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汤证其一
范(左) 伤寒,六七日,形寒发热,无汗,而喘,头项腰脊强痛,两脉浮紧,为不传也,麻黄汤主之。
【按】比吾师早年之方也,规其药量之轻,可以证矣。师近日所疏麻桂之量,常在三五钱之间,因是一剂即可愈疾。师常诏余侪曰:“予之用大量,实由渐逐加而来,非敢以人命为儿戏也。夫轻剂愈疾也缓,重量愈病也迅。医者以愈病为职者也,然则予之用重量,又岂得已也哉?”
何公度作《悼恽铁樵先生》文中之一节云:“……越年,二公子三公子相继病伤寒殇。先生痛定思痛,乃苦攻《伤寒论》。……如是者有年,而四公子又病伤寒。发热,无汗,而喘。遍请诸医家,其所疏方,仍不外乎历次所用之豆豉,山栀,豆卷,桑叶,菊花,薄荷,连翘,杏仁,象贝等味。服药后,热势依然,喘益加剧。先生乃终夜不寝,绕室踌躇。迨天微明,乃毅然曰:此非《伤寒论》‘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之病而何?乃援笔书:麻黄七分,桂枝七分,杏仁三钱,炙草五分。持方与夫人曰:‘吾三儿皆死于是,今四儿病,医家又谢不敏。与其坐而待毙,曷若含药而亡!’夫人默然。嗣以计无他出,乃即配药煎服。先生则仍至商务印书馆服务。及归,见病儿喘较平,肌肤有润意,乃更续予药,竟得汗出喘平而愈。
四公子既庆更生,先生乃益信伤寒方。……”(录《现代中医月刊》第二卷第九期)以上所引文字,不过寥寥数行。然而以吾观之,其中含蓄之精义实多。时医遇风热轻证,能以桑菊栀翘愈之,一遇伤寒重恙,遂不能用麻黄主方。罹其殃者,夫岂惟恽氏三儿而已哉?此其一义也。恽先生苦攻《伤寒论》有年,及用轻剂麻黄汤,尚且绕室踌躇,足见医学之难。此其二义也。然此诸义非吾所欲讨究,吾之所求者,借以表白麻黄汤全证耳。
麻黄汤之全部脉证,厥为喘,其甚者鼻扇,两脉浮紧,按之鼓指,头痛,恶寒,无汗,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呕逆,身疼腰痛,骨节酸疼等等。考其简要病理,厥为寒气外犯皮毛,内侵肺藏。肺藏因寒而闭,呼吸不利,故上逆而作喘。肺藏既失职,鼻管起代偿动作,故鼻扇。皮毛因寒而收,排泄失司,故凛冽而恶寒。血液循环起救济,故发热。血运呈紧张,故脉紧。胃受影响,故呕。神经不舒,故痛。若欲求其详,虽长篇累牍难以尽之。但凭脉证以施治,已足以效如桴鼓,此仲圣之教,所以为万世法也!

- 麻黄汤证其一《经方实验录》
- 麻黄汤证其四《经方实验录》
- 麻黄汤证治本位的意义《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麻黄汤证其三《经方实验录》
- 麻黄调心泄热汤《备急千金要方》
- 麻黄汤证其二《经方实验录》
- 麻黄丸《苏沈良方》
- 麻黄汤证《伤寒九十论》
- 麻黄细辛附子汤证《临证实验录》
- 麻黄汤证《临证实验录》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医宗金鉴》
- 麻黄汤证《临证实验录》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删补名医方论》
- 麻黄汤洗《妇人大全良方》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寻源》
- 麻黄汤五苓散圆通就用法《医法圆通》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退思集类方歌注》
- 麻黄汤脉证七条《伤寒贯珠集》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括要》
- 麻黄汤麻黄《伤寒括要》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伤寒杂病论》
- 麻黄汤方《伤寒论》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医宗金鉴》
- 麻黄汤方《伤寒明理论》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伤寒论》
- 麻黄汤方《医学心悟》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其二《经方实验录》
- 麻黄汤方《医宗金鉴》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其三(附列门人治验)《经方实验录》
- 麻黄汤方《伤寒杂病论》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其四(附列门人治验)《经方实验录》
《经方实验录》
- 原序
- 上卷
- 中卷
- 桂枝二麻黄一汤证
- 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 桂枝加大黄汤证
- 白虎加桂枝汤证
- 麻黄附子甘草汤证(附列门人治验)
- 小青龙汤证(附列门人治验)
- 射干麻黄汤证
-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证
- 皂荚丸证
- 泽泻汤证
-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
- 炙甘草汤证
- 小建中汤证
- 当归建中汤证
- 黄耆建中汤证(附列门人治验)
- 芍药甘草汤证
- 中卷结一
- 大陷胸汤证
- 桃核承气汤证
- 抵当汤证
- 抵当丸证
- 白头翁汤证
- 猪胆汁导证
- 麻子仁丸证
- 中卷结二
- 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