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节 药毒

《中医外科学》书籍目录

药毒是指药物通过口服、注射、皮肤粘膜用药等途径进人人体所引起的皮肤粘膜的急性炎症反应。男女老幼均可发病,尤以禀赋不耐者为多见。本病随着药物的广泛应用,正日趋增多,目前已占皮肤科初诊病例的3%,且有不断升高趋势。本病相当于西医的药物性皮炎,又称药疹

[病因病机]

总由禀赋不耐,药毒内侵所致。或风热之邪侵袭腠理,或湿热蕴蒸,郁于肌肤;或外邪郁久化火,血热妄行,溢于肌肤;或火毒炽盛,燔灼营血,外发于皮肤,内攻于脏腑。久而导致阴液耗竭,阳无所附,浮越于外,病重而危殆。

引起本病的药物,随着新药不断增加,种类不断增多,任何一种药物在一定条件下,都有引起本病的可能,但临床上常见的有:①抗生素类:以青霉素、链霉素最多,其次为氨苄青霉素、氯霉素、土霉素等;②磺胺类:如磺胺噻唑、长效磺胺等;③解热镇痛类:其成分大多是阿司匹林、氨基比林和非那西丁等,其中以吡唑酮类和水杨酸类的发病率最高;④催眠药、镇静药与抗癫痫药:如鲁米那、眠尔通、泰尔登、苯妥英钠等,以鲁米那引起者最多;⑤异种血清制剂及疫苗等:如破伤风抗毒素、抗蛇毒血清、狂犬病疫苗等;⑥中草药:文献中报告的单味药物有葛根、天花粉板蓝根大青叶穿心莲丹参、毛冬青益母草槐花紫草青蒿防风白蒺藜大黄等,,6S药中有六神丸、云南白药、安宫牛黄丸牛黄解毒片、银翘解毒片等。

[诊断]

本病症状多样,表现复杂,但基本上都具有以下特点:①发病前有用药史,原因除去易于治愈;②有一定的潜伏期,第重次发病多在用药后5—20天内,重复用药常在24小时内发生,短者甚至在用药后瞬间或数分钟内发生;③发病突然,自觉灼热瘙痒,重者伴有发热,倦怠,全身不适,纳差,大便于,小便黄赤等全身症状;④皮损分布除固定型药疹外,多呈全身性,对称性,且有由面颈部迅速向躯干四肢发展的趋势,皮损形态多样。临床上常见以下类型:

(一)荨麻疹样型较常见,多由青霉素、血清制品、痢特灵、磺胺类及水杨酸类等引起,表现与荨麻疹相似,风团大小形态不一,色红,散在分布于躯干、四肢,严重者可出现口唇、包皮及喉头血管神经性水肿,发热,关节疼痛淋巴结肿大蛋白尿等。

(二)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型较常见,多由解热镇痛药、巴比妥、青霉素、链霉素及磺胺类等引起。发病多突然,常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麻疹样型的皮损为散在或密集、红色、针头至米粒大的斑疹斑丘疹,对称分布,泛发全身,以躯干为多,严重者可伴发小出血点。猩红热样型的皮损初起为小片红斑,从面颈、上肢、躯干向下发展,2—3天内可遍布全身,并相互融合,致全身遍布红斑,面部、四肢肿胀,酷似猩红热的皮损。本型患者的皮损多鲜明,但全身症状较麻疹及猩红热稍轻,无麻疹或猩红热的其他症状,白细胞升高,少数患者肝功能可有一过性异常。停药后l一2周病情好转,体温也逐渐下降,皮损颜色变淡,继之以糠状或大片脱屑,病程一般较短。

(三)固定型药疹为最常见类型,常由磺胺药、解热镇痛药或巴比妥类药物引起。皮损为类圆形或椭圆形的水肿性紫红色斑,直径约2—3cm,常为一个,偶可数个,边界清楚,严重者其上有水疱。停药后约1周余红斑消退,留下黑色色素沉着斑,经久不退,如再服该药或同类药物,常于数分钟或数小时后,在原发皮损处发痒,继则出现同样皮损,并向周围扩大,以致中央色深,边缘潮红,也可出现水疱。复发时,他处也可以出现新的皮损,随着复发次数增多,皮损数目也可增多。皮损可发生在任何部位,但以口唇、口角、龟头、肛门等皮肤粘膜交界处为多。手足背及躯干也常发生。发于皱襞粘膜处,容易糜烂,产生痛感。一般7—10天可消退,若已溃烂则愈合较缓。重者可伴有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

(四)多形性红斑型常由磺胺药、巴比妥及解热镇痛药等引起。临床表现与多形性红斑相似,皮损为豌豆蚕豆大小圆形或椭圆形水肿性红斑、丘疹,中心呈紫红色,或有小水疱,境界清楚,多对称分布于四肢伸侧、躯干、口腔及口唇,有痒感,重者可在口腔、鼻孔、眼部、肛门、外生殖器及全身泛发大疱及糜烂,疼痛剧烈,可伴高热、肝肾功能障碍及肺炎等,病情险恶。

(五)湿疹皮炎样型大多先由外用磺胺或抗生素软膏引起接触性皮炎,使皮肤敏感性增高,以后再服用同样的或类似的药物而引发。皮损为粟粒大小的丘疹及丘疱疹,常融合成片,泛发全身,可有糜烂、渗液,类似于湿疹,自觉瘙痒,或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六)剥脱性皮炎型为严重的类型,多由巴比妥类、磺胺、苯妥英钠、保泰松、对氨基水杨酸钠、青霉素、链霉素等药引起。多数病例是在长期用药后发生。起病急,常伴高热、寒战。皮损初起呈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融合成片,终至全身弥漫性红肿,可有糜烂、丘疱疹或小疱,破裂后渗液结痂。至2周左右,全身皮肤脱屑,呈鳞片状或落叶状,手足部则呈手套或袜套剥脱,以后头发、指(趾)甲也可脱落。口唇粘膜潮红、肿胀,或发生水疱、糜烂,影响进食。眼结膜充血、水肿、畏光、分泌物增多,重者可发生角膜溃疡。全身淋巴结肿大,可伴有支气管肺炎、中毒性肝炎,白细胞显著增高或降低,甚至粒细胞缺乏。病程常超过1个月,重者因全身衰竭继发感染而死亡。

(七)大疱性表皮松解型为严重类型,常由服用磺胺药、解热镇痛药、抗生素、巴比妥类等引起。起病急骤,全身中毒症状较重,有高热、疲乏咽痛呕吐腹泻等症状,皮损为弥漫性紫红色或暗红色斑片,常起始于腋部或腹股沟,迅速遍及全身,触痛显著,旋即于红斑处起大小不等的松弛性水疱。稍一搓拉即成糜烂面,或形成大面积的表皮坏死松解,尼氏征阳性,呈灰红色覆于糜烂面上的坏死表皮,留下疼痛的剥露面,口腔、颊粘膜、眼粘膜、呼吸道、胃肠道粘膜也可糜烂、溃疡。部分病例开始时似多形性红斑或固定型药疹,很快泛发全身。严重者常因继发感染,肝肾功能障碍,电解质紊乱或内脏出血及蛋白尿,甚至氮质血症而死亡。

除上述类型外,本病还可出现紫癜型,皮损类似于紫癜;痤疮样型,皮损类似于痤疮,系统性红斑狼疮样反应;天疱疮样皮损及假性淋巴瘤综合征等。

[鉴别诊断]

一、疫痧无用药史,发病骤然,高热,头痛,咽痛,全身中毒症状明显,皮肤呈弥漫性针头大小的点状红色丘疹,肘窝、腋窝、腹股沟处可见排列成线条状瘀点,初期舌乳头红肿肥大,可见杨梅舌,口周苍白圈为其特征。

二、麻疹经9—11天潜伏期,出现鼻流涕,眼部充血,怕光,分泌物增多,初期口腔粘膜可见蓝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约经2—5天皮损发齐。发疹时高热,出疹5—7天后体温下降,皮损开始消退。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一)湿毒蕴肤皮肤上出现红斑、水疱,甚则糜烂渗液。表皮剥脱;伴剧痒,烦躁,口干,大便燥结,小便黄赤,或有发热;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数。

辨证分析:湿热毒邪蕴蒸肌肤,故皮肤上出现红斑、水疱,甚则糜烂渗液,表皮剥脱,剧痒;湿热毒邪内扰则烦躁,或有发热;热毒之邪灼伤津液则口干,大便燥结,小便黄赤;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数为湿毒蕴肤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萆藓渗湿汤加减。

(二)热毒人营皮损鲜红或紫红,甚则紫斑、血疱;伴高热,神志不清,口唇焦燥,口渴不欲饮,大便干,小便短赤;舌绛,苔少,或镜面舌,脉洪数。

辨证分析:热毒炽盛,内人营血,外伤肌肤,故皮损鲜红或紫红,甚则紫斑血疱;热毒炽盛,气血两燔则高热,神志不清;热毒之邪伤阴耗血则口渴不欲饮.大便干,小便短赤;舌绛、苔少或镜面舌、脉洪数为热毒入营之象。

治法:清营解毒。

方药:清营汤加减。

(三)气阴两虚皮损消退;伴低热,口渴,乏力气短,大便干,尿黄;舌红,少苔,脉细数。

辨证分析:病久耗伤阴液,气无所生,致脾胃虚弱,气阴两伤,故皮损消退,伴低热,口渴,乏力,气短,大便于,尿黄;舌红、少苔、脉细数为气阴两虚之象。

治法:益气养阴清热。

方药:增液汤益胃汤加减。

二、外治法

外治以清热利湿、收敛止痒为原则:

(一)局部红斑、风团、瘙痒甚者,用炉甘石洗剂三黄洗剂外搽。

(二)糜烂渗液多者,以黄柏地榆各15g,水煎湿敷,渗出减少后,用青黛散外扑。

(三)局部干燥结痂者,可外涂黄连膏;结痂较厚,可先予地榆油外涂轻揩,待痂去,再涂黄连膏

[其他疗法]

本病症轻者,可给予抗组胺类药,如扑尔敏、特非那丁、息斯敏等口服,并配合维生素C、钙剂等;严重者,如剥脱性皮炎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型,除用中药治疗外,应积极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如氢化可的松每日200—400mg,或地塞米松每日10—20mg,维生素C,1—3g,加到5%~10%的葡萄糖水1000—2000mL中,静脉滴注,至病情缓解,再改强的松或地塞米松口服。同时应根据病情需要,配合使用抗生素,输血或血浆,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预防与调摄]

1.合理用药,严格掌握用药指征、药量及使用时限。用药前必须询问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对青霉素及抗毒血清制剂,用药前要做过敏试验。

2.用药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遇到全身皮肤瘙痒、出疹、发热者,要考虑药疹的可能,争取早期诊断,及时处理。

3.皮损忌用水洗,避免搔抓,忌用刺激性的外用药物。

4.多饮开水,忌食辛辣、鱼腥发物。

[结语]

药毒相当于西医的药物性皮炎。其特点是:①发病前有用药史,原因除去则易治愈;②有一定的潜伏期;③发病突然,自觉灼热瘙痒;④皮损分布除固定型药疹外,多呈全身性、对称性,皮损多形性。应与疫痧、麻疹相鉴别。湿毒蕴肤证,治宜清热利湿解毒,方用革藓渗湿汤加减;热霉人营证,治宜清营解毒,方用清营汤加减;气阴两虚证,治宜益气养阴清热,方用增液汤合益胃汤加减。外治以清热利湿、收敛止痒为原则,酌情选用炉甘石洗剂、三黄洗剂、青黛散黄连膏外涂及中药湿敷。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中医外科学》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中医外科学》书籍目录
  1. 药毒《中医外科学》
  2. 药毒《中医词典》
  3. 药毒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4. 药毒《千金翼方》
  5. 药对解法《张氏医通》
  6. 药兜肚方《外科传薪集》
  7. 药对岁物药品《新修本草》
  8. 药动学原因《临床生物化学》
  9. 药对证而增剧《读医随笔》
  10. 药动学模型《临床生物化学》
  11. 药饵编《古今医统大全》
  12. 药锭灸《中医词典》
  13. 药饵不可轻服论《幼科概论》
  14. 药钉《中医词典》
  15. 药饵之误《景岳全书》
  16. 药第二义《轩岐救正论》
  17. 药饵之误(张景岳)《幼幼集成》
  18. 药代动力学基础及有关参数的应用《临床生物化学》
  19. 药烦《中医词典》
  20. 药出州土《千金翼方》
  21. 药烦《温疫论》
  22. 药丞《中医词典》
  23. 药方《古今医统大全》
  24. 药茶的保健功能《茶饮保健》
  25. 药方《古今医统大全》
  26. 药不宜入汤酒者《本草经集注》
  27. 药方《古今医统大全》
  28. 药补《中医词典》
  29. 药方《古今医统大全》
  30. 药病总说《解围元薮》
  31. 药方《古今医统大全》

《中医外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