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法四条
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
名曰横.刺期门.
腹满谵语.里之实也.其脉当沉实.而反浮紧.则非里实.乃肝邪乘脾.气窒而热也.纵、直也.
以肝木制脾土.于理为直.故曰纵.发热恶寒.表有邪也.其病不当有渴.而反大渴.则非内热.
乃肝邪乘肺.气郁而燥也.以里无热.不能消水.故腹满而汗出.小便利.则肺气以行.故愈.横、不直也.以木畏金而反乘金.于理为曲.故曰横.二者俱泻肝邪则愈.故刺期门.期门、肝之募也.设不知而攻其实热则误矣.此病机之变.不可不审也.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节、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六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太阳之脉.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少阳之脉.起目锐 .上抵头角.其内行者.
由缺盆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故头项强痛者.太阳之邪未罢.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
少阳之邪方盛也.大椎在脊骨第一节上.刺之所以泻太阳邪气.而除颈项之强痛.肺俞在脊骨第三节下两旁.肝俞在第九节下两旁.刺之所以泻少阳邪气.而除眩冒.时如结胸.及心下之痞硬.慎不可发汗.以亡胃液.液亡胃燥.必发谵语.且恐少阳之邪得乘虚而干胃也.若脉弦.至五六日.谵语不止.是少阳胜而阳明负.亦如阳明与少阳合病之为失也.故当刺期门.以泻少阳之邪.亦慎勿下之.以虚其胃.胃虚邪陷.必作结胸.如本论云、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也.

- 刺法四条《伤寒贯珠集》
- 刺法启玄歌(五言)《针灸大成》
- 刺分四时逆则为害《类经》
- 刺法启玄歌(六言)《针灸大成》
- 刺风《圣济总录》
- 刺法启玄歌《针灸聚英》
- 刺风《中医词典》
- 刺法论篇第七十二(遗篇)《黄帝内经·素问》
- 刺风候《诸病源候论》
- 刺法论《素问悬解》
- 刺腹满数《黄帝内经太素》
- 刺法论《针灸大成》
- 刺害《类经》
- 刺法《随息居重订霍乱论》
- 刺寒热《类经》
- 刺法《中医词典》
- 刺虎《证类本草》
- 刺法《黄帝内经太素》
- 刺霍乱数《黄帝内经太素》
- 刺儿菜(《本草拾遗》)《中医饮食营养学》
- 刺激参数《中医词典》
- 刺毒肿痛《孙真人海上方》
- 刺激点《中医词典》
- 刺常人黑白肥瘦《针灸大成》
- 刺激强度《中医词典》
- 刺常人《针灸素难要旨》
- 刺激区《中医词典》
- 刺病奇书二百七十七法《针灸神书》
- 刺激性低血糖症《临床生物化学》
- 刺避《针灸素难要旨》
- 刺激性气体中毒《家庭医学百科-自救互救篇》
《伤寒贯珠集》
- 卷一/太阳篇上
- 辨列太阳条例大意
- 太阳正治法第一
- 太阳权变法第二
- 不可发汗例十条
- 桂枝二越婢一汤脉证一条
- 桂枝麻黄各半汤脉证一条
- 大青龙汤脉证二条
- 小青龙汤脉证二条
- 十枣汤证治一条
- 五苓散证治一条
- 表实里虚四逆汤先救里一条
- 阳微先汗阴微先下随脉施治一条
- 伤寒里虚法先补里二条
- 结阴代阴脉法一条
- 太阳斡旋法第三
- 卷二/太阳篇下
- 太阳救逆法第四
- 太阳类病法第五
- 卷三/阳明篇上
- 卷四/阳明篇下
- 阳明明辨法第二
- 阳明杂治法第三
- 卷五/少阳篇
- 辨列少阳条例大意
- 少阳正治法第一
- 少阳权变法第二
- 少阳刺法第三
- 卷六/太阴篇
- 卷七/少阴篇
- 卷八/厥阴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