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血证治二条
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宜抵当汤下之.
喜忘、即善忘.蓄血者.热与血蓄于血室也.以冲任之脉.并阳明之经.而其人又本有瘀血.
久留不去.适与邪得.即蓄积而不解也.蓄血之证.其大便必硬.然虽硬而其出反易者.热结在血.而不在粪也.其色必黑者.血瘀久而色变黑也.是宜入血破结之剂.下其瘀血.血去则热亦不留矣.
病患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善饥.
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也.宜抵当汤.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协热而便脓血也.
无表里证.与前第二十五条同.发热七八日.而无太阳表证.知其热盛于内.而气蒸于外也.
脉虽浮数.
亦可下之以除其热.令身热去脉数解则愈.假令已下.脉浮去而数不解.知其热不在气而在血也.热在血.则必病于血.而其变亦有二.合、犹并也.言热气并于胃.为消谷善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其血必蓄于中.若不并于胃.而下利不止者.其血必走于下.蓄于中者.为有瘀血.宜抵当汤.结者散之.亦留者攻之也.走于下者.为协热而便脓血.则但宜入血清热而已.

- 蓄血证治二条《伤寒贯珠集》
- 蓄血证《中医名词词典》
- 蓄血症《丹台玉案》
- 蓄血似孕《女科精要》
- 慉(xù,音序)痛《中医词典》
- 蓄血似孕《冯氏锦囊秘录》
- 稸(xù,音蓄)满《中医词典》
- 蓄血伤寒《轩岐救正论》
- 轩辕黄帝说眼病目科《明目至宝》
- 蓄血门《张氏医通》
- 宣白《中医词典》
- 蓄血论治《类证治裁》
- 宣痹通阳《中医词典》
- 蓄血腹胀《中医词典》
- 宣成公《中医词典》
- 蓄血发热《药症忌宜》
- 宣肺《中医词典》
- 蓄血发黄《中医词典》
- 宣肺《明目至宝》
- 蓄血(述古)《伤寒指掌》
- 宣肺化痰《中医词典》
- 蓄血《伤寒括要》
- 宣肺散《是斋百一选方》
- 蓄血《伤寒指掌》
- 宣风散《仁术便览》
- 蓄血《伤寒明理论》
- 宣风散《小儿药证直诀》
- 蓄血《温疫论》
- 宣风丸《扁鹊心书》
- 蓄血《古今医彻》
- 宣和赐耆丝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伤寒贯珠集》
- 卷一/太阳篇上
- 辨列太阳条例大意
- 太阳正治法第一
- 太阳权变法第二
- 不可发汗例十条
- 桂枝二越婢一汤脉证一条
- 桂枝麻黄各半汤脉证一条
- 大青龙汤脉证二条
- 小青龙汤脉证二条
- 十枣汤证治一条
- 五苓散证治一条
- 表实里虚四逆汤先救里一条
- 阳微先汗阴微先下随脉施治一条
- 伤寒里虚法先补里二条
- 结阴代阴脉法一条
- 太阳斡旋法第三
- 卷二/太阳篇下
- 太阳救逆法第四
- 太阳类病法第五
- 卷三/阳明篇上
- 卷四/阳明篇下
- 阳明明辨法第二
- 阳明杂治法第三
- 卷五/少阳篇
- 辨列少阳条例大意
- 少阳正治法第一
- 少阳权变法第二
- 少阳刺法第三
- 卷六/太阴篇
- 卷七/少阴篇
- 卷八/厥阴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