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血
或问咳血,止从肺出,他无可言耶。曰肺不独咳血,而亦唾血。盖肺主气,气逆为咳,肾主水,水化液为唾。肾脉上入肺,循喉咙,侠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故二脏相连,病则俱病,于是皆有咳唾血也。亦有可分别者,涎唾中有少血散漫者,此肾从相火炎上之血也。若血如红缕在痰中,咳而出者,此肺络受热伤之血也。其病难已。若咳白血必死。白血、浅红色,似肉似肺也。然肝亦唾血,肝脏血,肺脏气,肝血不脏,乱气自两胁逆上,唾而出之。《内经》有血枯证,先唾血,为气竭伤肝也。热壅于肺能嗽血,久嗽损肺亦能嗽血。壅于肺者易治,不过凉之而已。损于肺者难治,渐以成劳也。热嗽有血,宜金沸草散加阿胶一钱,痰盛加栝蒌仁、贝母。劳嗽有血,宜补肺汤加阿胶、白芨一钱。嗽血而气急者,补肺汤加阿胶、杏仁、桑白皮各一钱,吞养正丹,或三炒丹,间进百花膏,亦可用七伤散、大阿胶丸。丹溪云∶咳血乃火升痰盛。身热多是血虚。痰带血丝出,童便、竹沥止之。经血逆行,或血腥吐血、唾血,韭汁服立效。韭汁、童便合和,隔汤顿热,磨郁金浓汁,荡匀服之,其血自消。《千金方》治一切肺病咳唾、唾脓血,用好酥三十斤,炼取凝当中醍醐,服一合,日三升,即止。薏苡仁十两,杵碎,水三升,煎取一升,入酒少许服。或以薏苡仁细末,煮猪肺,白蘸食之。上气喘息,咳嗽唾血、咯血,人参细末,鸡子清调三钱,五更初服,便去枕仰卧,忌酸咸酢酱面等物,及过醉饱。嗽咯血成劳,眼睛疼,四肢困倦,脚膝无力,五味子黄 散。脉大,发热,喉中痛,是气虚,用参、 、蜜炙黄柏、荆芥、地黄、当归、韭汁、童便、少加姜汁、磨郁金饮之。嗽血久而成劳,或劳病成而嗽血,肌肉消瘦,四肢倦怠,五心烦热,咽干颊赤,心忡潮热,盗汗减食,黄 鳖甲散、人参黄 散。阴虚火动而嗽血者,滋阴保肺汤。二三年间,肺气上喘咳嗽,咯唾脓血,满面生疮,遍身黄肿,人参蛤蚧散。蛤蚧补肺劳虚嗽有功,治久嗽不愈。肺间积虚热,久则成疮,故嗽出脓血,晓夕不止,喉中气塞,胸膈噎痛,用蛤蚧、阿胶、生犀角、鹿角胶、羚羊角各一两,除胶外皆为屑,次入胶,分四服,每服用河水三升,于银石器内慢火煮至半升,滤去滓,临卧微温,细细呷之。其渣候服尽再捶,都作一服,以水三升,煎至半升,如前服。伤寒后伤肺咳唾脓血,胸胁胀满,上气羸瘦,麦门冬汤。脉浮大者作虚治,用前虚劳条诸补药。若浮大而上壅甚者,鸡苏丸。脉沉滑有力者,当用攻,攻中有补。丹溪治台州林德芳,年三十余得咳而咯血,发热,肌体渐瘦,众医以补药调治数年,其证愈甚。诊其六脉皆涩,此因好色而多怒,精血耗少,又因补塞药太多,荣卫不行,瘀血内积,肺气壅遏不能下降。治肺壅非吐不可,精血耗少非不可,唯倒仓法二者俱备,但使吐多于泻耳,兼灸肺俞五次而愈。脉浮数忌灸,若误灸之必唾血,唾血而脉浮数,其不可灸又可知也。《脉经》云∶肺伤者,其人劳倦则咳唾血。(此为一项,以人参救肺散治之。)其脉细紧浮数,皆唾血,此为躁扰嗔怒,得之肺伤气壅所致。(此为一项以降气宁神之药治之。)猪心一个,竹刀切开,勿令相离,以沉香末一钱重,半夏七个,入在缝中,纸裹,蘸小便内令湿,煨熟取出,去半夏,只吃猪心,此方嗽血、吐血均冶。热嗽咽疼,痰带血丝,或痰中多血,其色鲜者,并宜金沸草散。若服凉药不愈,其色瘀者,此非热证,宜杏子汤。咳嗽甚而吐血者,鲜桑白皮一斤,米泔浸三宿,净刮上黄皮,锉细,入糯米四两,焙干,一处捣为末,每服一二钱,米饮调下。久嗽咯血成肺痿,及吐白涎,胸膈满闷不食,扁豆散。肺痿吐脓血,甘桔加阿胶紫菀汤。肺痿痰嗽,痰中有血线,盗汗发热,热过即冷,食减,劫劳散,前薏苡仁一味方。咳而胸满,心胸甲错,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之吐脓如粥者,肺痈也。然待吐脓而后觉为痈,不已晚乎。《千金》云∶咳唾脓血,其脉数实者为肺痈。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痛,脉反滑数,此肺痈也。更于本门细查之。

- 咳嗽血《证治准绳·杂病》
- 咳嗽血《证治准绳·类方》
- 咳嗽血《医碥》
- 咳嗽续论《医学实在易》
- 咳嗽腰痛《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 咳嗽续论《医门法律》
- 咳嗽要诀《华佗神方》
- 咳嗽叙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咳嗽要论《叶选医衡》
- 咳嗽性质辨病《常见病自测》
- 咳嗽有红痰《女科百问》
- 咳嗽胁痛《冯氏锦囊秘录》
- 咳嗽有痰秘方《华佗神方》
- 咳嗽哮喘《幼科释谜》
- 咳嗽有血《奇效简便良方》
- 咳嗽唾粘方二首《外台秘要》
- 咳嗽与咳痰《物理诊断学》
- 咳嗽唾血秘方《华佗神方》
- 咳嗽原由症治《幼科释谜》
- 咳嗽唾脓血《圣济总录》
- 咳嗽章《医学妙谛》
- 咳嗽吐血男女可用《奇方类编》
- 咳嗽者肺气之不清《医学传心录》
- 咳嗽统论《金匮翼》
- 咳嗽证《明医指掌》
- 咳嗽统论《圣济总录》
- 咳嗽证治《医宗金鉴》
- 咳嗽痰中有红《孙文垣医案》
- 咳嗽证治《幼幼集成》
- 咳嗽痰中带血珠血丝《理虚元鉴》
- 咳嗽证治《妇科心法要诀》
《证治准绳·杂病》
- 作者:王肯堂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 自叙
- 第一册·诸中门
- 第一册·诸伤门
- 第一册·寒热门
- 第二册·诸气门
- 第三册·诸呕逆门
- 第三册·诸血门
- 第四册·诸痛门
- 第四册·痿痹门
- 第五册·诸风门
- 第五册·神志门
- 第五册·杂门
- 第六册·大小腑门
- 第七册·七窍门上
- 目总论
- 目痕
- 目赤
- 目肿
- 目痒
- 目翳
- 睛里昏暗,与不患之眼相似,唯瞳神里有隐隐青白者,无隐隐青白者亦有之
- 瞳子散大
- 瞳子渐渐细小如簪脚,甚则小如针
- 瞳神歪斜不正
- 目昏
- 倏然盲而不见
- 目内外并无障翳气色等病,只自不见者
- 夜盲
- 白晕
- 目珠子觉低陷而不鲜绽也
- 视珠外神水干涩而不莹润
- 神珠不待人转,而自蓦然察上,蓦然察下,下之不能上,上之不能下,或左或右,倏易无时。
- 目珠偏斜,视亦不正
- 目珠不正,人虽要转而目不能转
- 珠斜翻侧转,白向外而黑向内也
- 风轮破碎,内中膏汁叠出也
- 视瞳神深处,有气一道,隐隐袅袅而动,状若明镜远照一缕清烟也
- 眼睫毛倒卷入眼中央是也
- 眼楞紧急缩小,乃倒睫拳毛之渐也
- 目内睥之肉,与气轮相粘不开,难于转运
- 两睥腻沫,粘合难开,夜卧尤甚
- 睥翻转贴在外睑之上,如舌舐唇之状
- 目睥不待人之开合,而自牵拽振跳也
- 睥内之肉紫淤浮泛,如臭血坏泛之状,其色紫晕泛起,甚则细细如泡,无数相连成片
- 目睥浮肿如球状也
- 目赤烂
- 目泪
- 目疮疡
- 目漏
- 能远视不能近视
- 能近视不能远视者
- 目
- 筋纵目不开
- 视物而目睛不转动者
- 戴眼
- 外伤
- 伤寒
- 其他
- 第八册·七窍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