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一)
《灵枢》经筋篇云∶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侧结于踵,上循跟,结于 。其别者,结于 外,上 中内廉,与 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纲,下结于 (音求)。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 。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于 。其病小指支跟肿痛, 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 ,名曰仲春痹。足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其直者,上乘 季胁,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结于缺盆。直者上出腋,贯缺盆,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颔,上结于 。支者结于目 为外维。其病小指次指支转筋,引膝外转筋,膝不可屈伸, 筋急,前引髀,后引尻,即上乘 季胁痛,上引缺盆、膺、乳、颈维筋急。从左之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跷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 ,名曰孟春痹也。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结于跗上,邪外上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直上结于髀枢,上循胁属脊。其直者,上循 ,结于膝。其支者,结于外辅骨,合少阳。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结,上颈,上挟口,合于 ,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太阳为目上纲,阳明为目下纲。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其病足中指支胫转筋,脚跳坚,伏兔转筋,髀前肿, 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涂之其缓者,以桑钩钩之,即以生桑灰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颊,且饮美酒,啖美炙肉,不饮酒者,自强也,为之三拊而已。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 ,名曰季春痹也。足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其直者,络于膝内辅骨,上循阴股,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循腹里结于肋,散于胸中。其内者,着于脊。其病足大指支内踝痛,转筋痛,膝内辅骨痛,阴股引髀而痛,阴器纽痛,上引脐两胁痛,引膺中脊内痛。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秋痹也。足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下,并足太阴之筋,邪走内踝之下,结于踵,与太阳之筋合,而上结于内辅之下,并太阳之筋,而上循阴股,结于阴器,循脊内夹膂,上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筋合。其病足下转筋,及所过而结者皆痛及转筋,病在此者主痫螈及痉,在外者不能俯,在内者不能仰。故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在内者,熨引饮药。此筋折纽,纽发数甚者,死不治,名曰仲秋痹也。
足厥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上结于内踝之前,上循胫,上结内辅之下,上循阴股,结于阴器,络诸筋。其病足大指支内踝之前痛,内辅痛,阴股痛转筋,阴器不用,伤于内则不起,伤于寒则阴缩入,伤于热则纵挺不收。治在行水清阴气。其病转筋者,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季秋痹也。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结于腕,上循臂内廉,结于肘内锐骨之后,弹之应小指之上,入结于腋下。其支者,后走腋后廉,上绕肩胛,循颈出走太阳之前,结于耳后完骨。其支者,入耳中。
直者,出耳上,下结于颔,上属目外 。其病小指支肘内锐骨后廉痛,循臂阴入腋下,腋下痛,腋后廉痛,绕肩胛引颈而痛,应耳中鸣痛引颔,目瞑良久乃得视,颈筋急则为筋 颈肿。寒热在颈者,治在燔针劫刺之,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其为肿者,复而锐之。本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 ,上颔结于角。其痛当所过者支转筋。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夏痹也。手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结于肘,上绕 外廉,上肩走颈,合手太阳。其支者,当曲颊入系舌本。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 ,上乘颔结于角。其病当所过者即支转筋,舌卷。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季夏痹也。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上结于肘外,上 结于 。其支者,绕肩胛挟脊,直者从肩 上颈。其支者,上颊结于 。直者,上出手太阳之前,上左角,络头,下右颔。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肩不举,颈不可左右视。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夏痹也。手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结于鱼后,行寸口外侧,上循臂,结肘中,上内廉,入腋下,出缺盆,结肩前 ,上结缺盆,下结胸里,散贯贲,合贲下,抵季胁。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痛甚成息贲,胁急吐血。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冬痹也。手心主之筋,起于中指,与太阴之筋并行,结于肘内廉,上臂阴,结腋下,下散前后挟胁。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结于臂。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前及胸痛息贲。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冬痹也。
手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内侧,结于锐骨,上结肘内廉,上入腋,交太阴,挟乳里,结于胸中,循臂,下系于脐。其病内急,心承伏梁,下为肘网。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筋痛。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其成伏梁唾血脓者,死不治。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 刺者,刺寒急也。
热则筋纵不收,无用燔针。名曰季冬痹也。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劈, 急不能卒视,治皆如上方也。形乐志苦,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诸筋病皆属于节。经云∶诸筋者,皆属于节。又云∶手屈而不伸者,病在筋是也。肝主诸筋。经云∶肝主筋。又云∶在脏为肝,在体为筋。又云∶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是也。筋病忌风,忌食酸辛,忌久行。经云∶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又云∶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又云∶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又云∶久行伤筋是也。

- 筋(一)《证治准绳·杂病》
- 筋(二)《证治准绳·杂病》
- 筋痹《中医名词词典》
- 筋《医述》
- 筋痹《圣济总录》
- 筋《医学纲目》
- 筋痹《中医词典》
- 筋《经络考》
- 筋躄《中医词典》
- 筋《中医词典》
- 筋部《中医词典》
- 津液之腑《中医词典》
- 筋弛纵缓《中医词典》
- 津液五别《针灸甲乙经》
- 筋瘛《中医词典》
- 津液五别《灵枢悬解》
- 筋抽脉惕《疫疹一得》
- 津液失常《中医基础理论》
- 筋度《中医词典》
- 津液少《证治准绳·幼科》
- 筋断《中医词典》
- 津液廓《中医词典》
- 筋断伤《伤科汇纂》
- 津液不足《冯氏锦囊秘录》
- 筋翻《中医词典》
- 津液病辨证《中医诊断学》
- 筋疳《中医词典》
- 津液《医经原旨》
- 筋疙瘩《奇效简便良方》
- 津液《中医基础理论》
- 筋骨草《滇南本草》
《证治准绳·杂病》
- 作者:王肯堂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 自叙
- 第一册·诸中门
- 第一册·诸伤门
- 第一册·寒热门
- 第二册·诸气门
- 第三册·诸呕逆门
- 第三册·诸血门
- 第四册·诸痛门
- 第四册·痿痹门
- 第五册·诸风门
- 第五册·神志门
- 第五册·杂门
- 第六册·大小腑门
- 第七册·七窍门上
- 目总论
- 目痕
- 目赤
- 目肿
- 目痒
- 目翳
- 睛里昏暗,与不患之眼相似,唯瞳神里有隐隐青白者,无隐隐青白者亦有之
- 瞳子散大
- 瞳子渐渐细小如簪脚,甚则小如针
- 瞳神歪斜不正
- 目昏
- 倏然盲而不见
- 目内外并无障翳气色等病,只自不见者
- 夜盲
- 白晕
- 目珠子觉低陷而不鲜绽也
- 视珠外神水干涩而不莹润
- 神珠不待人转,而自蓦然察上,蓦然察下,下之不能上,上之不能下,或左或右,倏易无时。
- 目珠偏斜,视亦不正
- 目珠不正,人虽要转而目不能转
- 珠斜翻侧转,白向外而黑向内也
- 风轮破碎,内中膏汁叠出也
- 视瞳神深处,有气一道,隐隐袅袅而动,状若明镜远照一缕清烟也
- 眼睫毛倒卷入眼中央是也
- 眼楞紧急缩小,乃倒睫拳毛之渐也
- 目内睥之肉,与气轮相粘不开,难于转运
- 两睥腻沫,粘合难开,夜卧尤甚
- 睥翻转贴在外睑之上,如舌舐唇之状
- 目睥不待人之开合,而自牵拽振跳也
- 睥内之肉紫淤浮泛,如臭血坏泛之状,其色紫晕泛起,甚则细细如泡,无数相连成片
- 目睥浮肿如球状也
- 目赤烂
- 目泪
- 目疮疡
- 目漏
- 能远视不能近视
- 能近视不能远视者
- 目
- 筋纵目不开
- 视物而目睛不转动者
- 戴眼
- 外伤
- 伤寒
- 其他
- 第八册·七窍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