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悸门(二则)
人有闻声而动惊,心中怦怦,半日而后止者,人以为心中有痰也。乃用消痰之药治之不效,久则不必闻声而亦惊,且添悸病,心中常若有来捕者,是惊悸相连而至也。虽俱是心虚之症,而惊与悸实有不同。盖惊之病轻于悸,悸之病重于惊,惊从外来而动心,悸从内生而动心也。若怔忡正悸之渐也,故惊悸宜知轻重,一遇怔忡即宜防惊,一惊即宜防悸。然而惊悸虽分轻重,而虚则一也。方用安定汤∶
黄 (一两) 白术(五钱) 当归(五钱) 生枣仁(五钱) 远志(三钱) 茯神(五钱) 甘草(一钱) 熟地水煎服。一剂而惊悸轻,再剂更轻,十剂全愈。
夫神魂不定而惊生,神魂不安而悸起,皆心肝二部之血虚也。血虚则神无所归,魂无所主。今用生血之剂,以大补其心肝,则心肝有血以相养,神魂何至有惊悸哉!倘此等之药,用之骤效,未几而仍然惊悸者,此心肝大虚之故也,改煎药为丸。方用镇神丹∶
人参(四两) 当归(三两) 白术(五两) 生枣仁(三两) 远志(二两) 生地(三两) 熟地(八两) 白芥子(一两) 茯苓(三两) 柏子仁(一两) 龙骨(一两醋 用) 虎睛(一对) 陈皮(三钱) 麦冬(三两)
各为末,蜜为丸。每日白滚水送下,早晚各五钱,一料全愈。
此方较前方更奇而有神。方中用龙虎二味实有妙义。龙能定惊,虎能止悸,入之补心补肾之中,使心肾交通,而神魂自定也。
此症用镇心丹亦效。
人参 白芍(各一两) 丹砂(一钱) 铁落(一钱) 天花粉(一钱) 山药(五钱) 远志(二钱) 生枣仁(五钱) 茯苓(三钱)水煎服。十剂全愈。
人有先惊而后悸,亦有先悸而后惊,似乎不同,而不知非有异也,不过轻重之殊耳。但惊有出于暂,而不出于常,悸有成于暗,而不成于明者,似乎常暂明暗之不同。然而暂惊轻于常惊,明悸重于暗悸。吾定一方,合惊悸而治之,名为两静汤∶
人参(一两) 生枣仁(二两) 菖蒲(一钱) 白芥子(三钱) 丹砂(三钱) 巴戟天(一两)水煎服。连服四剂,惊者不惊,而悸者亦不悸也。
此方多用生枣仁以安其心,用人参、巴戟天以通心肾。心肾两交,则心气通于肾,而夜能安;肾气通于心,而日亦安也。心肾交而昼夜安,即可久之道也。
此症用镇心丹亦可同治。

- 惊悸门(二则)《辨证录》
- 惊悸恐总论《证治准绳·杂病》
- 惊悸三《金匮悬解》
- 惊悸恐辨《叶选医衡》
- 惊悸四《金匮悬解》
- 惊悸恐《医学心悟》
- 惊悸痰迷恐惧所致《医学传心录》
- 惊悸解《素灵微蕴》
-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医宗金鉴》
- 惊悸恍惚证治《妇科心法要诀》
-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金匮玉函经二注》
- 惊悸恍惚证治《医宗金鉴》
-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医宗金鉴》
- 惊悸恍惚《医述》
-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金匮要略浅注》
- 惊悸二《金匮悬解》
-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医宗金鉴》
- 惊悸部《本草易读》
-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
- 惊悸、怔忡、健忘《医学入门》
-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高注金匮要略》
- 惊悸(心脏神经官能症)先兆《中医疾病预测》
-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金匮要略心典》
- 惊悸(恍惚)《女科折衷纂要》
-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金匮玉函要略述义》
- 惊悸《伤寒括要》
-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脉证十二条、方五首)《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 惊悸《女科证治准绳》
- 惊悸吐衄下血瘀血《金匮悬解》
- 惊悸《女科证治准绳》
- 惊悸吐泄寒战发热《四圣悬枢》
《辨证录》
- 作者:陈士铎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序一
- 序二
- 序三
- 自序
- 凡例
- 卷之一
- 卷之二
- 卷之三
- 卷之四
- 卷之五
- 卷之六
- 卷之七
- 卷之八
- 卷之九
- 卷之十
- 鹤膝门(二则)
- 疠风门(二则)
- 遗尿门(三则)
- 脱肛门(二则)
- 强阳不倒门(二则)
- 发斑门(二则)
- 火丹门(三则)
- 离魂门(三则)
- 疰夏门(二则)
- 香港脚门(一则)
- 中邪门(六则)
- 中妖门(六则)
- 中毒门(十二则)
- 肠鸣门(三则)
- 自笑门(附自哭三则)
- 恼怒门(二则)
- 喑哑门(三则)
- 瘟疫门(一则)
- 种嗣门(九则)
- 卷之十一·妇人科
- 卷之十二
- 卷之十三
- 背痈门(七则)
- 肺痈门(四则)
- 肝痈门(二则)
- 大肠痈门(三则)
- 小肠痈门(三则)
- 无名肿毒门(二则)
- 对口痈门(一则)
- 脑疽门(一则)
- 囊痈门(二则)
- 臂痈门(一则)
- 乳痈门(四则)
- 肚痈门(一则)
- 多骨痈门(一则)
- 恶疽门(一则)
- 疔疮门(一则)
- 杨梅疮门(五则)
- 腰疽门(一则)
- 擎疽门(一则)
- 脚疽门(二则)
- 鬓疽门(一则)
- 唇疔门(一则)
- 瘰门(二则)
- 痔漏门(四则)
- 顽疮门(二则)
- 接骨门(二则)
- 金疮门(一则)
- 物伤门(三则)
- 癞门(一则)
- 刑杖门(一则)
- 卷之十四
- 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