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胆兼外感

《医学衷中参西录》书籍目录

天津苏媪,年六十六岁,于仲春得黄胆证。

病因 事有拂意,怒动肝火,继又薄受外感,遂遍身发黄成疸证。

证候 周身黄色如橘,目睛黄尤甚,小便黄可染衣,大便色白而干,心中发热作渴,不思饮食。其脉左部弦长有力且甚硬,右部脉亦有力而微浮,舌苔薄而白无津液。

诊断 此乃肝中先有蕴热,又为外感所束,其热益甚,致胆管肿胀,不能输其胆汁于小肠,而溢于血中随血运遍周身,是以周身无处不黄。迨至随血营运之余,又随水饮渗出归于膀胱,是以小便亦黄。至于大便色白者,因胆汁不入小肠以化食,大便中既无胆汁之色也。《金匮》有硝石矾石散,原为治女劳疸之专方,愚恒借之以概治疸证皆效,而煎汤送服之药须随证更改。其原方原用大麦粥送服,而此证肝胆之脉太盛,当用泻肝胆之药煎汤送之。

处方火硝(一两研细) 皂矾(一两研细) 大麦面(二两焙热,如无可代以小麦面)

水和为丸,桐子大,每服二钱,日两次。此即硝石矾石散而变散为丸也。

汤药怀山药(一两) 生杭芍(八钱) 连翘(三钱) 滑石(三钱)栀子(二钱) 茵陈(二钱) 甘草(二钱)

共煎汤一大盅,送服丸药一次,至第二次服丸药时,仍煎此汤药之渣送之。再者此证舌苔犹白,右脉犹浮,当于初次服药后迟一点钟,再服西药阿斯匹林一瓦,俾周身得微汗以解其未罢之表证。

复诊 将药连服四剂,阿斯匹林服一次已周身得汗,其心中已不若从前之渴热,能进饮食,大便已变黑色,小便黄色稍淡,周身之黄亦见退,脉象亦较前和缓。俾每日仍服丸药两次,每次服一钱五分,所送服之汤药方则稍为加减。

汤药 生怀山药(一两) 生杭芍(六钱) 生麦芽(三钱)茵陈(二钱) 鲜茅根(三钱,茅根无鲜者可代以鲜芦根龙胆草(二钱) 甘草(钱半)

共煎汤,送服丸药如前。

效果 将药连服五剂,周身之黄已减三分之二,小便之黄亦日见清减,脉象已和平如常。遂俾停药勿服,日用生怀山药、生薏米等分轧细,煮作茶汤,调入鲜梨、鲜荸荠自然汁,当点心服之,阅两旬病遂全愈。

或问 黄胆之证,中法谓病发于脾,西法谓病发于胆。今此案全从病发于胆论治,将勿中法谓病发于脾者不可信欤?答曰∶黄胆之证有发于脾者有发于胆者,为黄胆之原因不同,是以仲圣治黄胆之方各异,即如硝石矾石散,原治病发于胆者也。其矾石若用皂矾,固为平肝胆要药,至硝石确系火硝,其味甚辛,辛者金味,与矾石并用更可相助为理也。且西人谓有因胆石成黄胆者,而硝石矾石散,又善消胆石。有因钩虫成黄胆者,而硝石矾石散,并善除钩虫,制方之妙诚不可令人思议也。不但此也,仲圣对于各种疸证多用茵陈,因最善入少阳之府以清热、舒郁、消肿、透窍,原为少阳之主药。仲圣若不知黄胆之证兼发于胆,何以若斯喜用少阳之药乎?是以至明季南昌喻氏出,深窥仲圣用药之奥旨,于治钱小鲁酒疸一案,直谓胆之热汁溢于外,以渐渗于经络则周身俱黄云云,不已显然揭明黄胆有发于胆经者乎?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医学衷中参西录》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医学衷中参西录》书籍目录
  1. 黄胆兼外感《医学衷中参西录》
  2. 黄胆兼目疾论《银海指南》
  3. 黄胆简便方《幼幼集成》
  4. 黄胆候《诸病源候论》
  5. 黄胆解《儿科萃精》
  6. 黄胆黑疸说《研经言》
  7. 黄胆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8. 黄胆黑疸《读医随笔》
  9. 黄胆论《卫生宝鉴》
  10. 黄胆方十三首《外台秘要》
  11. 黄胆论《症因脉治》
  12. 黄胆方《仁术便览》
  13. 黄胆论(附黄病)《婴童类萃》
  14. 黄胆大小总论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15. 黄胆论治《类证治裁》
  16. 黄胆部《本草易读》
  17. 黄胆脉案《类证治裁》
  18. 黄胆病脉证治《高注金匮要略》
  19. 黄胆脉候《类证治裁》
  20. 黄胆病脉证并治第十五(论二首、脉证十四条、方七首)《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21. 黄胆门《王旭高临证医案》
  22. 黄胆病脉证并治《金匮玉函要略述义》
  23. 黄胆门《幼科指南》
  24. 黄胆病脉证并治《金匮玉函经二注》
  25. 黄胆门(附黄肿 附黄汗)《丹台玉案》
  26. 黄胆病脉证并治《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
  27. 黄胆门(幼幼汇集 中)《古今医统大全》
  28. 黄胆病候《诸病源候论》
  29. 黄胆秘方《华佗神方》
  30. 黄胆病《备急千金要方》
  31. 黄胆尿赤《奇效简便良方》

《医学衷中参西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