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温热本症疗法(添加)

《重订广温热论》书籍目录

自吴氏温病条辨、王氏温热经纬二书行世,而医家始知伤寒自伤寒,温热自温热,然皆言新感温暑居多,而于伏气温热之理由,尚未发明尽致。兹将历代前哲言伏气温热之因、症、脉、治,一一详述于后。

黄帝内经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尺肤热甚,脉盛躁者,其脉盛而滑者,病且出也。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故病温,虚甚死。经又曰∶冬伤于寒,春生瘅热。热病,太阳之脉,色荣颧骨,……与厥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少阳之脉,色荣颊前,……与少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热病三日,而气口静,人迎躁者,取之诸阳五十九刺。热病七八日,动喘而弦者,急刺之。热病七日八日,脉微小,病者溲血,口中干,一半日而死,脉代者一日死。热病已得汗出,而脉尚躁,喘且复热,勿刺肤,喘甚者死。热病七日八日,脉不躁,躁不散数,后三日中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未曾汗者,勿腠刺之。热病不知所痛,耳聋不能自收,口干,阳热甚,阴颇有寒者,热在骨髓,死不可治。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此阴脉之极也,死。其得汗而脉静者生。热病者,脉尚躁甚,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极也,死。脉盛躁,得汗而静者生。凡热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曰汗不出,大颧发赤,哕者死;二曰泄而腹满甚者死∶三曰目不明,热不已者死;四曰老人婴儿热而腹满者死;五曰汗大出,呕,下血者死;六曰舌本烂,热不已者死;七曰咳而衄,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八曰髓热者死;九曰热而痉者死,腰折、螈 、齿噤 也。此九者,不可刺也。当泻其热而出其汗,实其阴以补其不足(廉按∶此二句实治温热之总诀)。此轩岐之论温热也。

秦越人难经曰∶湿温、温病、热病,……其所苦各不同。湿温之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也,各随其经所在而取之。热病之脉,阴阳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涩。又曰∶……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也(廉按∶腑会太仓,脏会季胁,筋会阳陵泉,髓会枕骨,血会膈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此谓八会,为当时治热病者取穴用针之法)。此扁鹊之论温热也。

张长沙伤寒论(张石顽云∶仲景温病、热病诸例,向来混入伤寒六经例中,致使后世有以黄芩白虎汤误治伤寒者,有以黄芩白虎证误呼伤寒者;良由混次不分,以致蒙昧千古。今将温热诸条,另析此篇,俾学人知伤寒论自有温热症治也。)曰∶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螈 ;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烧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廉按∶陆氏云∶心中懊 三句,语意当在汗下温针之上。)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廉按∶陆氏云∶白虎汤主之,语意在汗下之上。)伤寒脉浮滑,此表有寒,里有热,白虎汤主之。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口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以上三阳发温热例)师曰∶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有伏气,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若脉微弱者,当喉中痛似伤,非喉痹也,病患云实喉中痛,虽尔,今复下利。

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瘥者,与桔梗汤。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汤。(以上少阴发温热例)(廉按∶张石顽曰∶温热自里达表,故三阳合病最多。

发于三阳者易治,发于三阴者难治。然发于三阴者,必有所因,或因冷酒伤脾,或因郁怒伤肝,或因色欲伤肾,皆元气先伤,伏邪乘虚而发,设用甘温调补,岂不助邪转炽;若行苦寒峻攻,真元立致消亡,虽长沙复起,恐难为力矣。)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复向火,若下之早,则哕,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廉按∶丹田有热是伏邪,胸中有寒是新感寒湿,此湿痹之偏于热者,即是湿遏热伏之一证。但头汗出,亦是湿热上蒸,惟背强欲得被复向火,确是新感寒湿。

然必兼一身尽痛,关节烦疼。若纯是寒湿,误下必下利不止而死矣。实因湿未化燥,热未成实,医者下之太早,故哕而胸满,小便不利矣。张氏石顽主用黄连汤和解其上下之寒热,却是湿温救误之良法,故余仿其例,引为长沙论湿温之症。)此仲景之论温热也。

王氏伤寒例曰∶冬时严寒,……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之气也。若更感异气,变为他病者(廉按∶异气者,谓伏邪将发未发之际,又感别异之时气,引发伏邪而出也),当根据两感症病而治之。如脉阴阳俱盛,重感于寒者,变为温疟;阳脉浮滑,阴脉濡弱者,更遇于风,变为风温;阳脉洪数,阴脉实大者,更遇温热,变为温毒,温毒为病最重也;阳脉濡弱,阴脉弦紧者,更遇瘟气,变为温疫。此叔和之论温热也。

巢氏诸病源候论曰∶……辛苦之人,春夏必有温热病者,皆由其冬时触冒之所致。有冬月触冒寒毒,伏至春暖始发病者;有冬月天时温暖,人感其气,未即发病,至春又被积寒所折,毒瓦斯不得发泄,至夏遇热,温毒始发者。皆由表里受邪,经络损伤,脏腑俱病也。其候多端,姑言其要∶(一)温病发斑候∶或已发汗吐下,而表证未罢,毒瓦斯不散,故发斑;温毒发出于肌肤,斑烂隐疹如锦纹也。

(二)温病烦候∶此由阴气少,阳气多,故身热而烦。其毒瓦斯在于心府而烦者,则令人闷而欲呕;若其胃内有燥粪而烦者,则谬语而绕脐痛也。

(三)温病狂言候∶邪盛则四肢实,实则能登高而歌。热盛于身,故弃衣而走∶阳盛故妄言骂詈,不避亲戚,大热遍身,狂言而妄闻视也。

(四)温病嗽候∶邪热客于胸府,上焦有热,其人必饮水∶水停心下,则上乘于肺,故令嗽。

(五)温病呕候∶胃中有热,谷气入胃,与热相并,气逆则呕;或吐下后,饮水多,胃虚冷,亦为呕也。

(六)温病哕侯∶伏热在胃,令人胸满,胸满则气逆,气逆则哕。若大下后,胃气虚冷,亦令致哕。

(七)温病渴候∶热气入于肾谖,肾脏恶燥,热盛则肾燥,肾燥则渴引饮。

(八)温病变成黄候∶发汗不解,温毒瓦斯瘀结在胃,小便为之不利,故变成黄。身如金色。

(九)温毒咽痛候∶热毒在于胸府,……上攻咽喉,故痛,或生疮。

(十)温病毒攻眼候∶肝开窍于目,肝气虚,热毒乘虚上冲于目,故赤痛,重者生疮翳也。

(十一)温病衄候∶肺主气而开窍于鼻,邪热伤于心,故衄。衄者,血从鼻出也。

(十二)温病吐血候∶热毒入,深结于五脏,内有瘀血积,故吐血。

(十三)温病下利候∶风热入于肠胃,故令洞泄;若挟毒,则下黄赤汁及脓血。

(十四)温病脓血利候∶热毒甚者,伤于肠胃,故下脓血如鱼脑,或如烂肉汁,此由温毒瓦斯盛故也。

(十五)温病大便不通候∶脾胃有积热,发汗太过,则津液少,使胃干,结热在内,故大便不通。

(十六)温病小便不通候∶发汗后,津液少,膀胱有结热,……故小便不通。

(十七)温病下部疮候∶热攻肠胃,毒瓦斯既盛,谷气渐衰,故三虫动作,食人五脏,故下部生疮,重者肛烂。

(十八)温病劳复候∶为病新瘥,津液未复,血气尚虚,因劳动早,更生于热,热气还入经络,复成病也。

故凡梳头洗浴诸劳事等,皆须慎之。

(十九)温病食复候∶凡得温毒病新瘥,脾胃尚虚,谷气未复∶若食犬、猪、羊肉,并肠、血、及肥鱼、炙脂、腻食,此必大下利,下利则不可复救。又禁食饼饵炙脍,枣栗诸生果,难消物,则不能消化,停积在于肠胃,便胀满结实,大小便不通,因更发热,复成病也。

(二十)温病阴阳易候∶阴阳易病者,是男子妇人温病新瘥,未平复而与之交接,因得病者,名为阴阳易也。其男子病新瘥,未平复,而妇人与之交接得病者,名阳易∶其妇人得病虽瘥,未平复,男子与之交接得病者,名阴易。……其病之状;身体热冲胸,头重不举,眼中生眯,四肢拘急,小腹 痛,手足拳,皆即死。其亦有不即死者,病苦小腹里急,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百节解离,经脉缓弱,气血虚,骨髓竭,便恍恍吸吸,气力转少,着床不能摇动,起居仰人,或引岁月方死。

(二十一)温病交接劳复候∶病虽瘥,阴阳未和,因早犯房室,令人阴肿缩入腹,腹 痛,名为交接之劳复也。

(二十二)温病瘥后诸病候∶其人先有宿疾,或患虚劳风冷,积聚寒疝等疾,因温热病发汗、吐、下之后,热邪虽退,而血气损伤,腑脏皆虚,故因兹而生诸病。

(二十三)热病烦候∶此由阳胜于阴,热气独盛,痞结于脏,则三焦隔绝,故身热而烦。

(二十四)热病 疮候∶此由表虚里实,热气盛则发疮,重者周布遍身,若疮色赤头白,则毒轻;色紫黑,则毒重。其形如登豆,故名登豆疮。

(二十五)热病斑疮候∶夫病在表,或未发汗,或已发汗、吐、下后,表证未解,毒瓦斯不散,烦热而渴,渴而不能饮,表虚里实,故身体发斑如锦纹。

(二十六)热病热疮候∶表有风湿与热气相搏,则身体生疮痒痛而脓汁出,甚者一瘥一剧。

(二十七)热病口疮候∶此由脾脏有热,冲于上焦,故口生疮。

(二十八)热病咽喉疮候∶上实下虚,热气内盛,熏于咽喉,故生疮。

(二十九)热病大便不通候∶病经发汗,汗出多,则津液少,津液少,则胃干,结热在胃,故大便不通。又有腑脏自生于热者,此由三焦痞隔,脾胃不和,蓄热在内,亦大便不通也。

(三十)热病小便不通候∶热在膀胱,流于小肠,热盛则脾胃干,津液少,故小便不通。

(三十一)热病下利候∶热气攻于肠胃,胃虚则下赤黄汁,挟毒则成脓血。

(三十二)热病 候∶热气攻于肠胃,则谷气衰,所以三虫动作,食人五脏,及下部,重者肛烂见腑脏。

(三十三)热病毒攻眼候∶肝开窍于目,肝气虚,热毒乘虚则上冲于目,重者生疮翳及赤白膜也。

(三十四)热病毒攻手足候,人五脏六腑井荥俞,皆出于手足指,今毒瓦斯从腑脏而出,循于经络,攻于手足,故手足指皆肿赤 痛。

(三十五)热病呕候∶胃内有热,则谷气不和,新谷入胃,与热气相搏,胃气不平,故呕。或吐下已后,脏虚亦令呕也。

(三十六)热病哕候∶伏热在胃,则令人胸满,胸满则气逆,气逆则哕。若大下已后,饮水多,胃内虚冷,亦令哕也。

(三十七)热病口干候∶此由五脏有虚热,脾胃不和,津液竭少。故口干。

(三十八)热病衄候∶心脏伤热所为也,……肺开窍于鼻,邪热与血气并,故衄。衄者,血从鼻出也。

(三十九)热病劳复候∶夫热病新瘥,津液未复,血气尚虚,因劳动早,劳则生热,热气乘虚还入经络,故复病也。

(四十)热病后沉滞候∶凡病新瘥后,食猪肉羊血、肥鱼、脂腻等,必大下利,医所不能复治也,必至于死。若食饼饵、粢饴哺炙脍、枣栗诸果物,及坚牢难消之物,胃气尚虚弱,不能消化,必结热复病,还以药下之。此元方之论温热也。

孙氏千金方曰∶风温之病,脉阴阳俱浮,汗出体重,其息必喘,其形状不仁,默默但欲眠,下之者,则小便难;发其汗者,必谵语;加烧针者,则耳聋难言;但吐下之,则遗矢便利,如此疾者,宜服葳蕤汤。又治温热病方十∶(一)治肝腑脏温病,阴阳毒,颈背双筋牵,先寒后热,腰强急缩,目中生花方。(栀子豆豉柴胡鲜生地大青芒硝白术桂心生姜石膏。)

(二)治肝腑脏温病,阴阳毒,先寒后热,颈筋挛牵,面目赤黄,身中强直方。(元参细辛栀子、黄芩、升麻芒硝石膏竹叶车前草。)

(三)治心腑脏温病,阴阳毒,战掉不安,惊动方,(大青、黄芩、栀子、知母、芒硝、麻黄、元参、石膏、生葛根生地黄。)

(四)治脾腑脏温病,阴阳毒,头重颈直,皮肉痹,结核隐起方。(大青、羚羊角升麻射干、芒硝、栀子、寒水石、元参。)

(五)治肺腑脏温病,阴阳毒,咳嗽连续,声不绝,呕逆方。(麻黄、栀子、紫菀、大青、元参、葛根、桂心、甘草杏仁前胡、石膏。)

(六)治肾腑脏温病,身面如刺,腰中欲折,热毒内伤方。(茵陈、栀子、芒硝、苦参、生葛、鲜生地、石膏、葱白、豆豉。)

(七)治温毒攻胃,下黄赤汁,及烂肉汁,赤滞下,伏气腹痛,诸热毒方。(栀子、豆豉、薤白。)

(八)治温病后劳复,或食或饮,或动作方。(栀子、豆豉、石膏、鼠屎。)

(九)治温病后,食太饱不消,劳复脉实者方。(栀子、豆豉、鼠屎、大黄。)

(十)治温病后,劳复,气欲绝方。(麦冬甘草大枣竹叶粳米。)

又曰∶凡热病新瘥后,食坚实难消之物,胃气尚虚弱,不能消化,必更结热,适以药下之,则胃气虚冷,大利难禁,不下之必死,下之复危,皆难救也。热病及大病之后,多坐此死,不可不慎也。故凡温热病新瘥后,但得食糜粥,宁少食令饥,慎勿饱,不得他有所食,虽思之勿与之也。引日转久,可渐食羊肉白糜若羹汁,雉兔鹿肉不可食,猪狗肉亦然。又当静卧,慎勿早起梳头洗面,非但体劳。亦不可多言语,用心使意劳烦。凡此皆令人劳复。余劳尚可,女劳则死,当吐舌数寸,或吐涎而死。故温病新瘥,未满百日,气力不平复,而犯房室,名为阴阳易之病,皆难治多死。此思邈之论温热也。

王氏外台秘要曰∶……温热病,头痛,骨肉烦疼,口燥心闷者……外寒内热者,或已下之,余热未尽者,或热病自得利,有虚热烦渴者,宜服古今录验知母解肌汤。或已下及自得下,虚热未歇者,除麻黄,加知母葛根。病热未除,因而梦泄者,除麻黄,加白薇人参各二钱,则止。冬温未即病,至春被积寒所折,不得发,至夏热,其春寒解,冬温毒始发出。肌中斑烂隐疹如锦纹,而咳心闷,呕吐清汁,眼赤口疮,下部亦生疮,宜服古今录验漏芦橘皮汤,得下为佳。下后余症未除,更服葛根橘皮汤。温毒发斑,赤斑者五死一生,黑斑者十死一生,宜服备急黑奴丸。若渴,但与水,须臾当寒,寒讫便汗,则解。日移五丈不觉,更服一丸。此疗六日胸中当大热,口噤,名坏病,医所不疗,服此丸多瘥。若但温毒发斑,宜服肘后黑膏,使毒从皮中出,则愈。

温病有热,饮水暴冷而呃者,宜服短剧茅根汤枇杷叶饮子亦效,茅根橘皮汤尤佳。肺腑脏热,暴气斑点,宜服删繁香豉汤。温毒病吐下后,有余热而渴,宜服深师芍药汤。此 孙之论温热也。

朱氏类证活人书云∶夏至以前,发热恶寒,头疼身痛,其脉浮紧者,此名温病也。病由冬伤于寒,伏至夏至以前,发为温病,盖因春温暖之气而发也。治法解肌汤最良。热多者,烦渴发热,不恶寒,或虚烦,并竹叶石膏汤次第服之。脉尺寸俱浮,头疼身热,常自汗出,体重,其息必喘,四肢不收,默默但欲眠,此名风温也。其人素伤于风,因复伤于热,风热相薄,即发风温。主四肢不收,头疼身热,当自汗出不解,治在少阴厥阴,不可发汗。发汗即谵言独语,内烦躁扰,不得卧,若惊痫,目乱无精。疗之者复发其汗,如此死者,医杀之也。治法宜葳蕤汤。若身灼热者,知母干葛汤;渴甚者,栝蒌根汤;脉浮身重汗出者,汉防己汤。两胫逆冷,满腹满,多汗,头目痛苦,妄言,此名湿温也。病由湿热相薄,则发湿温。其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治在太阴,不可发汗。汗出必不出言,耳聋,不知痛所在,身青面色变,名曰重 。如此死者,医杀之也。白虎加苍术汤主之。初春病患肌肉发斑瘾疹如锦纹,而咳心闷,但呕清汁,此名温毒也。温毒发斑者,冬时触冒疹毒,至春始发。病初在表,或已发汗吐下,而表证未罢,毒瓦斯不散,故发斑,黑膏主之。又有冬月温暖,人感乖戾之气,冬未即病,至春或被积寒所折,毒瓦斯不得泄,至天气暄热,温毒始发,则肌肉斑烂瘾疹如锦纹,而咳心闷,但呕清汁,葛根橘皮汤主之,黄连橘皮汤尤佳。病患先热后寒,尺寸脉俱盛,此名温疟也,白虎加桂枝汤主之。久不愈者,服疟母煎丸,当自愈。夏月发热恶寒,头疼,身体肢节痛重,其脉洪盛者,此名热病也。病由冬伤于寒,因暑气而发为热病。治法桂枝石膏汤主之,栀子升麻汤亦可选用。此奉议之论温热也。

刘河间伤寒六书云∶有表而热者,谓之表热;无表而热者,谓之里热。凡表里俱热之症,或半在表,或半在里,汗之不可,吐之又不可,法当和解;用凉膈、天水二散合服,水煎解之。或表热多、里热少,天水一,凉膈半;或里热多、表热少,凉膈一,天水半,合和解之。若仍不能退其热者,用黄连解毒汤,直清里热。热势更甚者,大柴胡大承气汤下之,双除表里之热,大柴胡合三一承气汤亦佳。下症未全,不可下者,用白虎汤,或知母石膏汤。其症初起,有暴发而为热者,病在心肺,宜用局方雄黄解毒丸。有里病积热者,病在肾肝,宜用局方妙香丸。如上焦热而烦者,宜用牛黄散。但上焦热,无他症者,宜用桔梗汤。中焦有湿热,不能食而热者,脾虚也,宜以藿、朴、白术陈皮之类治之。中焦有实热,能食而热者,胃实也,宜以栀子黄芩汤三黄丸之类治之。

脏腑热极,大便闭结者,宜用大黄牵牛散。若病久憔悴,寝汗发热,五脏齐损,瘦弱虚烦,肠 下血,骨蒸痿弱,四肢无力,不能运动者,此久热骨蒸也,病在下焦肝肾,宜养血益阴,热能自退,当归、生地合钱氏地黄丸之类。如热入血室,发狂不认人者,宜用牛黄膏以宣解之。如阳狂奔走骂詈,不避亲疏,此阳有余,阴不足,宜用当归承气汤下之。若两胁肋热,或一身夜热,或日晡肌热者,皆为血热也,四顺饮子主之,若小便闭而不通,脐下状如复碗,痛闷不可忍者,乃肠胃干涸,膻中气不下,三焦气不化也,宜用八正散沉香木香,令气通达,小便自通。此守真之论温热也。

李氏此事难知云∶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盖因房室劳伤与辛苦之人,腠理开泄,少阴不藏,肾水涸竭而得之。无水则春木无以发生,故为温病。至长夏之时,时强木长,因绝水之源,无以滋化,故为大热病也。……邪之所感,浅者其病轻而易治,深者其病重而难治,尤深者其病死而不治。此东垣之论温热也。

朱氏脉因证治云∶因房劳辛苦之过,腠理开泄,少阴不藏,触冒冬时杀厉之气,严寒之毒,中而即病,曰伤寒。不即病,寒毒藏于肌肤之间,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热病,皆热不得发泄,郁蒸于内,遇感而发,虽曰伤寒,实为热病,死症甚多。

(一)温病二三日,体热腹满头痛,饮食如故,脉直而疾者,八日死。

(二)温病四五日,头痛腹满而吐,脉来细劲,十二日死。

(三)温病八九日,头身不痛,目不赤,身不变而反利,脉来牒牒,按之不弹手,时大,心下坚,十七日死。

(四)温病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

(五)温病厥汗出,肾脉强急者生,虚缓者死。

(六)温病下痢,腹中痛甚者死。

(七)热病七八日,不汗躁狂,口舌暴燥焦黑,脉反细弱、或代者死。

(八)热病得汗,脉躁者死,脉转大者死。

(九)热病七八日,脉不躁,喘不数,后三日中有汗,不汗者四日死。

(十)热病脉涩小疾,腹满膨胀,身热不得大小便死。

(十一)热病脉浮大绝,喘而短气,大衄不止,腹中疼死。

(十二)热病脉浮洪,肠鸣腹满,四肢清,注泄死。

(十三)热病脉绝动疾,便血,夺形肉,身热甚死。

(十四)热病脉小疾,咳喘眩悸,夺形肉,身热死。

(十五)热病腹胀,便血,脉大,时时小绝,汗出而喘,口干,视不见者死。

(十六)热病脉转小,身热甚死。

(十七)热病脉转小,身热甚,咳而便血,目陷妄言,循衣缝,躁扰不卧死。

(十八)热病呕血,咳而烦满,身黄腹胀,泄不止,脉绝死。

(十九)热病螈 ,狂走不能食,腹满,胸痛引腰脊,呕血死。

(二十)热病不知所痛,不能自收,口干阳热甚,阴颇有寒者死。

(二十一)热病在肾,口干渴,舌燥黄赤,日夜饮水不知,腹大胀尚饮,目无精光者死。

(二十二)热病喘咳唾血,手足腹肿,面黄,振栗不言,名肺绝死,丁日死(后仿此)。

(二十三)热病头痛,呕宿汗,呕逆吐血,水浆不入口,狂妄,腹大满,名脾绝死。

(二十四)热病烦满骨痛,嗌肿不可咽,欲咳不能咳,歌笑而哭,名心绝死。

(二十五)热病僵卧,足不安地,呕血,血妄行,遗屎溺,名肝绝死。

(二十六)热病喘悸吐逆,骨痛短气,目视不明,汗如珠,名肾绝死,此丹溪之论温热也。

王氏溯洄集云∶伤寒,以病因而为病名∶温病、热病,以天时与病形而为病名。伤寒即发于天令寒冷之时,而寒邪在表,闭其腠理∶故非辛甘温之剂,不足以散之,此仲景桂枝、麻黄等汤之所以必用也。温病、热病,后发于天令暄热之时,伏热自内而达于外,郁其腠理,无寒在表,故非辛凉或苦寒或酸苦之剂,不足以解之。此仲景桂枝、麻黄等汤独治外者之所以不可用,而后人所处水解散大黄汤千金汤防风通圣散之类兼治内外者之所以可用也。夫即病之伤寒,有恶风恶寒之证者,风寒在表,而表气受伤故也;后发之温病、热病,有恶风恶寒之证者,重在风寒新中,而表气亦受伤故也。若无新中之风寒,则无恶风恶寒之证,故仲景曰∶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温病如此,则知热病亦如此。……且温病、热病,亦有先见表证而后传里者。盖伏热自内达外,热郁腠理,不得外泄,遂复还里而成可攻之证,非如伤寒从表而始也。或者不悟此理,乃于春夏温病、热病而求浮紧之脉,不亦疏乎!殊不知紧为寒脉,有寒邪则见之,无寒邪则不见也。其温病、热病或见紧脉者,乃重感不正之暴寒,与内伤过度之冷食也。岂其本然哉!夫温病、热病之脉,多在肌肉之分而不甚浮,且右手反盛于左手者,诚由郁热在内故也。其或左手盛或浮者,必有重感之风寒,否则非温病、热病,自是暴感风寒之病耳!凡温病、热病,若无重感,表证虽间见,而里病为多,故少有不渴者。斯时也,法当治里热为主,而解表兼之,亦有治里而表自解者。余每见世人治温热病,虽误攻其里,亦无大害;误发其表,变不可言。此足以明其热之自内达外矣。其间有误攻里而致大害者,乃春夏暴寒所中之新感症,邪纯在表,未入于里故也,不可与温病、热病同论。……虽然,伤寒与温病、热病,其攻里之法,若果是以寒除热,固不必求异,其发表之法,断不可不异也。若温病、热病被时行不正之气所发,及重感异气而变者,则又当观其何时何气,参酌而治,尤不可例以仲景即病伤寒药通治也。此安道之论温热也。

汪氏证治要诀云∶温与热有轻重之分,故仲景云∶若遇温气,则为温病,更遇温热,则为温毒。热比温为尤重故也。苟但冬伤于寒,至春而发,不感异气,名曰温病,病稍轻。温病未已,更遇温气,变为温毒;亦可名曰温病,病较重。此伏气之温病也。又有不因冬月伤寒,至春而病温者,此特春温之气,可名曰春温,如冬之伤寒,秋之伤湿,夏之中暑相同。此新感之温病也。以此观之,是春之病温,有三种不同∶有冬伤于寒,至春发为温病者;有温病未已,更遇温气,则为温病,与重感温气相杂而为温病者;有不因冬伤于寒,不因更遇温气,只于春时感春温之气而病者。若此三者,皆可名为温病,不必各立名色,只要辨其病源之不同而已。此石山之论温热也。

王氏伤寒准绳云∶从立春节后,其中无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壮热为病者,此属春时阳气发于外,冬时伏寒,变为温病。按活人所云∶温病有二∶其用升麻解肌汤者,乃正伤寒太阳证,恶寒而不渴者,特以其发于温暖之时,故谓之温病尔;其用竹叶石膏汤者,乃仲景所谓渴不恶寒之温病也,必须细别,勿令误也。然不恶寒而渴之温病,四时皆有之,不独春时而已,发汗不解,身灼热者,为风温。其证脉浮汗自出,身重多眠。其病不独见于春间。胫冷,腹满、头痛、渴而热者,为湿温。汗少者,白虎加苍术;汗多者,白虎加桂枝。阳脉洪数,阴脉实大者,遇温热变为温毒;初春发斑咳嗽,其病最重。若无汗者,以三黄石膏汤汗之;若有自汗者,宜人参白虎汤主之;烦热错语不得眠者,白虎黄连解毒汤主之;表热又盛者,加葛根;若内实大便不通,宜三黄泻心汤下之,或大柴胡汤加芒硝下之亦可。若斑出如锦纹者,多难治,人参化斑汤,元参、升麻合黑膏,大青四物汤主之。若冬伤于寒,至夏而变为热病者,此则遇时而发,自内达表之病,俗谓晚发是也,又非暴中暑热新病之可比。但新中暑病脉虚,晚发热病脉盛。此肯堂之论温热也。

方氏丹溪心法附余云∶温热之病,皆由秋冬之时,外感风寒,内伤饮食,其时天气收藏,不能即发,以致气血怫郁,变为积热。至春夏之际,又因外感内伤,触动积热,其时天气升浮,故能发出。其热自内达外,初以表里俱热,宜用凉膈散双解散之类,辛凉之剂,两除表里之热。久则表热微而里热甚,又宜用大柴胡汤、三一承气汤之类,苦寒之剂以泻之,则热退身凉而病自已也。但凉膈、双解,治表里俱实者最妙,如初起表虚者多自汗,二方中宜去麻黄、薄荷∶里虚者多泄泻,二方中宜去芒硝、大黄。若表里俱虚,而燥热烦渴者,宜用人参白虎汤。今人不谙伏气温热之证,表里俱热。认作即病伤寒之证,表热里和。便用麻黄汤桂枝汤五积散圣散子辛温之剂以发表,则内热愈甚,而斑黄狂乱之证起矣,或未用辛凉之剂以发表,便用承气汤苦寒之剂以攻里,则表热未去,而结胸虚痞之证作矣。故治温热病,全在初起时辨明发表、攻里之先后,方可施治。此古庵之论温热也。

自上古以迄前明,历代前哲论温热之因、症、脉、治,可谓言之详明矣!奈近今伤寒专家,尚不知伤寒自伤寒,温热自温热,更不知伤寒自表传里,温热自里达表之病理;凡遇伏气温热,率称伤寒,辛温发表,杂药乱投,以致轻者重,重者危,危者莫救。间有明知温热,首用辛凉清解,或苦辛开泄者,反诬其将邪遏进。殊不知温热之邪,自内而出,病本热结在里,表里俱热,自宜双解表、中、里三者之热为正治,何遏之有哉。兹集诸家名论以表彰之,俾学人知温热本证,自有精当之疗法矣!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重订广温热论》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重订广温热论》书籍目录
  1. 论温热本症疗法(添加)《重订广温热论》
  2. 论温疟证《伤寒发微论》
  3. 论温热病舌黄《塘医话》
  4. 论温法《医学心悟》
  5. 论温热伏气与新感不同《温病正宗》
  6. 论温法《医学集成》
  7. 论温热伏气与新感不同(添加)《重订广温热论》
  8. 论温病与伤寒病情不同治法各异《温热逢源》
  9. 论温热即是伏火《温病正宗》
  10. 论温病与伤寒病情不同治法各异《温病正宗》
  11. 论温热即是伏火(添加)《重订广温热论》
  12. 论温病初发脉象舌苔本无一定《温热逢源》
  13. 论温热兼症疗法《重订广温热论》
  14. 论胃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华佗神方》
  15. 论温热四时皆有《温病正宗》
  16. 论胃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中藏经》
  17. 论温热四时皆有(添加)《重订广温热论》
  18. 论胃脘痈《外科枢要》
  19. 论温热五种辨法《重订广温热论》
  20. 论胃气不降治法《医学衷中参西录》
  21. 论温热五种辨法《温病正宗》
  22. 论胃病噎膈(即胃癌)治法及反胃治法《医学衷中参西录》
  23. 论温热与风寒各异《重订广温热论》
  24. 论卫气《中风论》
  25. 论温热与风寒各异《温病正宗》
  26. 论痿与柔风香港脚相类《外科理例》
  27. 论温热症辨似要义《重订广温热论》
  28. 论痿蹙症《评琴书屋医略》
  29. 论温热症辨似要义《温病正宗》
  30. 论望色《肯堂医论》
  31. 论文蛤海蛤魁蛤《苏沈良方》

《重订广温热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