臂痛
臂痛有六道经络,究其痛在何经络之间,以行本经药行其气血,血气通则愈矣。以两手伸直,其臂贴身垂下,大指居前,小指居后而定之。则其臂 之前廉痛者,属阳明经,以升麻、白芷、干葛行之;后廉痛者,属太阳经,以 本、羌活行之;外廉痛者,属少阳经,以柴胡行之;内廉痛者,属厥阴经,以柴胡、青皮行之;内前廉痛者,属太阴经,以升麻、白芷、葱白行之;内后廉痛者,属少阴经,以细辛、独活行之。并用针灸法,视其何经而取之。臂为风寒湿所搏,或饮液流入,或因提挈重物,皆致臂痛。有肿者,有不肿者。除饮证外,其余诸痛,并可五积散,及乌药顺气散,或蠲痹汤。
若坐卧为风湿所搏,或睡后手在被外为寒邪所袭,遂令臂痛。宜五积散及蠲痹汤、乌药顺气散。审知是湿,蠲痹汤每服加苍术三匙,防己四分,或用五痹汤。
曾有挈重伤筋,以致臂痛,宜琥珀散、劫劳散,或和气饮,每服加白姜黄半钱,以姜黄能入臂故也。
痰饮流入四肢,令人肩背酸疼,两手软痹,医误以为风,则非其治。宜导痰汤加木香、姜黄各半钱,如未效,轻者指迷茯苓丸,重者控涎丹。(控涎丹加去油木鳖子一两,桂五钱,治臂痛。每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外有血虚不荣于筋而致臂痛,宜蠲痹汤、四物汤各半帖,和匀煎服。有气血凝滞经络不行而致臂痛,宜舒筋汤。治臂痛,半夏一钱,陈皮半钱,茯苓五分,苍术二钱,威灵仙五分,酒芩、白术、南星、香附各一钱,甘草少许。红花、神曲炒为末。姜黄四两,甘草、羌活各一两,白术二两。
茯苓丸,治臂痛如神。赤茯苓、防风、细辛、白术、泽泻、官桂各半两,栝蒌根、紫菀、附子、黄 、芍药、甘草炙各七钱半,生地黄、牛膝、(酒浸)山芋、独活、半夏、(酒浸)山茱萸各二钱半,为细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温酒下。
【手气手肿痛】或掌指连臂膊痛,宜五痹汤、蠲痹汤。薄桂味淡,能横行手臂,令他药至痛处。
白姜黄能引至手臂尤妙。

- 臂痛《证治准绳·杂病》
- 臂痛《证治准绳·女科》
- 臂痛《寿世保元》
- 臂痛《证治准绳·类方》
- 臂痛《普济方·针灸》
- 臂痛《杂病广要》
- 臂痛《医碥》
- 臂痛《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 臂痛《医碥》
- 臂痛《中医词典》
- 臂痛《古今医鉴》
- 臂痛《医学集成》
- 臂痛《万病回春》
- 臂泰阴脉《中医词典》
- 臂痛《金匮翼》
- 臂泰阳脉《中医词典》
- 臂痛《周慎斋遗书》
- 臂太阴《中医词典》
- 臂痛《丹溪治法心要》
- 臂石子头《中医词典》
- 臂痛《金针秘传》
- 臂少阴脉《中医词典》
- 臂痛《金针秘传》
- 臂少阳脉《中医词典》
- 臂痛《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 臂上五穴疗病诀《小儿推拿广意》
- 臂痛《也是山人医案》
- 臂上皮神经区损伤综合征《中医伤科按摩学》
- 臂痛《女科证治准绳》
- 臂臑《针灸学》
- 臂痛(臂无力)《针灸资生经》
《证治准绳·杂病》
- 作者:王肯堂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 自叙
- 第一册·诸中门
- 第一册·诸伤门
- 第一册·寒热门
- 第二册·诸气门
- 第三册·诸呕逆门
- 第三册·诸血门
- 第四册·诸痛门
- 第四册·痿痹门
- 第五册·诸风门
- 第五册·神志门
- 第五册·杂门
- 第六册·大小腑门
- 第七册·七窍门上
- 目总论
- 目痕
- 目赤
- 目肿
- 目痒
- 目翳
- 睛里昏暗,与不患之眼相似,唯瞳神里有隐隐青白者,无隐隐青白者亦有之
- 瞳子散大
- 瞳子渐渐细小如簪脚,甚则小如针
- 瞳神歪斜不正
- 目昏
- 倏然盲而不见
- 目内外并无障翳气色等病,只自不见者
- 夜盲
- 白晕
- 目珠子觉低陷而不鲜绽也
- 视珠外神水干涩而不莹润
- 神珠不待人转,而自蓦然察上,蓦然察下,下之不能上,上之不能下,或左或右,倏易无时。
- 目珠偏斜,视亦不正
- 目珠不正,人虽要转而目不能转
- 珠斜翻侧转,白向外而黑向内也
- 风轮破碎,内中膏汁叠出也
- 视瞳神深处,有气一道,隐隐袅袅而动,状若明镜远照一缕清烟也
- 眼睫毛倒卷入眼中央是也
- 眼楞紧急缩小,乃倒睫拳毛之渐也
- 目内睥之肉,与气轮相粘不开,难于转运
- 两睥腻沫,粘合难开,夜卧尤甚
- 睥翻转贴在外睑之上,如舌舐唇之状
- 目睥不待人之开合,而自牵拽振跳也
- 睥内之肉紫淤浮泛,如臭血坏泛之状,其色紫晕泛起,甚则细细如泡,无数相连成片
- 目睥浮肿如球状也
- 目赤烂
- 目泪
- 目疮疡
- 目漏
- 能远视不能近视
- 能近视不能远视者
- 目
- 筋纵目不开
- 视物而目睛不转动者
- 戴眼
- 外伤
- 伤寒
- 其他
- 第八册·七窍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