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汗后脉证治法十五条

《伤寒贯珠集》书籍目录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发汗伤阳.外风复袭.汗遂不止.活人所谓漏风是也.夫阳者.所以实腠理、行津液、运肢体者也.今阳已虚.不能护其外.复不能行于里.则汗出小便难.而邪风之气.方外淫而旁溢.

则恶风、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是宜桂枝汤解散风邪.兼和营卫.加附子补助阳气.并御虚风也.

桂枝附子汤

桂枝汤内加附子一枚.破八片.炮.去皮.余根据前法.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发汗后.邪痹于外.而营虚于内.故身痛不除.而脉转沉迟.经曰、其脉沉者.营气微也.又曰、迟者.营气不足.血少故也.故以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以益不足之血.而散未尽之邪.

东垣云、仲景于病患汗后身热.亡血.脉沉迟者.下利身凉.脉微.血虚者.并加人参.古人血脱者.必益气也.然人参味甘气温.温固养气.甘亦实能生血.汗下之后.血气虚衰者.

非此不为功矣.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心为阳脏.而汗为心之液.发汗过多.心阳则伤.其人叉手自冒心者.里虚欲为外护也.悸、心动也.欲得按者.心中筑筑不宁.欲得按而止之也.是宜补助心阳为主.桂枝、甘草.辛甘相合.乃生阳化气之良剂也.

桂枝甘草汤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按发汗过多.有动肾中之阳者.以阳为汗之根.而肾为阳之宅.枝伤者其本必戕也.有动心中之阳者.以汗为心之液.而心为阳之脏.液亡者.气必从之也.救肾阳者.必以咸温.救心阳者.

必以甘辛.咸性善下.而温能返阳.故四逆为救肾之剂.甘辛相合.而阳气乃生.故桂甘为益心之法也.未持脉时.病患叉手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

以重发汗虚故如此.

病患叉手自冒心者.心阳内虚.欲得外护.如上条所云也.耳聋者.阳气上虚.阴反得而实之也.师因叉手冒心.而更试耳之聪否.以求阳之虚实.若耳聋无闻.其为过汗致虚.当与温养无疑.

临病之工.宜如是详审耳.许叔微曰.伤寒耳聋.发汗过多者.正气虚也.邪不出者.邪气闭也.虚之与闭.治法悬殊.学人更宜详审.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 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发汗过多.不能解太阳之邪.而反动少阴之气.于是身仍发热.而悸眩 动等证作矣.少阴之气.水气也.心属火而水乘之.故悸.头为阳而阴加之.故眩.经脉纲维一身.以行血气.故水入之.则振振 动也.擗犹据也.眩动之极.心体不安.思欲据地以自固也.此与阳虚外亡有别.阳虚者.但须四逆以复阳.此兼水饮.故必真武以镇水.方用白术茯苓之甘淡.以培土而行水.附子、生姜之辛.以复阳而散邪.芍药之酸.则入阴敛液.使泛滥之水.尽归大壑而已耳.

真武汤

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白术(二两) 生姜(三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发汗后.脐下悸者.心气不足而肾气乘之也.奔豚、肾之积.发则从少腹上冲心胸.如豕之突.故名奔豚.

又肾为水脏.豚为水畜.肾气上冲.故名奔豚.茯苓能泄水气.故以为君.桂枝能伐肾邪.故以为臣.然欲治其水.必防其土.故取甘草、大枣.补益土气为使.甘澜水者.扬之令轻.使水气去不益肾邪也.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茯苓(半斤) 桂枝(四两) 甘草(三两) 大枣(十五枚)

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勺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病患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脉数为热.乃不能消谷而反吐者.浮热在上.而虚冷在下也.浮热不能消谷.为虚冷之气逼而上浮.如客之寄.不久即散.故曰客热.是虽脉数如热.而实为胃中虚冷.不可更以寒药益其疾也.

发汗后.腹胀满者.浓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

发汗后.表邪虽解而腹胀满者.汗多伤阳.气窒不行也.是不可以徒补.补之则气愈窒.亦不可以迳攻.攻之则阳益伤.故以人参、甘草、生姜助阳气.浓朴半夏行滞气.乃补泄兼行之法也.

浓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

生姜(半斤切) 半夏(半升洗) 甘草(二两炙) 人参(一两) 浓朴(半斤去皮炙)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发汗.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主之.

伤寒发汗.解半日许.复烦者.非旧邪去而新邪复乘也.余邪未尽.复集为病.如余寇未尽.

复合为乱耳.脉浮数者.邪气在表之征.故可更发其汗.以尽其邪.但以已汗复汗.故不宜麻黄之峻剂.而宜桂枝之缓法.此仲景随时变易之妙也.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附子甘草汤主之.

发汗不解.反加恶寒者.邪气不从汗而出.正气反因汗而虚也.是不可更逐邪气.当先复其正气.是方芍药之酸.可以益血.附子之辛.可以复气.甘草甘平.不特安中补虚.且与酸合而化阴.与辛合而生阳也.

芍药甘草附子汤

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炙) 附子(一枚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服.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汗出而恶寒者.阳不足而为虚也.芍药甘草附子汤治之是已.汗出而不恶寒但热者.邪入里而成实也.然不可以峻攻.但与调胃承气汤.和其胃气而已.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发汗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其邪不在肌腠.而入肺中.缘邪气外闭之时.肺中已自蕴热.发汗之后.其邪不从汗而出之表者.必从内而并于肺耳.故以麻黄杏仁之辛而入肺者.利肺气.散邪气.甘草之甘平.石膏之甘辛而寒者.益肺气.除热气.而桂枝不可更行矣.盖肺中之邪.

非麻黄、杏仁不能发.而寒郁之热.非石膏不能除.甘草不特救肺气之困.抑以缓石膏之悍也.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四两去节)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炙甘草(二两) 石膏(半斤碎绵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发汗之后.肺气必虚.设饮水过多.水气从胃上射肺中.必喘.或以水灌洗致汗.水寒之气从皮毛而内侵其所合.亦喘.成氏谓喘为肺疾是也.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发汗后吐逆.至水药不得入口者.必其人素有积饮.乘汗药升浮之性而上行也.是当消饮下气.虽有表邪.不可更发其汗.设更发之.重伤阳气.其饮之在中者.不特上逆而仍吐呕.亦且下注而成泄利矣.

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病在太阳之时.里热未甚.水液尚通.其外虽病.而其内犹晏如也.故不可多饮水.设饮水多.必停于心下为悸.所以然者.里无热.不能消水.心属火而畏水.水多凌心.故惕惕然跳动不宁也.然使小便自利.则停水自行.虽悸犹当自愈.若小便不利而少.则水不下行.积于膀胱.必苦里急.里急者.

小便欲行而不能.则小腹奔迫急痛也.此以饮水所致.比于汗下之过.而非太阳本病.故附于斡旋法下.

以上十五条.并发汗后证.而或伤卫阳.或损营血.或亡心阳.或动肾水.或伤胃阳.及伤脾气.或邪仍不解.或解而转属阳明.及传膀胱.或动饮气.或伤肺气.或入肺中.其变种种不同.

其治因之各异.学人谙练在心.亦可以应变无穷矣.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伤寒贯珠集》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伤寒贯珠集》书籍目录
  1. 发汗后脉证治法十五条《伤寒贯珠集》
  2. 发汗鼓粥《保健药膳》
  3. 发汗禁例《中医名词词典》
  4. 发汗动血证八 少阴九《伤寒悬解》
  5. 发汗禁例《中医词典》
  6. 发汗不用燥药论《医学源流论》
  7. 发汗利水辩《侣山堂类辩》
  8. 发汗别法《伤寒补例》
  9. 发汗散《备急千金要方》
  10. 发汗《伤寒捷诀》
  11. 发汗汤《备急千金要方》
  12. 发汗《傅青主男科》
  13. 发汗吐下后《备急千金要方》
  14. 发光免疫技术《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15. 发汗吐下后病状《千金翼方》
  16. 发功中的气形《气功外气疗法》
  17. 发汗吐下后七十三条《仲景伤寒补亡论》
  18. 发功《气功外气疗法》
  19. 发汗吐下后杂病证《伤寒总病论》
  20. 发哽《中医词典》
  21. 发汗吐下解后病脉证治三条《伤寒贯珠集》
  22. 发绀《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23. 发汗丸《备急千金要方》
  24. 发凡《医方论》
  25. 发汗亡津证二 太阳五十七《伤寒悬解》
  26. 发凡《济生集》
  27. 发汗亡阳证九 少阴十《伤寒悬解》
  28. 发耳《中医词典》
  29. 发核《续名医类案》
  30. 发端统论《医学集成》
  31. 发洪《中医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