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痹
行痹,走注无定,防风汤主之。黄柏、苍术各二钱,各用酒炒,煎就,调酒威灵仙末、羚羊角灰,臣苍术,佐芥子,使用姜一片,入药末一钱擂碎,以前药再温服。东垣云∶身体沉重,走注疼痛,湿热相搏,而风热郁不得伸,附着于有形也。宜苍术、黄柏之类。湿伤肾,肾不养肝,肝自生风,遂成风湿,流注四肢筋骨,或入左肩 ,肌肉疼痛,渐入左指中,薏苡仁散主之。两手十指,一指疼了一指疼,疼后又肿,骨头里痛。膝痛,左膝痛了右膝痛,发时多则五日,少则三日,昼轻夜重,痛时觉热,行则痛轻肿却重。解云∶先血后气,乃先痛后肿,形伤气也。和血散痛汤主之。走注又与历节不同,历节但是肢节疼痛,未必行也。《纲目》未免混淆。今以专主走注疼痛方具于后。如意通圣散、虎骨散、桂心散、仙灵脾散、没药散、小乌犀丸、没药丸、虎骨丸、十生丹、骨碎补丸、定痛丸、八神丹、一粒金丹、乳香应痛丸。地龙一两,去土炒,水蛭半两,糯米内炒熟,麝香二钱半,另研,上为细末。每服一钱,以温酒调下,不拘时候。外贴方,牛皮胶一两,水熔成膏,芸苔子、安息香、川椒、附子各半两,为细末,入胶中和成膏,涂纸上,随痛处贴之。萆麻子一两,去皮,草乌头半两,乳香一钱,另研,上以猪肚脂炼去沫成膏,方入药搅匀,涂摩攻注之处,以手心摩娑如火之热,却涂摩患处妙。
陈无择云∶凡人忽胸背、手脚、颈项、腰膝隐痛不可忍,连筋骨牵引钩痛,坐卧不宁,时时走易不定。俗医不晓谓之走注,便用风药及针灸,皆无益。又疑是风毒结聚欲为痈疽,乱投药饵,亦非也。
此是痰涎伏在心膈上下变为疾,或令人头痛不可举,或神思昏倦多睡,或饮食无味,痰唾稠粘,夜间喉中如锯声,口流涎唾,手脚重,腿冷痹,气不通,误认为瘫痪,亦非也。凡有此疾,但用控涎丹,不过数服,其疾如失。痰挟死血,丹溪控涎散。

- 行痹《证治准绳·杂病》
- 行痹《证治准绳·类方》
- 行痹《金匮翼》
- 行痹《凌临灵方》
- 行痹(即走注疼痛)《医学纲目》
- 行痹《中医词典》
- 行痹痛痹着痹《灵素节注类编》
- 行痹《圣济总录》
- 行迟《中医词典》
- 行×列表的卡方检验《预防医学》
- 行迟《幼幼新书》
- 行《中医词典》
- 行迟《证治准绳·幼科》
- 行《中医名词词典》
- 行迟《寿世保元》
- 翰林学士宇文公书证类本草后《证类本草》
- 行迟《慈幼新书》
- 颔厌《针灸学》
- 行迟《保幼新编》
- 颔厌《中医词典》
- 行迟(儿科)《冯氏锦囊秘录》
- 颔厌《气功外气疗法》
- 行迟齿迟发迟《医学纲目》
- 颔厌《针灸大成》
- 行迟候(幼幼汇集 下)《古今医统大全》
- 颔脱秘方《华佗神方》
- 行迟论(附手足拘挛)《婴童类萃》
- 颔颏脱下《中医词典》
- 行迟诗(七言)《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 颔骨《中医词典》
- 行动始末《达摩洗髓易筋经》
《证治准绳·杂病》
- 作者:王肯堂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 自叙
- 第一册·诸中门
- 第一册·诸伤门
- 第一册·寒热门
- 第二册·诸气门
- 第三册·诸呕逆门
- 第三册·诸血门
- 第四册·诸痛门
- 第四册·痿痹门
- 第五册·诸风门
- 第五册·神志门
- 第五册·杂门
- 第六册·大小腑门
- 第七册·七窍门上
- 目总论
- 目痕
- 目赤
- 目肿
- 目痒
- 目翳
- 睛里昏暗,与不患之眼相似,唯瞳神里有隐隐青白者,无隐隐青白者亦有之
- 瞳子散大
- 瞳子渐渐细小如簪脚,甚则小如针
- 瞳神歪斜不正
- 目昏
- 倏然盲而不见
- 目内外并无障翳气色等病,只自不见者
- 夜盲
- 白晕
- 目珠子觉低陷而不鲜绽也
- 视珠外神水干涩而不莹润
- 神珠不待人转,而自蓦然察上,蓦然察下,下之不能上,上之不能下,或左或右,倏易无时。
- 目珠偏斜,视亦不正
- 目珠不正,人虽要转而目不能转
- 珠斜翻侧转,白向外而黑向内也
- 风轮破碎,内中膏汁叠出也
- 视瞳神深处,有气一道,隐隐袅袅而动,状若明镜远照一缕清烟也
- 眼睫毛倒卷入眼中央是也
- 眼楞紧急缩小,乃倒睫拳毛之渐也
- 目内睥之肉,与气轮相粘不开,难于转运
- 两睥腻沫,粘合难开,夜卧尤甚
- 睥翻转贴在外睑之上,如舌舐唇之状
- 目睥不待人之开合,而自牵拽振跳也
- 睥内之肉紫淤浮泛,如臭血坏泛之状,其色紫晕泛起,甚则细细如泡,无数相连成片
- 目睥浮肿如球状也
- 目赤烂
- 目泪
- 目疮疡
- 目漏
- 能远视不能近视
- 能近视不能远视者
- 目
- 筋纵目不开
- 视物而目睛不转动者
- 戴眼
- 外伤
- 伤寒
- 其他
- 第八册·七窍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