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脊休克
在动物中将脊髓与延髓的联系切断,用以研究脊髓单独的功能;但为了保持动物的呼吸功能,常在颈脊髓第五节水平以下切断,以保留膈神经对膈肌呼吸的传出支配。这种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的动物称为脊动物。在脊动物可以观察到脊髓的一些基本功能;但由于失去了高位中枢的调节,因而不能完全反映正常的脊髓功能。
与高位中枢离断的脊髓,在手术后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这种现象称为脊休克(spinal shock)。脊休克的主要表现为:在横断面以下的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紧张性减低甚至消失,血压下降,外周血管扩张,发汁反射不出现,坡肠和膀胱中粪尿积聚,说明动物躯体与内脏反射活动均减退以至消失。脊休克现象只发生在切断水平以下的部分。以后,一些以脊髓为中枢的反射活动可以逐渐恢复,恢复的迅速与否,与动物种类有密切关系;低等动物如蛙在脊髓离断后数分钟内反射即恢复,在犬则需几天,而在人类则需数周以至数月(人类由于外伤等原因也可出现脊休克)。显然,反射恢复的速度与不同动物脊髓反射依赖于高位中枢的程度有关。反射恢复过程中,首先是一引起比较简单、比较原始的反射先恢复,如屈肌反射、腱反射等;然后才是比较复杂的反射逐渐恢复,如对侧伸肌反射、搔爬反射等。反射恢复后的动物,血压也逐渐上升到一定水平,动物可具有一定的排粪与排快活反射,说明内脏反射活动也能部分地恢复。反射恢复后,有些反射反应比正常时加强并广泛扩散,例如屈肌反射、发汗反射等。
脊休克的产生并不由于切断损伤的刺激性影响引起的,因为反射恢复后进行第二次脊髓切断损务并不能使脊休克重现。所以,疹休克的产生原因是由于离断的脊髓突然失去了高位中枢的调节,这里主要指大脑皮层、前庭核和脑干网状结构的下行纤维对脊髓的易化作用。
脊休克的产生与恢复,说明脊髓可以完成某些简单的反射活动,但正常时它们是在高位中枢调节下进行活动的。高位中枢对脊髓反射既有易化作用的一面,也有抑制作用的一面。例如,切断脊髓后伸肌反射往往减弱,说明高位中枢对脊髓伸肌反射中枢有易化作用;而发汗反射加强,又说明高位中枢对脊髓发汗反射中枢有抑制作用。
脊动物由于脊髓离断,脊髓内上行与下行的神经束秀难重新接通,造成感觉传入冲动不能上达大脑皮层,而大脑皮层的传出冲动也不能下达脊髓,以致在离断水平以上就失去了知觉和所谓随意动作。中枢的神经轴突与外周的神经轴突都有再生能力,但由于脊髓离断部位有大量胶质细胞浸润并逐步形成瘢痕,使轴突再生受阻。
脊髓离断后屈肌反射比正常时加强,而伸肌反射往往减弱,以致屈肌反射常占优势,这不利于瘫痪肢体支持体重。因此,在低位脊髓横贯性损伤的病人,通过站立姿势的积极锻炼以发展伸肌反射是很重要的;这种锻炼使下肢伸肌具有足够的紧张性以保持伸直,以使不依靠拐杖站立或行走。同时,通过锻炼充分发挥末瘫痪肌肉的功能,例如背阔肌等由脊髓离断水平以上的神经所支配,而却随着于骨盆,这样就有可能使病人在借拐杖行走时摆动骨盆。

- 脊休克《生理学》
- 脊痛脊强门《张氏医通》
- 脊阳关《中医词典》
- 脊痛脊强(尻痛)《张氏医通》
- 脊俞《中医词典》
- 脊痛脊强《证治准绳·杂病》
- 脊中《中医词典》
- 脊痛脊强《医学纲目》
- 脊中《针灸学》
- 脊痛(余见腰脊风反张)《针灸资生经》
- 脊中(一名神宗,一名脊俞)《针灸大成》
- 脊痛《丹台玉案》
- 脊中第二行二十一穴远近法《备急千金要方》
- 脊痛《普济方·针灸》
- 脊中第三行十三穴远近法《备急千金要方》
- 脊痛《中医词典》
- 脊中第一行十一穴远近法《备急千金要方》
- 脊髓肿瘤《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脊柱《人体解剖学》
- 脊髓造影的正常表现(图2-16、17)《放射诊断学》
- 脊柱、脊髓伤《骨科学》
- 脊髓与脊神经根《人体解剖学》
- 脊柱、脊髓损伤《家庭医学百科-自救互救篇》
- 脊髓亚急性合并变性《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脊柱CT检查《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 脊髓压迫症《神经病学》
- 脊柱X线检查《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 脊髓压迫症《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脊柱辨病《常见病自测》
- 脊髓压迫症《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脊柱侧凸《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生理学》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 第二节 生理学的发展简史
- 第三节 生理功能的调节
- 第四节 生理功能的调节控制
-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 第一节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 第二节 细胞的跨膜信号传递功能
- 一、由具有特异感受结构的通道蛋白质完成的跨膜信号传递
- 二、由膜的特异受体蛋白质、G-蛋白和膜的效应器酶组成的跨膜信号传递系统
- 第三节 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
- 一、兴奋性和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
- 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
- 三、兴奋的引起和兴奋的传导机制
- 第四节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 第三章 血液
-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与特性
- 第三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
- 第三节 生理止血、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
- 第四章 血液循环
- 第一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
- 第二节 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征
- 第三节 血管生理
-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 第五节 器官循环
- 第五章 呼吸
- 第一节 肺 通 气
- 第二节 呼吸气体的交换
- 一、气体交换原理
- 二、气体在肺的交换
- 三、气体在组织的交换
- 第三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 一、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
- 二、氧的运输
- 三、二氧化碳的运输
- 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
- 第三节 胃内消化
- 第四节 小肠内消化
- 第五节 大肠内消化
- 第六节 吸 收
-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 第一节 能量代谢
-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 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 第一节 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
- 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 第三节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功能
- 一、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方式
- 二、各段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转运功能
- 第四节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 第五节 肾尿生成的调节
- 第六节 清除率
- 第七节 尿的排放
- 第九章 感觉器官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视觉器官
- 第三节 听觉器官
- 一、人耳的听阈和听域
- 二、外耳和中耳的传音作用
- 三、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
- 四、听神经动作电位
- 第四节 前庭器官
- 第五节 嗅觉和味觉
- 第六节 皮肤感受
- 第十章 神经系统
- 第一节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
- 第二节 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 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 一、脊髓的感觉传导与分析功能
- 二、丘脑
- 三、感觉投射系统
- 四、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
- 五、痛觉的病理生理
-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 二、低位脑干肌紧张的调节
- 三、姿势反射
- 四、小脑
- 五、基底神经节
- 六、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 第五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 一、自主神经系统
- 二、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 三、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 四、下丘脑
- 五、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功能的关系
- 六、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 第六节 脑的高级功能和脑电图
- 第十一章 内分泌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下丘脑的内分泌功能
- 第三节 垂体
- 第四节 甲状腺
- 第五节 甲状旁腺和甲状腺C细胞
- 第六节 肾上腺
- 第七节 胰岛
- 第八节 松果体其他
- 第十二章 生殖
- 生理学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