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施治

《常见中老年疾病防治》书籍目录

中医学对骨折的治疗,强调辨证施治,强调“瘀去、新生、骨合”,“内外兼治”、“动静结合”、“气血兼顾”。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因为老年人对各种治疗方法的接受能力比较弱、并发症多,又必须根据具体的病情、年龄、体质的不同,遵循“个体化”的原则,拟订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案。

一、外治法

1.手法整复

根据骨折部位、个体的全身情况、骨折复位的难度不同,可以采取一次整复或逐渐整复。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提出正骨十四法,具有手法巧妙,安全简便,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的优点。介绍如下:

(1)摸触辨认法:

用手仔细摸触骨折处,利用骨骼在解剖上的标志,辨认清楚骨折段移位的方向,通常是用拇指、食指和中指的指腹贴于骨折处,进行轻柔的触摸,对骨折段切实做到“虽在肉里,以手扪之,自悉情”以便在骨折整复时能做到“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

(2)擒拿扶正法:

由助手用手握稳伤肢的上下骨折段,使伤肢保持在一个正确而稳定的位置上,灵活选择擒拿的形式和部位,配合术者对骨折的整复,此法贯穿检查、复位、缚扎固定的全过程。

(3)拔伸牵引法:

按照“欲合先离,离而复合”原则,沿肢体的纵轴,用对抗的拔伸牵引力来克服肌肉的收缩力,把重叠和嵌插的骨端牵开,使肢体恢复原来的长度和轴线。拔伸牵引的方向。先顺势从肢体原畸形位置方向用力,然后再按照整复的要求、手法的运用而进行拔伸,据骨折的程度、伤员的具体情况而决定使用牵引力量,做到用力恰当,轻重适宜。

(4)提按升降法:

把下移的骨折段向上升提,上移的骨折段同时按向下降,矫正骨折的前后、上下移位,术者利用手指、手掌或前臂的交叉,对向用力,以达到“突者复平、陷者复起”的目的。

(5)内外推端法:

利用手掌或手指,分别置于骨折两端的隆突处,进行向移位相反方向的内外用力推端,把侧方移位或成角移位的骨折复位。

(6)屈伸展收法:

把骨折部位邻近的关节进行屈曲、伸直作内收外展,通过调整肌力以助复位或有利于骨折的稳定。

(7)扣挤分骨法:

当两根骨并列的部位发生骨折,造成骨间膜或骨间肌的收缩,而致两骨互相靠拢时,术者用两手的拇指和食、中指、无名指相并,在骨折的掌背侧两骨之间。用力扣挤分骨,使骨折段分开,以矫正骨折端的成角、移位。

(8)抱迫靠拢法:

用两手掌相对向抱合骨折部,在助手的拔伸牵引下,采用对向用力的反复抱迫,使分离的骨折面紧密靠拢。

(9)扩折反拔法:

在拔伸牵引法不能解决重叠移位时,可用本法在加大成角的位置上进行拔伸牵引,并用推按或升提手法复位,当骨折端经反拔后互相接触时,助手作反向牵引恢复原力线方向。术者同时把凸侧骨端向凹侧按压复位。

(10)接合碰撞法:

由两助手分别擒拿扶正骨折的远近段,使伤肢保持正常的轴线,术者用手固定骨折端,嘱助手沿伤肢纵轴作短促、阵发、反复的碰击,使骨折端面能紧密吻合。

(11)旋转回绕法:

常用于骨折面背靠背移位的骨折复位。术者一手握住骨折的远端,另一手的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等四指在骨折端同一侧协同动作,沿着骨折移位的径路相反的方向还原回绕,使骨折端恢复为面对面,再用抱迫靠拢法使其对合,以达到矫正背向移位的目的。

(12)摇摆转动法:

是在固定骨折近端同时,把骨折的远端进行连续性的摇摆,达到松解骨折端的嵌插,矫正残余移位,陈旧性骨折畸形愈合作折断骨痂和松解粘连的目的。

(13)顶压折断法:

是一种折骨手法,适用于陈旧性骨干段骨折畸形愈合而需要重新折断治疗的伤员。顶压是利用三点加压的杠杆作用原理,使骨痂在力点处折断。力点常选在成角的顶部或两骨端重叠的侧面,术者运用阵发的强劲而稳准的手法使骨痂折断。

(14)对抗旋转法:

用于陈旧性骨折畸形愈合需要作折骨重新治疗的伤员,将原骨折的远近段进行对抗的短轴旋转,作用力一般不超过骨折处的上下关节,使骨痂从原骨折远近端的骨折面的两侧裂开,达到折骨的目的。

2.固定

固定是使用各种器材或器具,造成抵消骨折段移位倾向力的外固定力,保持骨折段在整复后的位置,并继续矫正整复后的残余畸形。

(1)材料夹板;以杉皮板、柳木板、三合板、竹片、塑料板都可以。根据就地取材,容易按照不同的骨折部位截裁和塑形,有适当的硬度和适当的弹性的要求选择材料。

衬垫:用棉花、布、纸、海棉等,作为夹板内的衬垫,避免夹板直接压迫皮肤。

固定垫:用来协同夹板固定,造成夹板内稳定的效应力,抵消骨折整复后的移位倾向力和矫正残余移位。

平垫:用于肢体的平坦部位。

塔形垫:用于关节凹陷处。

梯形垫:用于肢体斜坡处。

高低垫:用于锁骨骨折

抱骨垫:把垫造成环状或半月状,用于髌骨骨折

葫芦垫:用于挠骨脱位。

横垫:用于挠骨下端骨折。

合骨垫:用于下尺挠关节分离。

分骨垫:用于尺挠骨折、掌跖骨折。

支架:用金属、木料、竹料、皮料做成各种起支持和相对固定的装置。如背心、腰围、颈围、各种托架、牵引架。

抱膝环:用铁线、橡胶等,外裹以绷带、布条造成大小适宜、套住髌骨的园环,以四根整固定于膝后,用于固定髌骨。

(2)方法根据骨折部位,整复后的骨折段移位的倾向,选好大小、形状适合的材料,外敷以药料,于整复后给予固定。

①把外敷药均匀敷布在骨折部的周围,然后用绷带松绕数圈,也可以直接用浸有药料的绷带绕缠。

②放置固定垫。根据整复后再移位倾向力的大小、运用力学原理,采用一点、二点、三点加压,达到防止再移位和矫正残余移位的目的。

③安装夹板:按照骨折部位的形状,固定垫放置的位置,骨折段再移位的倾向,放置一块、二块、三块、四块、五块或更多块夹板,务求适合力学要求,起到固定作用又不压伤皮肤。

④布带捆绑:先捆中间,再捆远端,后捆近端,然后用绷带再绕缠数圈,以求美观和更好防止捆绑带松脱。

⑤放置支架:支架能使骨折段更加稳定,更好地调整肌群的松紧度,减轻肢体疲劳

(3)其他固定法①垫枕法:用于老年人无移位的脊椎压缩性骨折。病人仰卧硬板床,用垫枕垫在骨折处,逐步加高,使脊柱过伸而逐渐复位。

②牵引法:使用滑车,利用自身体重作对抗力,用枕颔带套住头部。用于治疗脊椎骨折。肢体采用胶布牵引、骨牵引,用于肢体不稳定性骨折。

③布兜悬吊固定法:如用布兜悬吊腰部,达到过伸的目的。悬吊骨盆使破裂的骨盆向中央挤压,以达到复位的目的和便于护理。

3.外用药物

(1)双柏散:侧柏叶1000g、大黄1000g、黄柏薄荷泽兰各500g,共研细末备用,用时用开水加蜜糖调匀外敷。有祛瘀止痛、清热祛风的作用。

(2)驳骨散桃仁250g、栀子500g、侧柏叶1500g、生地500g、红花250g、当归尾1000g、毛麝香1000g、黄连250g、黄柏500g、黄芩500g、骨碎补1500g、薄荷1000g、防风500g、丹皮1000g、银花藤1000g、透骨消1000g、甘草500g、赤芍500g、三七500g、蒲公英500g、鸡骨草1000g、石斛250g、自然铜500g、土别500g,共为细末备用,用时用酒或醋或开水调匀外敷。

(3)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研制的红药膏(成品、油膏),有清热、去瘀、消肿、止痛的作用。使用方便,使用红药膏纱布更方便。经高温高压消毒后,可用于伤口和有感染的伤口。

二、内治法内治法分早、中、后三期。

1.早期:受伤至两周内。主要症状为疼痛、瘀肿。

治法:行气、活血、消瘀、止痛。

选方:活血止痛汤(《伤科大成》)加减。

药物:当归9g、川芎6g、乳香6g、没药6g、川红花6g、桃仁6g、青皮6g、三七6g、土鳖9g。

加减:出血过多或伤重气虚者,加黄芪党参;出血者加小蓟、生地、仙鹅草。

2.中期:伤后2~6周左右,局部疼痛减轻、全身症状减轻。

治法:接骨续筋、和营生新。

选方:老人骨折方(民间验方)。

药物:自然铜15g、土鳖9g、骨碎补9g、当归6g、川续断9g、丹参9g、生地黄15g、天花粉9g、赤芍药9g。

加减:中期之初,肿痛未除者,加桃仁、乳香、川红花;中期之末,加黄芪、首乌、党参;伤在上肢者加桂枝。伤在下肢者加牛膝

3.后期:肿痛全消,屈伸不利,酸倦无力

治法:强筋健骨、补肝肾。

选方:八珍汤(《正体类要》)加减。

药物:当归10g、川芎5g、白芍药8g、熟地黄15g、党参10g、白术10g、茯苓8g、炙甘草5g。

加减:肾阴虚者,加菟丝子龟板阿胶肾阳虚者加附子杜仲鹿角胶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常见中老年疾病防治》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常见中老年疾病防治》书籍目录
  1. 辨证施治《常见中老年疾病防治》
  2. 辨证施治《常见中老年疾病防治》
  3. 辨证施治《常见中老年疾病防治》
  4. 辨证施治《常见中老年疾病防治》
  5. 辨证施治《常见中老年疾病防治》
  6. 辨证施治《常见中老年疾病防治》
  7. 辨证施治《常见中老年疾病防治》
  8. 辨证施治《常见中老年疾病防治》
  9. 辨证施治《常见中老年疾病防治》
  10. 辨证施治《常见中老年疾病防治》
  11. 辨证施治《常见中老年疾病防治》
  12. 辨证施治《常见中老年疾病防治》
  13. 辨证施治《常见中老年疾病防治》
  14. 辨证施治《常见中老年疾病防治》
  15. 辨证施治《常见中老年疾病防治》
  16. 辨证施治《常见中老年疾病防治》
  17. 辨证施治《常见中老年疾病防治》
  18. 辨证施治《常见中老年疾病防治》
  19. 辨证施治《常见中老年疾病防治》
  20. 辨证施治《常见中老年疾病防治》
  21. 辨证施治《常见中老年疾病防治》
  22. 辨证施治《常见中老年疾病防治》
  23. 辨证施治《常见中老年疾病防治》
  24. 辨证求因《中医词典》
  25. 辨证施治《常见中老年疾病防治》
  26. 辨证论治《中医词典》
  27. 辨证施治《常见中老年疾病防治》
  28. 辨证赋《冯氏锦囊秘录》
  29. 辨证施治《常见中老年疾病防治》
  30. 辨证大略《外科证治全书》
  31. 辨证施治《常见中老年疾病防治》

《常见中老年疾病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