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汤证其三
予友沈镜芙之房客某君,十二月起,即患伤寒。因贫无力延医,延至一月之久。沈先生伤其遇,乃代延余义务诊治。察其脉,浮紧,头痛,恶寒,发热不甚,据云初得病时即如是。因予:
又因其病久胃气弱也,嘱自加生姜三片,红枣两枚,急煎热服,盖被而卧。果一刻后,其疾若失。按每年冬季气候严寒之日,患伤寒者特多,我率以麻黄汤一剂愈之,谁说江南无正伤寒哉?
【按】《内经》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之说,殊不足以为训。若本案所示,其人作麻黄汤症,不服药者一月之久,而麻黄汤证依然存在。及投以麻黄汤,一剂而愈,其效又依然如响。是盖其人正气本旺,故能与邪久持也。余在广益医院施诊,曾遇一小儿惊厥之恙。目膛神呆,大便不行,危在旦夕。迭用承气下之,白虎清之,数日方定。旋竞转为少阳寒热往来之证,予以小柴胡汤加味。如是数日,又略安,意其愈矣。某日偶巡视邻近某善堂,惊见此儿又在就医调理。予更细察其病情,则寒热日数度发,又是麻桂各半汤之证矣。屈指计之,距其起病之日,已近一月。观其病变曲折,仿佛“离经叛道”,是又岂一日二日之说,所得而限之哉?

- 麻黄汤证其三《经方实验录》
- 麻黄汤证其二《经方实验录》
- 麻黄汤证其四《经方实验录》
- 麻黄汤证《伤寒九十论》
- 麻黄汤证其一《经方实验录》
- 麻黄汤证《临证实验录》
- 麻黄汤证治本位的意义《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麻黄汤证《临证实验录》
- 麻黄调心泄热汤《备急千金要方》
- 麻黄汤洗《妇人大全良方》
- 麻黄丸《苏沈良方》
- 麻黄汤五苓散圆通就用法《医法圆通》
- 麻黄细辛附子汤证《临证实验录》
- 麻黄汤脉证七条《伤寒贯珠集》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医宗金鉴》
- 麻黄汤麻黄《伤寒括要》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删补名医方论》
- 麻黄汤方《伤寒论》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寻源》
- 麻黄汤方《伤寒明理论》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退思集类方歌注》
- 麻黄汤方《医学心悟》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括要》
- 麻黄汤方《医宗金鉴》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伤寒杂病论》
- 麻黄汤方《伤寒杂病论》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医宗金鉴》
- 麻黄汤方《伤寒杂病论》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伤寒论》
- 麻黄汤方《伤寒杂病论》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其二《经方实验录》
《经方实验录》
- 原序
- 上卷
- 中卷
- 桂枝二麻黄一汤证
- 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 桂枝加大黄汤证
- 白虎加桂枝汤证
- 麻黄附子甘草汤证(附列门人治验)
- 小青龙汤证(附列门人治验)
- 射干麻黄汤证
-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证
- 皂荚丸证
- 泽泻汤证
-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
- 炙甘草汤证
- 小建中汤证
- 当归建中汤证
- 黄耆建中汤证(附列门人治验)
- 芍药甘草汤证
- 中卷结一
- 大陷胸汤证
- 桃核承气汤证
- 抵当汤证
- 抵当丸证
- 白头翁汤证
- 猪胆汁导证
- 麻子仁丸证
- 中卷结二
- 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