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病五条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其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湿为六淫之一.故其感人.亦如风寒之先在太阳.但风寒伤于肌腠.而湿则流入关节.风脉浮.寒脉紧.而湿脉则沉而细.湿性濡滞而气重着.故名湿痹.痹者.闭也.然中风者.必先有内风.而后召外风.中湿者.亦必先有内湿.而后感外湿.由其人平日土德不及.而湿动于中.由是气化不速.而湿侵于外.外内合邪.为关节疼痛.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治之者.必先逐内湿.而后可以除外湿.故当利其小便.东垣亦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湿外盛者.其阳必内郁.湿外盛为身疼.阳内郁则发热.热与湿合.交蒸互郁.则身色如熏黄.熏黄者.如烟之熏.色黄而晦.湿气沉滞故也.若热黄则黄而明.所谓身黄如橘子色也.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
寒湿居表.阳气不得外通.而但上越.为头汗出.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是宜用温药以通阳.不可与攻法以逐湿.乃反下之.则阳更被抑而哕乃作矣.或上焦之阳不布.而胸中满.或下焦之阳不化.而小便不利.随其所伤之处而为病也.舌上如苔者.本非胃热.而舌上津液.燥聚如苔之状.实非苔也.盖下后阳气反陷于下.而寒湿仍聚于上.于是丹田有热.而渴欲得水.胸上有寒.
而复不能饮.则口舌燥烦.而津液乃聚耳.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湿病在表者宜汗.在里者宜利小便.苟非湿热蕴积成实未可遽用下法.额汗出微喘.阳已离而上行.
小便利.下利不止.阴复决而下走.阴阳离决.故死.一作小便不利者死.谓阳上浮而阴不下济也.亦通.湿家病.身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
寒湿在上.则清阳不布.身疼头痛鼻塞者.湿上盛也.发热面黄烦喘者.阳被郁也.而脉大则非沉细之比.腹和无病则非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之比.是其病不在腹中而在头.疗之者.宜但治其头而无犯其腹.内药鼻中.如瓜蒂散之属.使黄水出.则寒湿去而愈.不必服药.以伤其中也.

- 湿病五条《伤寒贯珠集》
- 湿病五《金匮悬解》
- 湿病一《伤寒悬解》
- 湿病五《伤寒悬解》
- 湿病一《金匮悬解》
- 湿病四《金匮悬解》
- 湿簸候《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
- 湿病四《伤寒悬解》
- 湿虫《中医词典》
- 湿病十一《金匮悬解》
- 湿虫《外科证治全书》
- 湿病十八条《仲景伤寒补亡论》
- 湿喘《中医词典》
- 湿病十《金匮悬解》
- 湿疮《儒门事亲》
- 湿病三《金匮悬解》
- 湿疮《丁甘仁医案》
- 湿病三《伤寒悬解》
- 湿疮《中医外科学》
- 湿病七《金匮悬解》
- 湿疮候《诸病源候论》
- 湿病七《伤寒悬解》
- 湿疸《中医词典》
- 湿病脉证第二(论一首、脉证十二条、方十一首)《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 湿疸候《诸病源候论》
- 湿病脉证并治《伤寒杂病论》
- 湿癫《中医词典》
- 湿病脉证《金匮玉函要略述义》
- 湿毒《中医名词词典》
- 湿病脉证《高注金匮要略》
- 湿毒《中医词典》
《伤寒贯珠集》
- 卷一/太阳篇上
- 辨列太阳条例大意
- 太阳正治法第一
- 太阳权变法第二
- 不可发汗例十条
- 桂枝二越婢一汤脉证一条
- 桂枝麻黄各半汤脉证一条
- 大青龙汤脉证二条
- 小青龙汤脉证二条
- 十枣汤证治一条
- 五苓散证治一条
- 表实里虚四逆汤先救里一条
- 阳微先汗阴微先下随脉施治一条
- 伤寒里虚法先补里二条
- 结阴代阴脉法一条
- 太阳斡旋法第三
- 卷二/太阳篇下
- 太阳救逆法第四
- 太阳类病法第五
- 卷三/阳明篇上
- 卷四/阳明篇下
- 阳明明辨法第二
- 阳明杂治法第三
- 卷五/少阳篇
- 辨列少阳条例大意
- 少阳正治法第一
- 少阳权变法第二
- 少阳刺法第三
- 卷六/太阴篇
- 卷七/少阴篇
- 卷八/厥阴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