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利脉证五条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太阳中风发热.本当桂枝解表.而反下之.里虚邪入.利遂不止.其脉则促.其证则喘而汗出.
夫促为阳盛.脉促者.知表未解也.无汗而喘.为寒在表.喘而汗出.为热在里也.是其邪陷于里者十之七.而留于表者十之三.其病为表里并受之病.故其法亦宜表里两解之法.葛根黄连黄芩汤.葛根解肌于表.芩、连清热于里.甘草则合表里而并和之耳.盖风邪国中.病为在表.一入于里.则变为热矣.故治表者.必以葛根之辛凉.治里者.必以芩、连之苦寒也.而古法汗者不以偶.下者不以奇.故葛根之表.
则数多而独行.芩、连之里.则数少而并须.仲景矩 .秩然不紊如此.
葛根黄连黄芩汤方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太阳误下自利.而又表里不解.与上条同.然曰数下.则气屡伤矣.曰利下不止.则虚复甚矣.
虽心下痞硬.亦是正虚失运之故.是宜桂枝之辛.以解其表.参、术、姜、草之甘温.以安其里.而不可以葛根攻表.亦不得以芩、连清里.治如上条之例矣.
桂枝人参汤方
桂枝(四两) 干姜(三两) 白术(三两) 人参(三两) 炙甘草(四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纳桂.更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伤寒下后.邪气变热.乘虚入里者.则为挟热下利.其邪未入里而脏虚生寒者.则为下利清谷.各因其人邪气之寒热.与脏气之阴阳而为病也.身疼痛者.邪在表也.然脏气不充.则无以为发汗散邪之地.故必以温药.舍其表而救其里.服后清便自调.里气已固.而身痛不除.则又以甘辛发散为急.不然.表之邪又将入里而增患矣.而救里用四逆.救表用桂枝.与厥阴篇下利腹胀满身疼痛条略同.彼为寒邪中阴.此为寒药伤里.而其温中散邪、先表后里之法.则一也.
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
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
太阳病.二三日.为病未久也.不能卧.但欲起者.心下结满.卧则气愈壅而不安也.脉微弱.阳气衰少也.夫二三日.为病未久.则寒未变热.而脉又微弱.知其结于心下者.为寒分而非热分矣.寒分者.病属于寒.故谓寒分.犹金匮所谓血分气分水分也.寒则不可下.而医反下之里虚寒入.必为下利不止.若利止.必作结胸者.寒邪从阳之化.而上结于阳位也.若未止.四日复下之者.寒已变热.转为协热下利.故须复下.以尽其邪.所谓在下者.引而竭之也.总之.
寒邪中人.久必变热.而邪不上结.势必下注.仲景反复详论.所以诏示后人者深矣.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
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汤药亦下药也.下后下利痞硬.泻心汤是已.而复以他药下之.以虚益虚.邪气虽去.下焦不约.利无止期.故不宜参、术、姜、草之安中.而宜赤脂、禹粮之固下也.乃服之而利犹不止.则是下焦分注之所清浊不别故也.故当利其小便.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 下利脉证五条《伤寒贯珠集》
- 下利脉微《伤寒说意》
- 下利脓血《儒门事亲》
- 下利六《金匮悬解》
- 下利脓血证二十七 少阴二十八《伤寒悬解》
- 下利羸瘦《幼幼新书》
- 下利七《金匮悬解》
- 下利九《金匮悬解》
- 下利清谷《中医名词词典》
- 下利经水反断《女科百问》
- 下利清谷《医学心悟》
- 下利解《研经言》
- 下利清谷证三 太阴四《伤寒悬解》
- 下利或下脓血《卫生宝鉴》
- 下利清水《医学心悟》
- 下利候《诸病源候论》
- 下利三《金匮悬解》
- 下利腹痛《幼幼新书》
- 下利十《金匮悬解》
- 下利浮肿《幼幼新书》
- 下利十八《金匮悬解》
- 下利服承气汤证《伤寒九十论》
- 下利十二《金匮悬解》
- 下利烦渴证十六 少阴十七《伤寒悬解》
- 下利十九《金匮悬解》
- 下利二十一《金匮悬解》
- 下利十六《金匮悬解》
- 下利二十五《金匮悬解》
- 下利十七《金匮悬解》
- 下利二十四《金匮悬解》
- 下利十三《金匮悬解》
《伤寒贯珠集》
- 卷一/太阳篇上
- 辨列太阳条例大意
- 太阳正治法第一
- 太阳权变法第二
- 不可发汗例十条
- 桂枝二越婢一汤脉证一条
- 桂枝麻黄各半汤脉证一条
- 大青龙汤脉证二条
- 小青龙汤脉证二条
- 十枣汤证治一条
- 五苓散证治一条
- 表实里虚四逆汤先救里一条
- 阳微先汗阴微先下随脉施治一条
- 伤寒里虚法先补里二条
- 结阴代阴脉法一条
- 太阳斡旋法第三
- 卷二/太阳篇下
- 太阳救逆法第四
- 太阳类病法第五
- 卷三/阳明篇上
- 卷四/阳明篇下
- 阳明明辨法第二
- 阳明杂治法第三
- 卷五/少阳篇
- 辨列少阳条例大意
- 少阳正治法第一
- 少阳权变法第二
- 少阳刺法第三
- 卷六/太阴篇
- 卷七/少阴篇
- 卷八/厥阴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