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误九条
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痈脓者.伤寒热聚于胃口而不行.则生肿痈.而脓从呕出.痈不已则呕不止.是因痈脓而呕.
故不可概以止呕之药治之.脓尽痈已.则呕自止.此胃痈杂病.当隶阳明.不当入厥阴也.以下九条.均非厥阴本病.叔和不察.误编厥阴篇中.兹特检出.另列简误.其他厥阴进退.及下利呕逆等证.亦有不必定属厥阴者.叔和以为不便清晰.故总隶厥阴.而实为三阴并有之证.兹仍其旧.
学人当以意会之.
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出者.以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伤寒大吐大下之.既损其上.复伤其下.为极虚矣.纵有外气怫郁不解.亦必先固其里.而后疏其表.乃复饮水以发其汗.遂极汗出.胃气重虚.水冷复加.冷虚相搏.则必作哕.哕、呃逆也.此阳病误治而变为寒冷者.非厥阴本病也.
病患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吐之.宜瓜蒂散.
脉紧为实.乍紧者.胸中之邪能结而不能实也.夫胸中阳也.阳实气于四肢.邪结胸中.其阳不布.则手足无气而厥冷也.而胃居心下.心处胸间.为烦满.为饥而不能食.皆邪结胸中.逼处不安之故.经云、其高者.引而越之.胸邪最高.故当吐之.瓜蒂苦而能涌.能吐胸中结伏之邪也.此证不必定属阴经.即阳病亦有之也.
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愈.
哕而腹满者.病在下而气溢于上也.与病患欲吐不可下之者不同.彼为上行极而欲下.此为下行极而复上也.经曰、在下者.引而竭之.故当视其前后二阴.知何部不利而利之.则病从下出而气不上逆.腹满与哕俱去矣.此热入太阴而上攻阳明之证.与厥阴无涉也.
此邪在少阳之经.非厥阴本病.故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之邪.邪解则呕热俱止.或厥阴病而外连少阳者亦有之.然亦必以小柴胡先解少阳为急.所谓病自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解其外.而后治其内.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谵语者.胃实之征.下利得此.为有燥屎.所谓利者不利是也.与小承气汤下其燥屎.屎去脏通.下利自止.经云、通因通用.此之谓也.金匮治下利.按之心下坚者.与大承气汤.与此同意.所当互考.此太阴转入阳明之证.与厥阴无涉也.
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
清、与圊同.即完谷也.乃阳不运而谷不腐也.是当温养中土.不可攻表出汗.汗出则阳益虚.阳虚则气不化.故必胀满.此寒中太阴之证.非厥阴病也.
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少阴、肾脉也.趺阳、胃脉也.下利为土负水胜之病.少阴负趺阳者.水负而土胜也.故曰顺.
此条当为太阴下利而设.亦与厥阴无涉也.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
伤寒脉微而厥.阴邪所中.寒在里.脉滑而厥.阳邪所伤.热在里.阳热在里.阴气被格.阳反在内.阴反在外.设身热不除.则其厥不已.故主白虎汤.以清里而除热也.此阳明热极发厥之证.误编入厥阴者也.

- 简误九条《伤寒贯珠集》
- 简误《医学读书记》
- 简言语《痰火点雪》
- 简书《万物》《中国医学通史》
- 简要夏枯草散《冯氏锦囊秘录》
- 简史《康复医学》
- 简易便方愈臁疮《邹孟城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 简切辩证《幼幼集成》
- 简易便方愈臁疮《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 简切辨症法《推拿抉微》
- 简易方《医学从众录》
- 简妙老人备急方《养老奉亲书》
- 简易方《痰火点雪》
- 简径治痢《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
- 简易手穴按摩方法《手穴手纹诊治》
- 简介《傅青主女科》
- 简易通便及人工取便法《基础护理学》
- 简介《傅青主男科》
- 简易杏子汤《仁术便览》
- 简介《医林改错》
- 碱《本草备要》
- 简介《中藏经》
- 碱《本草易读》
- 简介《褚氏遗书》
- 碱《本草从新》
- 简化眼和视敏度《生理学》
- 碱《本草分经》
- 简方《古今医统大全》
- 碱《本草撮要》
- 简方《古今医统大全》
- 碱《药性切用》
《伤寒贯珠集》
- 卷一/太阳篇上
- 辨列太阳条例大意
- 太阳正治法第一
- 太阳权变法第二
- 不可发汗例十条
- 桂枝二越婢一汤脉证一条
- 桂枝麻黄各半汤脉证一条
- 大青龙汤脉证二条
- 小青龙汤脉证二条
- 十枣汤证治一条
- 五苓散证治一条
- 表实里虚四逆汤先救里一条
- 阳微先汗阴微先下随脉施治一条
- 伤寒里虚法先补里二条
- 结阴代阴脉法一条
- 太阳斡旋法第三
- 卷二/太阳篇下
- 太阳救逆法第四
- 太阳类病法第五
- 卷三/阳明篇上
- 卷四/阳明篇下
- 阳明明辨法第二
- 阳明杂治法第三
- 卷五/少阳篇
- 辨列少阳条例大意
- 少阳正治法第一
- 少阳权变法第二
- 少阳刺法第三
- 卷六/太阴篇
- 卷七/少阴篇
- 卷八/厥阴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