡医大全》
- 耳疼《孙真人海上方》
- 耳痛秘方《华佗神方》
- 耳实(即苍耳子)《本草新编》
- 耳痛痧《痧胀玉衡》
- 耳实《本草乘雅半偈》
- 耳妄闻《中医词典》
- 耳实《名医别录》
- 耳纹看法一见吉凶皆知《丹台玉案》
- 耳实《冯氏锦囊秘录》
- 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生理学》
- 耳实《本草蒙筌》
- 耳蜗的结构要点《生理学》
《证治准绳·杂病》
- 作者:王肯堂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 自叙
- 第一册·诸中门
- 第一册·诸伤门
- 第一册·寒热门
- 第二册·诸气门
- 第三册·诸呕逆门
- 第三册·诸血门
- 第四册·诸痛门
- 第四册·痿痹门
- 第五册·诸风门
- 第五册·神志门
- 第五册·杂门
- 第六册·大小腑门
- 第七册·七窍门上
- 目总论
- 目痕
- 目赤
- 目肿
- 目痒
- 目翳
- 睛里昏暗,与不患之眼相似,唯瞳神里有隐隐青白者,无隐隐青白者亦有之
- 瞳子散大
- 瞳子渐渐细小如簪脚,甚则小如针
- 瞳神歪斜不正
- 目昏
- 倏然盲而不见
- 目内外并无障翳气色等病,只自不见者
- 夜盲
- 白晕
- 目珠子觉低陷而不鲜绽也
- 视珠外神水干涩而不莹润
- 神珠不待人转,而自蓦然察上,蓦然察下,下之不能上,上之不能下,或左或右,倏易无时。
- 目珠偏斜,视亦不正
- 目珠不正,人虽要转而目不能转
- 珠斜翻侧转,白向外而黑向内也
- 风轮破碎,内中膏汁叠出也
- 视瞳神深处,有气一道,隐隐袅袅而动,状若明镜远照一缕清烟也
- 眼睫毛倒卷入眼中央是也
- 眼楞紧急缩小,乃倒睫拳毛之渐也
- 目内睥之肉,与气轮相粘不开,难于转运
- 两睥腻沫,粘合难开,夜卧尤甚
- 睥翻转贴在外睑之上,如舌舐唇之状
- 目睥不待人之开合,而自牵拽振跳也
- 睥内之肉紫淤浮泛,如臭血坏泛之状,其色紫晕泛起,甚则细细如泡,无数相连成片
- 目睥浮肿如球状也
- 目赤烂
- 目泪
- 目疮疡
- 目漏
- 能远视不能近视
- 能近视不能远视者
- 目
- 筋纵目不开
- 视物而目睛不转动者
- 戴眼
- 外伤
- 伤寒
- 其他
- 第八册·七窍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