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方余论

《伤寒附翼》书籍目录

既论制方之大法,又分六经之方以论之,亦云详矣。而定方不同之故,更不可不辨也。夫风寒暑湿之伤人,六经各有所受,而发见之脉不同。或脉同而症异,或脉症皆同而主症不同者,此经气之有别也。盖六经分界,如九州岛之风土,人物虽相似,而衣冠、饮食、言语、性情之不同,因风土而各殊。则人身表里之寒热虚实,亦皆因经气而异矣。如太阳一经,寒热互呈,虚实递见,治之者,当于表中顾里,故发表诸方,往往兼用里药。阳明之经主实热,治者当于实中防虚,故制攻下诸方,而又叮咛其不可轻用。少阳之经气主虚热,故立方凉解,每用人参。太阴之经气主虚寒,故立方温补,不离姜、附。少阴之经气多虚寒,故虽见表热而用附子,亦间有虚热,故亦有滋阴之剂。厥阴之经气主实热,故虽手足厥冷,脉微欲绝,而不用姜、附。然此为无形之实热,与阳明有形之实热径庭矣。仲景制方,因乎经气,《内经》“审其阴阳,以别刚柔,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气血,各守其乡”之理也。所以表里攻补阴阳之品,或同或异者,亦因其经气血之多少而为之定剂耳。请再以表里论之∶三阳主表而有里,三阴主里而无表,何也?太阳为五脏之主,以胸中为里,以少阴为里;阳明为六腑之主,以腹中为里,以太阴为里;少阳为十一脏所决之主,故胸腹皆为其里而无定位,以厥阴为里,犹运筹于帷幄也。治三阳者,既顾心腹之里,又顾三阴之里,所以阳经之方倍于阴经。而阳有多少,病有难易,所以阳明之方不及太阳,少阳之方更少于阳明也。三阴非无表症也,而谓其无表。故少阴之一身尽热,无非太阳渐外之阳;太阴之四肢烦疼,原是胃脘之所发;厥阴之厥而发热,畴非三焦胆甲之气也。第不头痛项强,胃家不实,不口苦目眩,定其为阴经耳。三阴之表自三阳来,所以三阴表剂,仍用麻黄桂枝为出路。太阴之芍药,少阴之附子,厥阴之当归,得互列于表剂之间,并行而不悖。此《内经》阴阳、表里、雌雄相输应之义也。

麻黄升麻汤

麻黄 升麻 黄芩 知母 石膏 芍药 天冬 干姜 桂枝 当归 茯苓 白术 玉竹 甘草

六经方中,有不出于仲景者。合于仲景,则亦仲景而已矣。若此汤其大谬者也。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夫寸为阳,主上焦,沉而迟,是无阳矣。沉为在里,则不当发汗;迟为脏寒,则不当清火。且下部脉不至,手足厥冷,泄利不止,是下焦之元阳已脱,又咽喉不利吐脓血,是上焦之虚阳无根据而将亡,故扰乱也。如用参、附以回阳,而阳不可回,故曰难治,则仲景不立方治也明矣。此用麻黄、升麻、桂枝以散之,汇集知母天冬黄芩、芍药、石膏等大寒之品以清之,以治阳实之法,治亡阳之症,是速其阳之毙也。安可望其汗出而愈哉!用干姜一味之温,苓、术、甘、归之补,取玉竹以代人参,是犹攻金城高垒,而用老弱之师也。且用药至十四味,犹广罗原野,冀获一兔,与防风通圣等方,同为粗工侥幸之符也。谓东垣用药多多益善者,是不论脉病之合否,而殆为妄谈欤!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伤寒附翼》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伤寒附翼》书籍目录
  1. 六经方余论《伤寒附翼》
  2. 六经独至病脉分治《类经》
  3. 六经分篇《伤寒悬解》
  4. 六经定法贯解《医理真传》
  5. 六经见证加药《医学集成》
  6. 六经传足传手经则愈《此事难知》
  7. 六经解《伤寒说意》
  8. 六经病证的分类《中医诊断学》
  9. 六经禁例《医述》
  10. 六经病解《类经》
  11. 六经厥《中医词典》
  12. 六经病的传变《中医诊断学》
  13. 六经厥《灵素节注类编》
  14. 六经病《中医词典》
  15. 六经渴《中医词典》
  16. 六经标本《中医词典》
  17. 六经六气《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18. 六经辩证《中医诊断学》
  19. 六经脉体《医述》
  20. 六经辨证《中医名词词典》
  21. 六经皮部《中医词典》
  22. 六经辨渴《思考中医》
  23. 六经七日病愈论《伤寒括要》
  24. 六经痹疝《类经》
  25. 六经伤寒用药格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26. 六经本脉体《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27. 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上)《针灸甲乙经》
  28. 六经本病《伤寒指掌》
  29. 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下)《针灸甲乙经》
  30. 六经《丹溪手镜》
  31. 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中)《针灸甲乙经》

《伤寒附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