蛊毒
凡蛊毒有数种,曰蛇毒、蜥蜴毒、虾蟆毒、蜣 、草毒等,皆是变乱元气,人有故造作之者,即谓之蛊也。多因饮食内行之,与人祸患,祸患于他则蛊主吉利,所以人畜事之,中其毒者,心腹绞痛,如有物啮,或吐下血皆如烂肉,或好卧暗室不欲光明,或心性反常乍嗔乍喜,或四肢沉重百节酸疼,或乍寒乍热,身体习习而痹,胸中满闷,或头目痛,或吐逆不定,或目面青黄,甚者十指俱黑,诊其脉缓大而散,皆其候也。然其毒有缓有急,急者仓卒或数日便死,缓者延引岁月,游走肠内,蚀五脏尽则死。凡入蛊乡,见人家门限屋梁绝无尘埃洁净者,其家必畜蛊,当用心防之,如不得已吃其饮食,即潜地于初下箸时,收脏一片在手,尽吃不妨,少顷却将手脏之物,埋于人行十字路下,则蛊反于本家作闹,蛊主必反来求。或食时让主人先动箸,或明问主人云,莫有蛊么,以箸筑卓而后食,如是则蛊皆不能为害。南方有蛊毒之乡,于他家饮食,即以犀角搅之,白沫起即为有毒,无沫者即无毒也。欲知蛊主姓名者,以败鼓皮烧作末,令病患饮服方寸匕,须臾自呼蛊家姓名,可语之令呼唤将去则愈,治之亦有方。验蛊法,令病患唾于水内,沉者是蛊,浮者即非。或令含黑豆验之,若豆胀皮脱者是蛊,豆不胀皮不脱即非。又初虞世方云∶嚼黑豆不腥,嚼白矾味甜,皆中毒之候也。凡国中蛊在膈上者,用归魂散吐之。以下膈者,雄朱丸下之。吐利后,犹觉前后心刺痛拘急,咽中如茅刺者,此是取利后气之候也,更不须再服吐利药,但服桔梗散,自然平复。《西溪丛话》云∶泉州一僧能治金蚕蛊毒,如中毒者,先以白矾末令尝不涩,次食黑豆不腥,乃中毒也。即浓煎石榴皮汁饮之,即吐出有虫皆活,无不愈者。李晦之云,凡中毒以白矾、茶芽捣为末,冷水服。
广南挑生杀人,以鱼肉延客,对之行厌胜法,鱼肉能反生于人腹中,而人以死,相传谓人死阴役于其家。昔雷州推官符昌言于干道五年,亲勘一公事,买肉置之盘中,俾囚作法以验其术,有顷肉果生毛,何物淫鬼乃能尔也。然解之亦甚易,但觉有物在胸膈,则急服升麻以吐之;觉在腹中,急服郁金以下之。雷州镂板印行者,盖得之于囚也。《夷坚志》云∶陈可大知肇庆腑肋下忽肿起如痈状,顷之大如碗。识者云,此中挑生毒也。俟五更以绿豆嚼试,若香甘则是,已而果然。使捣川升麻,取冷熟水调二大盏服之,遂洞下泻出生葱数茎,根茎皆具,肿即消,续煎平胃散调补,且食白粥,经旬复常。雷州康财妻,为蛮巫用鸡挑生,值商人杨一者,善医,与药服之,食顷,吐积肉一块,剖开筋膜中有生肉,鸡形已具。康诉于州,捕巫置狱,而呼杨令具疾证,及所用药,略云∶凡吃肉瓜果汤茶皆可挑,国中毒觉胸腹稍痛,明日渐加搅刺,满十日则内物能动,腾上则胸痛,沉下则腹痛,积而瘦悴其候也。在上鬲则取之,法用热茶一瓯,投胆矾半钱于中,候矾化尽,通口呷服,良久,以鸡翎探喉中,即吐出毒物。在下鬲则泻之,以米饮下郁金末三钱,毒即泻下。乃以人参、白术各半两为末,同无灰酒半升纳瓶内,慢火熬半日许,度酒熟,取出温服之,日一杯,五日乃止。佛说解蛊毒神 ,凡在旅中饮食,先默念七遍,其毒不行。 曰∶姑苏琢,磨耶琢,吾知蛊毒生四角,父是穹隆穷,母是耶舍女,眷属百千万,吾今悉知汝,摩诃萨摩诃。凡见饮食上有蛛丝,便莫吃。又法,每遇所到处,念药王万福七遍,亦验。
灸蛊毒法,当足小指尖灸三炷,即有物出,酒上得者、酒出,肉果上得者、肉果上出, 上得者、出,余如方。
【诊】《脉诀》云∶凡脉尺寸紧数形,又似钗直吐转增,此患蛊毒急须救,脉逢数软病延生。经云∶脉浮涩而疾者生,微细者死,洪大而速者生。

- 蛊毒《证治准绳·杂病》
- 蛊毒《证治准绳·类方》
- 蛊毒《寿世保元》
- 蛊毒《医学纲目》
- 蛊毒《普济方·针灸》
- 蛊毒《圣济总录》
- 蛊毒《卫生易简方》
- 蛊毒《千金翼方》
- 蛊毒《针灸资生经》
- 蛊毒《千金翼方》
- 蛊毒《扁鹊心书》
- 蛊毒《中医名词词典》
- 蛊毒(各种蛊毒)《奇效简便良方》
- 蛊虫《证类本草》
- 蛊毒(射工溪毒诸中毒)《张氏医通》
- 蛊《医学真传》
- 蛊毒病《中医词典》
- 蛊《医述》
- 蛊毒第四论《备急千金要方》
- 蛊《续名医类案》
- 蛊毒候《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
- 蛊《冯氏锦囊秘录》
- 蛊毒候《诸病源候论》
- 蛊《中医词典》
- 蛊毒痢候《诸病源候论》
- 羖羊角《神农本草经》
- 蛊毒门《张氏医通》
- 钴《临床营养学》
- 蛊毒叙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骨组织的结构《组织学与胚胎学》
- 蛊毒杂疗方五首《外台秘要》
《证治准绳·杂病》
- 作者:王肯堂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 自叙
- 第一册·诸中门
- 第一册·诸伤门
- 第一册·寒热门
- 第二册·诸气门
- 第三册·诸呕逆门
- 第三册·诸血门
- 第四册·诸痛门
- 第四册·痿痹门
- 第五册·诸风门
- 第五册·神志门
- 第五册·杂门
- 第六册·大小腑门
- 第七册·七窍门上
- 目总论
- 目痕
- 目赤
- 目肿
- 目痒
- 目翳
- 睛里昏暗,与不患之眼相似,唯瞳神里有隐隐青白者,无隐隐青白者亦有之
- 瞳子散大
- 瞳子渐渐细小如簪脚,甚则小如针
- 瞳神歪斜不正
- 目昏
- 倏然盲而不见
- 目内外并无障翳气色等病,只自不见者
- 夜盲
- 白晕
- 目珠子觉低陷而不鲜绽也
- 视珠外神水干涩而不莹润
- 神珠不待人转,而自蓦然察上,蓦然察下,下之不能上,上之不能下,或左或右,倏易无时。
- 目珠偏斜,视亦不正
- 目珠不正,人虽要转而目不能转
- 珠斜翻侧转,白向外而黑向内也
- 风轮破碎,内中膏汁叠出也
- 视瞳神深处,有气一道,隐隐袅袅而动,状若明镜远照一缕清烟也
- 眼睫毛倒卷入眼中央是也
- 眼楞紧急缩小,乃倒睫拳毛之渐也
- 目内睥之肉,与气轮相粘不开,难于转运
- 两睥腻沫,粘合难开,夜卧尤甚
- 睥翻转贴在外睑之上,如舌舐唇之状
- 目睥不待人之开合,而自牵拽振跳也
- 睥内之肉紫淤浮泛,如臭血坏泛之状,其色紫晕泛起,甚则细细如泡,无数相连成片
- 目睥浮肿如球状也
- 目赤烂
- 目泪
- 目疮疡
- 目漏
- 能远视不能近视
- 能近视不能远视者
- 目
- 筋纵目不开
- 视物而目睛不转动者
- 戴眼
- 外伤
- 伤寒
- 其他
- 第八册·七窍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