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热下寒上寒下热

《证治准绳·杂病》书籍目录

脉经》云∶热病所谓阳附阴者,腰以下至足热,腰以上寒,阴气下争还心腹满者死。所谓阴附阳者,腰以上至头热,腰以下寒,阴气上争还得汗者生。《灵枢经》云∶上寒下热,先刺其项太阳,久留之,已刺则熨项与肩胛,令热下合乃止,此所谓推而上之者也。上热下寒,视其虚脉而陷之于经络者取之,气下乃止,此所谓引而下之者也。东垣云∶另有上热下寒。经曰∶阴病在阳,当从阳引阴,必须先去络脉经隧之血。若阴中火旺,上腾于天,致六阳反不衰而上充者,先去五脏之血络,引而下行,天气降下,则下寒之病自去矣。慎勿独泻其六阳,此病阳亢,乃阴火之邪滋之,只去阴火,只损血络经隧之邪,勿误也。圣人以上热下寒,是有春夏无秋冬也。当从天外引阳下降入地中,此症乃上天群阴火炽,而反助六阳不能衰退,先于六阳中决血络出血,使气下降,三阴虽力微,能逐六阳下行,以阴血自降故也。亦可谓老阳变阴之象也。故经云∶上热下寒,视其虚脉下陷于经络者取之,此所谓引而下之也。但言络脉皆是也。病大者,三棱针决血,去阳中之热,热者,手太阳小肠中留火热之邪,致此老阳不肯退化为阴而下,故先决去手太阳之热血,使三阴得时之用而下降,以行秋令,奉收道下入地中而举藏也。乃泻老阳在天不肯退化行阴道者也。至元戊辰春,中书参政杨公正卿,年逾七十,病面颜郁赤,若饮酒状,痰稠粘,时眩晕,如在风雾中,一日会都堂,此症忽来,复加目瞳不明,遂归。命予诊候,两寸脉洪大,尺脉弦细无力,此上热下寒明矣。欲药之,为高年气弱不任。记先师所论,凡上热譬犹鸟巢高颠,射而取之,即以三棱针于颠前发际,疾刺二十余,出紫黑血约二合许,实时头目清利,诸苦皆去,自后不复作。中书左丞姚公茂六旬有七,宿有暗风,至元戊申末,因酒病发,头面赤肿而痛,耳前后肿尤甚,胸中烦闷,嗌咽不利,身半以下皆寒,足胫尤甚,由是以床相接作坑,身半以上常卧于床,饮食减少,精神困倦而体痛。命予治之,诊得脉浮数,按之弦细,上热下寒明矣。《内经》云∶热胜则肿。又曰∶春气者,病在头。《难经》云∶蓄则肿热,砭射之也。盖取其易散,故遂于肿上约五十余刺,出血紫黑约一杯数,顷时疼痛消散。

又于气海中大艾灸百壮,乃助下焦阳虚,退其阴寒。次于三里二穴各灸三七壮,治足下寒,引导阳气下行故也。遂制一方,名曰既济解毒汤,以热者寒之。然病有高下,治有远近,无越于此。以黄芩黄连苦寒,酒制为引,用泻其上热。桔梗甘草辛甘温升,佐诸苦药治其热。柴胡升麻苦平,味薄者也,阳中之阳,散发上热。连翘苦辛平,散结消肿。当归辛温,和血止痛。酒煨大黄苦寒,引苦性上行止烦热。投剂之后,肿散痛减,大便利。再服,减大黄。慎言语,节饮食,不旬日良愈。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证治准绳·杂病》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证治准绳·杂病》书籍目录
  1. 上热下寒上寒下热《证治准绳·杂病》
  2. 上热下寒上寒下热《医学纲目》
  3. 上热下寒证《中医词典》
  4. 上热下寒,上寒下热《证治准绳·类方》
  5. 上热下寒治验《卫生宝鉴》
  6. 上热下寒《中医词典》
  7. 上日游在内产妇宜在外别于月空处安帐产吉《外台秘要》
  8. 上热下寒《傅青主男科》
  9. 上舍近洲胸膈胀痛(有发明)《孙文垣医案》
  10. 上热下寒《中医名词词典》
  11. 上生疮门主论《疡医大全》
  12. 上热衄血《中医词典》
  13. 上盛《中医词典》
  14. 上取《中医词典》
  15. 上盛下虚《药症忌宜》
  16. 上清丸《奇方类编》
  17. 上石疽《中医词典》
  18. 上清丸《仁术便览》
  19. 上石疽《医宗金鉴》
  20. 上清丸《重订囊秘喉书》
  21. 上石疽《外科心法要诀》
  22. 上清散《仁术便览》
  23. 上石类《本草经集注》
  24. 上清散《仁术便览》
  25. 上实下虚《中医名词词典》
  26. 上清散《仁术便览》
  27. 上实下虚《中医词典》
  28. 上清防风散《仁术便览》
  29. 上士《中医词典》
  30. 上窍《中医词典》
  31. 上手医《中医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