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金匮玉函要略述义》书籍目录

(按胸满。是瘀血中一证。不宜于篇题中有此二字。从删为是。)

按惊悸心疾。血心之所主。此其所以合为一篇欤。

寸口脉动而弱。

〔赵〕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不役形不劳心。则精气全。而神明安其宅。苟有所伤。则气虚而脉动。动则心悸神惕。精虚则脉弱。弱则怔忡恐悸。盖惊自外物触入而动。属阳。阳变则脉动。悸自内恐而生。属阴。阴耗则脉弱。

是病宜和平之剂。补其精气。镇其神灵。尤当处之以静也。〔朱〕因物所感则为惊。神虚怵惕则为悸。分言之。似有动静虚实之别。而惊则未有不悸。悸则未有不易惊者。其原流自属一致。仲景独取寸口。以动而弱三字。绘出惊悸之脉象。

而仍分疏之。曰。何以知其为惊。以其脉之厥厥动摇也。何以知其为悸。以脉动之中。而自软弱也。则脉之动而弱。必兼见。则症之惊与悸。亦相因而生。此自然之理也。

师曰。尺脉浮。目睛晕黄。衄未止。

〔鉴〕浮脉主阳主表。若目睛清洁。主阳表病也。目睛晕黄。主血脉病也。盖以诸脉络于目。而血热则赤。血瘀则黄。今目睛黄晕。知其衄未止也。若晕黄去。目睛慧了。知其衄已止。

按尺脉以候血分。金鉴似是。晕黄去。目睛慧了。其脉静者。可推而知也。周礼注。郑司农云。 。谓日光气也。

(即晕字。)释名曰。晕。卷也。气在外卷结之也。日月皆然。

病患面无血色。无寒热。

按面无血色。无寒热。是该衄下血吐血而言。徐氏曰。烦咳条不言脉。浮弱二字贯之也。又金鉴曰。脉沉。当是脉浮。脉浮。当是脉沉。文义始属。必传写之讹。金鉴说不妥。盖脉浮。是血逆之候。沉弦。是血虚之征。

夫吐血咳逆上气。

按圣惠方香港脚门曰。上气脉数。不得卧者死。盖病属虚。及实中挟虚者。见此脉证。必为不治。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医心方。引医门方。也字。作难疗二字。)病患胸满。唇痿舌青。

〔赵〕是证瘀血。何邪致之耶。内经。有堕恐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又谓大怒则血菀于上。是知内外诸邪。凡有所抟积而不行者。即为瘀血也。积在阴经之隧道。不似气积于阳之肓膜。然阳道显。阴道隐。气在肓膜者。壅胀显于外。血积隧道。惟闭塞而已。故腹不满。因闭塞自觉其满。所以知瘀血使然也。

脉经所谓。当汗出不汗出为瘀血。亦出外台短剧芍药地黄汤主疗。及巢源伤寒诸候中且芍药地黄汤方后云。其人喜忘如狂者。加地黄三两。黄芩三两。其人脉大来迟。腹不满。自言满者。为无热。但根据方服。不用黄芩也。(右据宋本录。千金。加地黄。作加大黄。为是。末句。作但根据方不须有所增加。无不用黄芩也字。)据此。此条证。即芍药地黄汤所主也。

又按唇痿之痿。本是萎字。即失色之谓。金鉴以痿瘁释。误。

病者。如热状烦满。

按而渴。疑不渴讹。盖血热诸条。有但欲漱水证。不敢言有渴。验之病者。亦必不欲咽。且而不互错。往往见之。

(宜考辑义水气篇。)徐氏曰。瘀血症。不甚则但嗽水。甚则亦有渴者。盖瘀久而热郁也。殆是望文生义者已。

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本草。图经。引张仲景伤寒论同。)

按赵氏论悸有三种。文繁不录。

吐血不止者。(赵。止作足。)

〔赵〕夫水者。遇寒则沉潜于下。遇风则波涛于上。人身之血。与水无异也。得寒而和。则居经脉。内养五脏。得寒之凛冽者。则凝而不流。积而不散。得热之和者。则营运经脉。外充九窍。得热之甚者。风自火狂。则波涛汹起。由是观之。吐血者风火也。

柏叶汤(本草。图经云。张仲景方。疗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青柏叶一把。干姜三片。阿胶二铤。炙。

三味。以水二升煮一升。去滓。别绞马通汁一升。相和合煎取一升。绵滤一服尽之。)

按本草黑字。柏叶。艾叶。并味苦微温无毒。白字。干姜。止血。(程氏所举神农经。及马通性用。并黑字文。)

陶氏本草序例曰。云一把者。重二两为正(按医心方。稍有异同。宜参。又引范汪方云。胶一铤。如三指大。长三寸者。一枚。是也。)

朱氏曰。千金方。有阿胶三两。亦佳。但近日无真阿胶。徒增粘腻耳。

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

按徐氏曰。下血较吐血。势顺而不逆。此病不在气也。当从腹中求责。故以先便后血。知未便时血分不动。直至便后努责。然后下血。是内寒不能温脾。脾元不足。不能统血。脾居中土。自下焦而言之。则为远矣。此说似是。仍存之。

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

〔赵〕此出大肠。故先血后便。以湿热之毒。蕴结不入于经。渗于肠中而下。赤小豆。能行水湿。解热毒。梅师方。

皆用此一味治下血。况有当归破宿养新。以名义观之。血当有所归。则不妄行矣。

妇人良方曰。粪后下血者。其来远。粪前有血者。其来近。远近者。言病在上下也。

张氏医通曰。千金用伏龙肝汤。即治先便后血之黄土汤中。除去术附。加干姜。牛膝地榆。发灰。与金匮主治。

则有寒热之殊。不可不辨。可见治血但使归经。不必论其远近也。外科正宗内痔治验曰。大抵此症所致之由不同。

当究其因治之。如元气有余。形黑气盛。先粪而后紫血者。更兼脉实有力。此属有余。法当凉血止血。药应自效。至若形体瘦弱。面色痿黄。先鲜血而后粪者。更兼脉虚无力。此属不足。岂可反用凉药止之。致伤脾胃。此症若不温中健脾。

升举中气。其血不得归原。故药难效。远其根本也。(按此说。似与经旨相左。然亦足以互发。仍拈出之。)

鸡峰普济方。赤小豆散。治大便秘。(即本方)

心气不足。吐血衄血。

按赵氏曰。心气不足者。非心火之不足。乃真阳之不足也。此说属 。尤氏暗驳正之。实本于医通。赵又曰。若济众方。用大黄治衄血。更有生地汁。则是治热凉血。亦泻心汤类耳。此尤所本。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金匮玉函要略述义》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金匮玉函要略述义》书籍目录
  1.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金匮玉函要略述义》
  2.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金匮要略心典》
  3.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脉证十二条、方五首)《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4.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高注金匮要略》
  5. 惊悸吐衄下血瘀血《金匮悬解》
  6.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
  7. 惊悸吐泄寒战发热《四圣悬枢》
  8.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医宗金鉴》
  9. 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金匮要略方论》
  10.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金匮要略浅注》
  11. 惊悸续法《医学纲目》
  12.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医宗金鉴》
  13. 惊悸一《金匮悬解》
  14.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金匮玉函经二注》
  15. 惊悸怔忡《医学纲目》
  16.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医宗金鉴》
  17. 惊悸怔忡《丹溪心法》
  18. 惊悸痰迷恐惧所致《医学传心录》
  19. 惊悸怔忡《仁术便览》
  20. 惊悸四《金匮悬解》
  21. 惊悸怔忡《回春录》
  22. 惊悸三《金匮悬解》
  23. 惊悸怔忡《灸法秘传》
  24. 惊悸门(二则)《辨证录》
  25. 惊悸怔忡健忘《痰火点雪》
  26. 惊悸恐总论《证治准绳·杂病》
  27. 惊悸怔忡健忘烦躁不寐《古今名医汇粹》
  28. 惊悸恐辨《叶选医衡》
  29. 惊悸怔忡健忘证《明医指掌》
  30. 惊悸恐《医学心悟》
  31. 惊悸怔忡门《医方考》

《金匮玉函要略述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