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汗

《证治准绳·杂病》书籍目录

卫气至夜行于阴,或遇天之六淫在于表,或遇人气兴衰所变,如天之五邪六淫者,相乘于里,或脏腑经脉之阴阳,自相胜负,则皆有以致阳气之不足。然而非惟寒湿燥同其阴者,能伤其阳而已,至若风火热同其阳者,则亦伤之,而相火出肾肝表里四经者尤甚。夫火与元气不两立,故火盛则阳衰。卫与阳一也,阳衰则卫虚,所虚之卫行阴,当瞑目之时,则更无气以固其表,故腠理开津液泄而为汗。迨寤则目张,其行阴之气复散于表,则汗止矣。夫如是者,谓之盗汗,即《内经》之寝汗也。《内经》谓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寝汗,憎风。又岁水太过,甚则土气乘之者,病亦若是。注曰∶肾邪攻肺,心内微,心液为汗,故寝汗。仲景《伤寒论》中名盗汗,谓阳明病当作里实而脉浮者,必盗汗。又三阳合病,目合则汗。成无己谓伤寒盗汗,非若杂病者之责其阳虚而已,是由邪在半表半里使然也。何者,若邪气一切在表,干于卫则自汗出,此则邪气侵行于里,外连于表邪,及睡则卫气行于里,乘表中阳气不致,津液得泄而为盗汗,亦非若自汗,有为之虚者,有为之实者,其于盗汗,悉当和表而已。今观仲景二论,似若不同,究其微旨,则一而已矣。何则?《内经》论其源,则心肾者乃阴阳之主。所以论汗必自心之阳,论寝必自肾之阴。仲景之云,从其邪之所在之阴阳,便成盗汗,是指阴阳之流者耳。抑究其源流,悉是卫气之为用。卫气者,由谷气之所化,肺脏之所布。然天真之阳必得是而后充大,无是则衰微。故生气通天论所言,阳气者,如苍天之气,顺之则阳固,与阳因而上,卫外者之类,皆指卫气也。所以王注以卫气合天地之阳气。若夫成无己之释仲景者固善矣,抑亦未为至当,虚劳杂病之人,岂可独责其阳虚,而不有阴虚之可责者乎。予每察杂病之盗汗,有冷有热,岂无其故哉。因热邪乘阴虚而发者,所出之汗必热。因寒邪乘阳虚而发者,所出之汗必冷。其汗冷之义,即《内经》所谓阴胜则身寒,汗出,身上清也。非独为自汗,虽盗汗亦然。其温汗之义,殆以所乘之热,将同于伤寒,郁热在表里而汗者也。虽然邪乘之重者,亢则害,承乃制,兼化水为冷者有之,相火出于肾挟水化而为冷者有之,此又不可不审也。盖成无己因《金匮要略》叙杂病云∶平人脉虚弱微细,善盗汗。又以《巢氏病源》以虚劳之人盗汗,有阳虚所致,因即谓杂病之盗汗,悉由于阳虚也。且以《金匮要略》言之,脉虚弱者,乃阳气之虚,细弱者,乃阴气之虚。何独举阳而遗其阴,亦智士之一失也。然虚劳之病,或得于大病后阴气未复,遗热尚留,或得之劳役七情色欲之火,衰耗阴精,或得之饮食药味,积成内热,皆有以伤损阴血,衰惫形气。阴气既虚,不能配阳,于是阳气内蒸,外为盗汗,灼而不已,阳能久存而不破散乎。当归六黄汤治盗汗之圣药。宜润剂者,六黄汤。宜燥剂者,正气汤。无内热者,防风散白术散肝火当归龙荟丸。虚者,黄 连翘汤。实者,三黄连翘汤。身热,加地骨皮柴胡黄芩秦艽。肝虚,加酸枣仁。肝实,加龙胆草。右尺实大,黄柏知母。烦心,黄连生地黄当归辰砂麦门冬脾虚人参白术白芍药、干山药白扁豆浮麦。亦可用山药一味为末,临卧酒调下三钱。经霜桑叶末,茶调服。豆豉微炒,酒渍服。外用五倍子何首乌为末,津唾调填脐中,以帛缚定。脏腑盗汗皆属肾。经云∶肾病者,寝汗出,憎风是也。运气盗汗皆属寒水。经云∶岁水太过,寒气流行,甚则劳汗出,憎风。又云∶太阳所至,为寝汗痉是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证治准绳·杂病》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证治准绳·杂病》书籍目录
  1. 盗汗《证治准绳·杂病》
  2. 盗汗《证治准绳·类方》
  3. 盗汗《古今医鉴》
  4. 盗汗《证治准绳·幼科》
  5. 盗汗《保婴撮要》
  6. 盗汗《医述》
  7. 盗汗《明医指掌》
  8. 盗汗《幼幼新书》
  9. 盗汗《丹溪心法》
  10. 盗汗《医宗金鉴》
  11. 盗汗《医学心悟》
  12. 盗汗《医学纲目》
  13. 盗汗《仁术便览》
  14. 盗汗《医学纲目》
  15. 盗汗《伤寒大白》
  16. 盗汗《医学纲目》
  17. 盗汗《松峰说疫》
  18. 盗汗《重订灵兰要览》
  19. 盗汗《伤寒六书》
  20. 盗汗《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21. 盗汗《伤寒六书》
  22. 盗汗《杂病治例》
  23. 盗汗《丹溪手镜》
  24. 盗汗《产宝》
  25. 盗汗《丹溪治法心要》
  26. 盗汗《中医词典》
  27. 盗汗《儿科萃精》
  28. 盗汗《傅青主女科》
  29. 盗汗《奇效简便良方》
  30. 盗汗《景岳全书》
  31. 盗汗《幼科心法要诀》

《证治准绳·杂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