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证治准绳·杂病》书籍目录

或问痞属何脏?邪属何气?曰尝考之《内经》,有阳明之复,心痛痞满者。注以清甚于内,热郁于外。太阳之复,心胃生寒,心痛痞闷者。注以心气内燔。备化之纪,病痞。卑监之纪,留满痞塞。太阴所至,为积饮否隔。注皆以阴胜阳也。由是观之,则是受病之脏者,心与脾也。因而怫郁壅塞不通为痞者,火与湿也。其论致病所由之邪,则不可一言而尽。天气之六淫外感,人气之五邪相乘,阴阳之偏负,饮食七情之过节,皆足以乱其火土之气。盖心、阳火也,主血。脾、阴土也,主湿。

凡伤其阳则火怫郁而血凝,伤其阴则土壅塞而湿聚,二脏之病,相去不离方寸间,至于阴阳之分,施治之法,便不可同也。何则?《金匮要略》水病篇谓∶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者,二条同是语也。但一条之上有气分二字,用桂枝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治为水寒之邪闭结,气海之阳不布,荣卫不行。一条用枳术汤,为中焦水停土壅故也。又胸痹篇云∶胸痹心下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一证列二方,原其意盖是留气结在胸为重者,便须补中。又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伤寒论》中,有谓病患手足厥冷,脉作紧,邪结在胸中者,当吐之。脉浮大,心下反硬,有热属脏者,下之。兹二者为不汗下而痞满,从其邪有高下,故吐下之不同。若经汗下而心下痞,则以诸泻心汤。大抵痞与结胸,同是满硬,但结胸则涌治,岂非仲景治痞亦在心脾二脏,从火土之阴阳者欤,各适其宜而治。高者越之,下者竭之,上气不足推而扬之,下气不足温而行之。高者抑之,下者举之,郁者开之,结者解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实则泻,随机应变以为治。东垣云∶夫痞者,心下满而不痛是也。太阴者湿也,主壅塞,乃土来心下为痞满也。伤寒下太早亦为痞,乃为寒伤其荣,荣者血也,心主血,邪入于本,故为心下痞闷。仲景立泻心汤数方,皆用黄连以泻心下之土邪,其效如附应桴。故《活人书》云∶审知是痞,先用桔梗枳壳汤,非以此专治痞也。盖因先错下必成痞证,是邪气将陷而欲过胸中,故先用截,散其邪气,使不至于痞。先之一字,早用之义也。若已成痞而用之,则失之晚矣。不惟不能消痞,而反损胸中之正气,则当以仲景痞药治之。经云∶察其邪气所在而调治之,正谓此也。非止伤寒如此,至于酒积杂病下之太过,亦作痞伤。盖下多亡阴,亡阴者,谓脾胃水谷之阴亡也。故胸中之气因虚下陷于心之分野,则致心下痞,宜升胃气,以血药兼之。若全用气药导之,则其痞益甚,甚而复下之,气愈下降,必变为中满膨胀,皆非其治也。又有虚实之殊,如实痞大便闭者,浓朴枳实汤主之。虚痞大便利者,白芍陈皮汤主之。如饮食所伤痞闷者,当消导之,去其胸中窒塞。上逆兀兀欲吐者,则吐之,所谓在上者,因而越之也。海藏云∶治痞独益中州脾土,以血药治之,其法无以加矣。伤寒痞者从血中来,杂病痞者亦从血中来,虽俱为血证,然伤寒之证从外至内,从有形至无形,故无形气证,以苦泄之,有形血证,以辛甘散之。中满者勿食甘,不满者复当食也。中满者,腹胀也。如自觉满而外无腹胀之形,即非中满,乃不满也。不满者病也,当以甘治之可也。主方,黄补中汤柴胡升麻。缘天地不交为痞,今以猪苓泽泻从九天之上而降,柴胡升麻从九地之下而升,则可以转否而为泰矣。无形气证,以苦泄之,枳实黄连之类,大消痞丸黄连消痞丸失笑丸。有形血证,以辛甘散之,枳实理中丸人参汤半夏泻心汤。伤寒五六日,不论以下未下,心下痞满,泻心汤小柴胡汤加枳、桔主之。少阴面赤下利,心下痞,泻心汤加减例,易老单用泻心汤,用钱氏法。

后随症加减。烦者加山栀,躁加香豉,呕加半夏,满加枳实、浓朴,腹痛加芍药,脉迟加附子,下焦寒加干姜,大便硬加大黄。如用姜附,先煎令熟,使热不僭,后加黄连同用。痞而头目不清者,以上清散主之。胸中不利者,悉利于表。饮食伤脾痞闷,轻者大消痞丸枳术丸、回金丸之类。甚者微下之、吐之。下之者,槟榔丸、煮黄丸。吐之者,二陈汤瓜蒂散探吐之。若酒积杂病下之太过,亦作痞满,宜升提胃气,以血药兼之。湿者,四肢困重,小便短,宜平胃和五苓以渗之。郁者,越鞠丸。热则烦渴溺赤,以苦寒泄之,大消痞丸。(煎汤用黄连,及葛根、升麻发之。)便结即利之。寒则中清,以辛甘散之,枳实理中丸挝脾汤丁香,或丁沉透膈汤。戴复庵以诸痞塞及噎膈,乃是痰为气所激而上气,又为痰所隔而滞,痰与气搏不能流通,并宜用二陈汤加枳实、砂仁木香,或木香流气饮竹沥姜汁服。因七气所伤,结滞成疾,痞塞满闷,宜四七汤导痰汤木香半钱,或下来复丹。脾胃弱而转运不调为痞,宜四君子汤。伤于劳倦者,补中益气汤,大病后元气未复而痞者,亦宜之。脉之右关多弦,弦而迟者,必心下坚,此肝木克脾土,郁结涎闭于脏腑,气不舒则痞,木香顺气汤。挟死血者,多用牡丹皮、江西红曲麦芽(炒研)、香附童便制)、桔梗、川通草穿山甲、番降香红花山楂肉、苏木各钱许,酒、童便各一钟煎。

甚者加大黄,临服入韭汁桃仁泥。此方一应大怒之后作痞者,皆可服。

【胸痹】心下满而不痛为痞,心下满而痛为胸痹。《金匮》方,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主之。胸痹缓急者,薏苡仁附子散主之。(此二条不言痛)

支饮胸满者,枳朴大黄汤主之。(不言痹)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者,以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

人参汤亦主之。一味栝蒌,取子熟炒,连皮或煎或丸,最能荡涤胸中垢腻。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证治准绳·杂病》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证治准绳·杂病》书籍目录
  1. 《证治准绳·杂病》
  2. 《证治准绳·类方》
  3. 《临证指南医案》
  4. 《续名医类案》
  5. 《丹溪心法》
  6. 《医学纲目》
  7. 《伤寒六书》
  8. 《医学纲目》
  9. 《伤寒六书》
  10. 《医学纲目》
  11. 《丹溪手镜》
  12. 《杂病治例》
  13. 《丹溪治法心要》
  14. 《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15. 《脉因证治》
  16. 《中医词典》
  17. 《叶天士医案精华》
  18. 《中医名词词典》
  19. 《伤寒直格》
  20. 匹末《中医名词词典》
  21. 《也是山人医案》
  22. 匹克威克综合征(肺心综合征)《减肥新法与技巧》
  23. 《金匮钩玄》
  24. 蜱和螨咬伤《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25. 《女科证治准绳》
  26. 《人体寄生虫学》
  27. 痞(述古注释参来苏集)《伤寒指掌》
  28. 脾足太阴之脉《经络考》
  29. 痞鞭《医宗金鉴》
  30. 脾足太阴之脉《中医词典》
  31. 痞病《仁术便览》

《证治准绳·杂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