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发汗例十条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病寒之人.非汗不解.而亦有不可发汗者.不可不审.咽喉者.诸阴之所集.而干燥则阴不足矣.汗者.出于阳而生于阴也.故咽喉干燥者.虽有邪气.不可以温药发汗.若强发之.干燥益甚.为咳.
为咽痛.为吐脓血.无所不至矣.云不可发汗者.谓本当汗而不可发之.非本不当汗之证也.此所谓之变也.下文仿此.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巢氏云、淋者肾虚而膀胱热也.更发其汗,损伤脏阴.增益腑热.则必便血.如强发少阴汗而动其血之例也.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身疼痛、表有邪也.疮家脓血流溢.损伤阴气.虽有表邪.不可发汗.汗之血虚生风.必发痉也.
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目直视.不能 .不得眠.
额上陷.脉紧急者.额上两旁之动脉.陷伏不起.或紧急不柔也.灵枢云、两跗之上.脉陷竖者.足阳明.陷谓陷伏.竖即紧急.与此正相发明.目直视.不能 .不得眠.皆亡阴之证也.
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阴亡者.阳不守.亡血复汗.寒栗而振者.阴气先虚.而阳气后竭也.按疮家衄家.并属亡血.
而此条复出亡血家者.该吐下跌仆金刃产后等证为言也.
五液在心为汗.心液亡者.心阳无附.则恍惚心乱.心虚生热.下流所合.则小便已阴疼.禹余粮丸方缺.常器之云、只禹余粮一味.火 服亦可.按禹余粮.体重可以去怯.甘寒可以除热.又性涩.主下焦前后诸病也.
病患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
有寒、里有寒也.里有寒者.虽有表邪.必先温里而后攻表.如后四逆汤之法.乃不与温里而反发汗.损伤阳气.胃中虚冷.必吐蛔也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形作伤寒.其脉当弦紧而反弱.为病实而正虚也.脉弱为阴不足.而邪气乘之.生热损阴.则必发渴.乃更以火劫汗.两热相合.胃中燥烦.汗必不出.而谵语立至矣.若发热脉浮.则邪欲出表.阴气虽虚.可解之.使从汗而愈.如下条桂枝二越婢一等法.若脉不浮.则邪热内扰.将救阴之不暇.而可更取其汗耶.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脉浮数者.其病在表.法当汗出而愈.所谓脉浮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是也.若下之.邪入里而身重.气内虚而心悸者.表虽不解.不可以药发汗.当俟其汗自出而邪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为里虚不足.若更发汗.则并虚其表.里无护卫.而散亡随之矣.故必候其表里气复.津液通和.而后汗出而愈.岂可以药强迫之哉.
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营气不足.
血少故也.
脉浮紧者.寒邪在表.于法当身疼痛.而其治宜发汗.假令尺中脉迟.知其营虚而血不足.则虽身疼痛.而不可发汗.所以然者.汗出于阳而生于阴.营血不足而强发之.汗必不出.汗即出而筋惕肉 .散亡随之矣,可不慎哉.

- 不可发汗例十条《伤寒贯珠集》
- 不可饿论《儿科醒》
- 不可发汗四十条《仲景伤寒补亡论》
- 不敬鬼神致病《医门补要》
- 不可发汗证《伤寒总病论》
- 不精《中医词典》
- 不可汗《伤寒括要》
- 不经医对病服药之误论《幼科概论》
- 不可汗八《伤寒悬解》
- 不禁频数《医述》
- 不可汗二《伤寒悬解》
- 不禁《丹台玉案》
- 不可汗九《伤寒悬解》
- 不仅外感,内症多倚《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 不可汗六《伤寒悬解》
- 不忌反忌不忌口得愈《儒门事亲》
- 不可汗七《伤寒悬解》
- 不及期而经先行《胎产指南》
- 不可汗三《伤寒悬解》
- 不及不足之纪《脉诀汇辨》
- 不可汗十《伤寒悬解》
- 不灰木《本草图经》
- 不可汗十八《伤寒悬解》
- 不灰木《证类本草》
- 不可汗十二《伤寒悬解》
- 不灰木《医学入门》
- 不可汗十六《伤寒悬解》
- 不灰木《本草纲目》
- 不可汗十七《伤寒悬解》
- 不换金正气散《伤寒括要》
- 不可汗十三《伤寒悬解》
《伤寒贯珠集》
- 卷一/太阳篇上
- 辨列太阳条例大意
- 太阳正治法第一
- 太阳权变法第二
- 不可发汗例十条
- 桂枝二越婢一汤脉证一条
- 桂枝麻黄各半汤脉证一条
- 大青龙汤脉证二条
- 小青龙汤脉证二条
- 十枣汤证治一条
- 五苓散证治一条
- 表实里虚四逆汤先救里一条
- 阳微先汗阴微先下随脉施治一条
- 伤寒里虚法先补里二条
- 结阴代阴脉法一条
- 太阳斡旋法第三
- 卷二/太阳篇下
- 太阳救逆法第四
- 太阳类病法第五
- 卷三/阳明篇上
- 卷四/阳明篇下
- 阳明明辨法第二
- 阳明杂治法第三
- 卷五/少阳篇
- 辨列少阳条例大意
- 少阳正治法第一
- 少阳权变法第二
- 少阳刺法第三
- 卷六/太阴篇
- 卷七/少阴篇
- 卷八/厥阴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