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麻黄汤脉证七条

《伤寒贯珠集》书籍目录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足之太阳.其脉上际巅顶.而下连腰足.而寒之为气.足以外闭卫阳.而内郁营血.故其为病.

有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之证.然惟骨痛、脉紧、无汗.为麻黄汤的证.

其余则太阳中风亦得有之.学人若不以骨痛、脉紧、无汗为主.而但拘头痛、发热等证.必致发非所当发矣.虽本文不言脉紧.然可从无汗而推.犹太阳伤寒条.不言无汗.而以脉紧该之也.

麻黄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人之伤于寒也.阳气郁而成热.皮肤闭而成实.麻黄轻以去实.辛以散寒.温以行阳.杏仁佐麻黄.达肺气、泄皮毛、止喘急.王好古谓其治卫实之药是也.然泄而不收.升而不降.桂枝、甘草.虽曰佐之.实以监之耳.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二条凭脉以言治.而不及证.且但举浮与数.而不言紧.而云可与麻黄汤发汗.殊为未备.

然仲景自有太阳伤寒条与麻黄汤证.在学人当会通全书而求之.不可拘于一文一字间也.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太阳麻黄汤证也.至八九日之久而不解.表证仍在者.仍宜以麻黄汤发之.所谓治伤寒不可拘于日数.但见表证脉浮者.虽数日犹宜汗之是也.乃服药已.病虽微除.而其人发烦目瞑者.卫中之邪得解.而营中之热未除也.剧者血为热搏.势必成衄.衄则营中之热亦除.而病乃解.所以然者.阳气太重.营卫俱实.故须汗血并出.而后邪气乃解耳.

阳气、阳中之邪气也.郭白云云、麻黄汤主之五字.当在此当发其汗下.是.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伤寒脉浮紧者.邪气在表.法当汗解.而不发汗.则邪无从达泄.内搏于血.必致衄也.衄则其邪当去.而犹以麻黄汤主之者.此亦营卫并实.如上条所云阳气重之证.上条卫已解而营未和.故虽已发汗.犹须得衄而解.此条营虽通而卫尚塞.故既已自衄.而仍与麻黄汤发汗而愈.

然必欲衄而血不流.虽衄而热不解者.乃为合法.不然.靡有不竭其阴者.于是仲景复着夺血无汗之例曰.脉浮紧.

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谓阳气重者.须汗血并出.以泄其邪.其稍轻者.设得衄血.邪必自解.身虽无汗.固不必更以麻黄汤发之也.

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

与麻黄汤.

太阳病.至十余日之久.脉浮不紧而细.人不躁烦而嗜卧.所谓紧去人安.其病为已解也,下二段是就未解时说.谓脉浮细不嗜卧.而胸满胁痛者.邪已入少阳.为未解也.则当与小柴胡汤.若脉但浮而不细.不嗜卧者.邪犹在太阳而未解也.仍当与麻黄汤.非外已解而犹和之发之之谓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伤寒贯珠集》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伤寒贯珠集》书籍目录
  1. 麻黄汤脉证七条《伤寒贯珠集》
  2. 麻黄汤麻黄《伤寒括要》
  3. 麻黄汤五苓散圆通就用法《医法圆通》
  4. 麻黄汤方《伤寒论》
  5. 麻黄汤洗《妇人大全良方》
  6. 麻黄汤方《伤寒明理论》
  7. 麻黄汤证《临证实验录》
  8. 麻黄汤方《医学心悟》
  9. 麻黄汤证《临证实验录》
  10. 麻黄汤方《医宗金鉴》
  11. 麻黄汤证《伤寒九十论》
  12. 麻黄汤方《伤寒杂病论》
  13. 麻黄汤证其二《经方实验录》
  14. 麻黄汤方《伤寒杂病论》
  15. 麻黄汤证其三《经方实验录》
  16. 麻黄汤方《伤寒杂病论》
  17. 麻黄汤证其四《经方实验录》
  18. 麻黄汤方《伤寒杂病论》
  19. 麻黄汤证其一《经方实验录》
  20. 麻黄汤(玉函)《张氏医通》
  21. 麻黄汤证治本位的意义《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22. 麻黄汤《小儿药证直诀》
  23. 麻黄调心泄热汤《备急千金要方》
  24. 麻黄汤《汤头歌诀》
  25. 麻黄丸《苏沈良方》
  26. 麻黄汤《医方论》
  27. 麻黄细辛附子汤证《临证实验录》
  28. 麻黄汤《时方妙用》
  29.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医宗金鉴》
  30. 麻黄汤《退思集类方歌注》
  31.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删补名医方论》

《伤寒贯珠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