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Q热
Q热(Q Fever)是由伯纳特立克次体(Rickettsia burneti,Coxiella burneti)引起的急性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以突然起病,发热,乏力,头痛,肌痛与间质性肺炎,无皮疹。
1937年Derrick在澳大利亚的昆士兰(Queensland)发现并首先描述,因当时原因不明,故称该病为Q热。

- Q热《传染病》
- Q《传染病》
- R《四圣心源》
- Q《医学遗传学基础》
- R《四圣悬枢》
- Q《医学统计学》
- R《生理学》
- Q《生理学》
- R《医学统计学》
- Q《四圣悬枢》
- R《医学遗传学基础》
- Q《四圣心源》
- R《传染病》
- P因子《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RANTES《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PPI—抗生素联合《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 Reiter综合征《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POMS的分量表及其所属项目《医学心理学》
- Rh血型不合《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PKC的转位与激活《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Rh血型系统《临床基础检验学》
- PKC的亚类及其结构特点《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Rh血型系统《生理学》
- PH值在医学上的应用《医用化学》
- Riley-Day氏综合征《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 PH值与缓冲溶液《医用化学》
- RNA《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PH值测定(电位法)《中国生物制品规程》
- RNA的复制《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pH梯度法《胃肠动力检查手册》
- RNA的结构与功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传染病》
- 第一章 总论
- 第一节 学习传染病的目的与任务
- 第二节 传染与抗传染免疫
- 第三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 第四节 传染病的特征
- 第五节 传染病的诊断
- 第六节 传染病的治疗
- 第七节 传染病的预防
- 第二章 病毒感染
- 第一节 病毒性肝炎
- 第二节 脊髓灰质炎
- 第三节 病毒性胃肠炎
- 一、轮状病毒胃肠炎
- 二、诺沃克类病毒胃肠炎
- 三、其它病毒性胃肠炎
- 附:肠道病毒感染
- 第四节 流行性感冒
- 第五节 麻疹
- 第六节 水痘
- 第七节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 第八节 流行性腮腺炎
- 第九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 第十节 森林脑炎
- 第十一节 流行性出血热
- 第十二节 登革热
- 第十三节 狂犬病
- 第十四节 艾滋病
- 第三章 立克次体感染
- 第四章 细菌感染
- 第一节 败血症
- 第二节 感染性休克
- 第三节 伤寒与副伤寒
- 第四节 非伤寒沙门氏菌感染
- 附 鼠伤寒
- 第五节 霍乱
- 第六节 细菌性痢疾
- 第七节 细菌性食物中毒
- 第八节 空肠弯曲菌肠炎
- 第九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 第十节 白喉
- 第十一节 百日咳
- 第十二节 军团病
- 第十三节 猩红热
- 第十四节 布鲁氏菌病
- 第十五节 鼠疫
- 第十六节 炭疽
- 第十七节 兔热病
- 第五章 螺旋体感染
- 第六章 寄生虫病
-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