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阴经病证治二条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此太阴自中风邪之证.不从阳经来也.夫太阴、脾也.风、阳邪也.脾主行气于四肢.而风淫为末病.故太阴中风.四肢烦热而疼痛也.脉阳微阴涩而长者.阳无病而阴受邪.而涩又为邪气之将衰.长为正气之方盛.正盛邪衰.故为欲愈.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太阴脉浮有二义.或风邪中于太阴之经.其脉则浮.或从阳经传入太阴.旋复反而之阳者.其脉亦浮.浮者.病在经也.凡阴病在脏者宜温.在经者则宜汗.如少阴之麻黄附子细辛.厥阴之麻黄升麻皆是也.桂枝汤甘辛入阴.故亦能发散太阴之邪.

- 太阴经病证治二条《伤寒贯珠集》
- 太阴经病桂枝证一 太阴二《伤寒悬解》
- 太阴经传经热症《伤寒捷诀》
- 太阴经病《中医词典》
- 太阴经见证法《伤寒六书》
- 太阴经《松峰说疫》
- 太阴经脚气《中医词典》
- 太阴解期 太阴十七《伤寒悬解》
- 太阴经提纲《医学摘粹》
- 太阴见证《扁鹊心书》
- 太阴经提纲一 太阴一《伤寒悬解》
- 太阴伏暑《中医词典》
- 太阴经香港脚证兼治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太阴方总论《伤寒附翼》
- 太阴经义《思考中医》
- 太阴发门主论《疡医大全》
- 太阴经用药图《医法圆通》
- 太阴发《外科启玄》
- 太阴经脏俱病一条《伤寒贯珠集》
- 太阴二方《本草乘雅半偈》
- 太阴经证《医学心悟》
- 太阴的位性特征《思考中医》
- 太阴经证解《医理真传》
- 太阴藏义《思考中医》
- 太阴经证用药诀《医学传心录》
- 太阴病状《千金翼方》
- 太阴经证治十条《仲景伤寒补亡论》
- 太阴病愈期一条《伤寒贯珠集》
- 太阴经直中寒症《伤寒捷诀》
- 太阴病宜四逆辈诸寒证《医学衷中参西录》
- 太阴痉《中医词典》
《伤寒贯珠集》
- 卷一/太阳篇上
- 辨列太阳条例大意
- 太阳正治法第一
- 太阳权变法第二
- 不可发汗例十条
- 桂枝二越婢一汤脉证一条
- 桂枝麻黄各半汤脉证一条
- 大青龙汤脉证二条
- 小青龙汤脉证二条
- 十枣汤证治一条
- 五苓散证治一条
- 表实里虚四逆汤先救里一条
- 阳微先汗阴微先下随脉施治一条
- 伤寒里虚法先补里二条
- 结阴代阴脉法一条
- 太阳斡旋法第三
- 卷二/太阳篇下
- 太阳救逆法第四
- 太阳类病法第五
- 卷三/阳明篇上
- 卷四/阳明篇下
- 阳明明辨法第二
- 阳明杂治法第三
- 卷五/少阳篇
- 辨列少阳条例大意
- 少阳正治法第一
- 少阳权变法第二
- 少阳刺法第三
- 卷六/太阴篇
- 卷七/少阴篇
- 卷八/厥阴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