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内生疮
罗谦甫云∶耳内生疮者,为足少阴,是肾之经也,其气通于耳,其经虚,风热乘之,随脉入于耳,与气相搏,故令耳门生疮也。曾青散主之,黄连散亦可。内服黍粘子汤。薛新甫云∶耳疮属手少阳三焦经,或足厥阴肝经,血虚风热,或肝经燥火风热,或肾经风火等因。若发热 痛,属少阳、厥阴风热,用柴胡栀子散。若内热痒痛,属前二经血虚,用当归川芎散。若寒热作痛,属肝经风热,用小柴胡汤加山栀、川芎。若内热口干,属肾经虚火,用加味地黄丸,如不应,用加减八味丸。余当随证治之。
冻耳成疮方,柏叶三两,微炙为末,杏仁四十九枚,汤浸去皮,研成膏,乱发两鸡子大,食盐、乳香各半两,细研,黄蜡一两半,清油一斤,上先煎油令沸,即下乱发,以消尽为度,次下诸药,煎令焦黄,滤去滓,更以绵重滤过,再以慢火煎之,后下乳香、黄蜡等,搅令稠稀得所,于瓷器盛,每用鹅翎旋取涂之。又方,柏白皮、榆白皮、桑白皮、杏仁(汤浸去皮)各二两,甘草一两,羊脑髓半斤,上锉,以羊脑髓煎令黄,滤去滓,于瓷器盛,每用鹅翎蘸药涂之。
- 耳内生疮《证治准绳·杂病》
- 耳内生疮《圣济总录》
- 耳内生粒《奇效简便良方》
- 耳内鸣如雀声《古今医统大全》
- 耳内生紫疔《古今医统大全》
- 耳内流脓方《急救广生集》
- 耳内湿疮秘方《华佗神方》
- 耳内耳外生疮《奇效简便良方》
- 耳内外生疮《奇方类编》
- 耳内疮肿出脓《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 耳内有核《奇效简便良方》
- 耳内疮《证治准绳·疡医》
- 耳内长肉《急救广生集》
- 耳内疮《证治准绳·类方》
- 耳内长肉秘方《华佗神方》
- 耳内疮《医学纲目》
- 耳内肿毒出脓血《奇方类编》
- 耳内疮《中医词典》
- 耳脓《中医词典》
- 耳目诸方《疡科纲要》
- 耳脓《儿科萃精》
- 耳目门《针灸大成》
- 耳脓方《医方考》
- 耳目口齿科《中医词典》
- 耳衄《中医词典》
- 耳目口齿《邵兰荪医案》
- 耳衄《医宗金鉴》
- 耳目根原《四圣心源》
- 耳衄《证治准绳·类方》
- 耳目聪明《中医词典》
- 耳衄《证治准绳·杂病》
《证治准绳·杂病》
- 作者:王肯堂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 自叙
- 第一册·诸中门
- 第一册·诸伤门
- 第一册·寒热门
- 第二册·诸气门
- 第三册·诸呕逆门
- 第三册·诸血门
- 第四册·诸痛门
- 第四册·痿痹门
- 第五册·诸风门
- 第五册·神志门
- 第五册·杂门
- 第六册·大小腑门
- 第七册·七窍门上
- 目总论
- 目痕
- 目赤
- 目肿
- 目痒
- 目翳
- 睛里昏暗,与不患之眼相似,唯瞳神里有隐隐青白者,无隐隐青白者亦有之
- 瞳子散大
- 瞳子渐渐细小如簪脚,甚则小如针
- 瞳神歪斜不正
- 目昏
- 倏然盲而不见
- 目内外并无障翳气色等病,只自不见者
- 夜盲
- 白晕
- 目珠子觉低陷而不鲜绽也
- 视珠外神水干涩而不莹润
- 神珠不待人转,而自蓦然察上,蓦然察下,下之不能上,上之不能下,或左或右,倏易无时。
- 目珠偏斜,视亦不正
- 目珠不正,人虽要转而目不能转
- 珠斜翻侧转,白向外而黑向内也
- 风轮破碎,内中膏汁叠出也
- 视瞳神深处,有气一道,隐隐袅袅而动,状若明镜远照一缕清烟也
- 眼睫毛倒卷入眼中央是也
- 眼楞紧急缩小,乃倒睫拳毛之渐也
- 目内睥之肉,与气轮相粘不开,难于转运
- 两睥腻沫,粘合难开,夜卧尤甚
- 睥翻转贴在外睑之上,如舌舐唇之状
- 目睥不待人之开合,而自牵拽振跳也
- 睥内之肉紫淤浮泛,如臭血坏泛之状,其色紫晕泛起,甚则细细如泡,无数相连成片
- 目睥浮肿如球状也
- 目赤烂
- 目泪
- 目疮疡
- 目漏
- 能远视不能近视
- 能近视不能远视者
- 目
- 筋纵目不开
- 视物而目睛不转动者
- 戴眼
- 外伤
- 伤寒
- 其他
- 第八册·七窍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