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龙汤脉证二条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 .此为逆也.
此治中风而表实者之法.表实之人.不易得邪.设得之.则不能泄卫气.而反以实阳气.
阳气既实.表不得通.闭热于经.则脉紧身痛.不汗出而烦躁也.是当以麻黄桂姜之属.以发汗而泄表实.加石膏以除里热而止烦躁.非桂枝汤所得而治者矣.盖其病已非中风之常病.则其法亦不得守桂枝之常法.仲景特举此者.欲人知常知变.不使拘中风之名.而拘解肌之法也.若脉微弱汗出恶风.则表虚不实.设与大青龙汤发越阳气.必致厥逆筋惕肉 .甚则汗多而阳亡矣.故曰此为逆.逆者虚以实治.于理不顺.所以谓之逆也.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石膏(如鸡子大碎) 生姜(三两切)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按伤寒分立三纲.桂枝主风伤卫.麻黄主寒伤营.大青龙主风寒两伤营卫.其说始于成氏许氏.而成于方氏喻氏.以愚观之.桂枝主风伤卫则是.麻黄主寒伤营则非.盖有卫病而营不病者矣.未有营病而卫不病者也.至于大青龙证其辨不在营卫两病.而在烦躁一证.其立方之旨.亦不在并用麻、桂.而在独加石膏.王文禄谓风寒并重.闭热于经.故加石膏于发散药中是也.若不过风寒并发.
则麻黄、桂枝已足胜其任矣.何必更须石膏哉.须知中风而或表实.亦用麻黄.伤寒而或表虚.亦用桂枝.其表不得泄.而闭热于中者.则用石膏.其无热者.但用麻、桂.此仲景心法也.炫新说而变旧章.其于斯道.不愈趋而愈远哉.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伤寒脉浮缓者.脉紧去而成缓.为寒欲变热之证.经曰脉缓者多热是也.伤寒邪在表则身疼.邪入里则身重.寒已变热而脉缓.经脉不为拘急.故身不疼而但重.而其脉犹浮.则邪气在或进或退之时.故身体有乍重乍轻之候也.是以欲发其表.则经已有热.欲清其热.则表犹不解.而大青龙汤兼擅发表解热之长.苟无少阴汗出厥逆等证者.则必以此法为良矣.不云主之而云发之者.谓邪欲入里.而以药发之.使从表出也.旧注谓伤寒见风.故并用麻黄者.非.

- 大青龙汤脉证二条《伤寒贯珠集》
- 大青龙汤麻杏甘石汤越婢汤解《研经言》
- 大青龙汤证《临证实验录》
- 大青龙汤麻黄《伤寒括要》
- 大青龙汤证《临证实验录》
- 大青龙汤九十六 方见《伤寒·太阳》《金匮悬解》
- 大青龙汤证《伤寒九十论》
- 大青龙汤方《伤寒论》
- 大青龙证《医学摘粹》
- 大青龙汤方《伤寒明理论》
- 大青龙证二 太阳三十三《伤寒悬解》
- 大青龙汤方《医宗金鉴》
- 大青龙证一 太阳三十二《伤寒悬解》
- 大青龙汤方《医宗金鉴》
- 大青升茶《茶饮保健》
- 大青龙汤方《伤寒杂病论》
- 大青四物汤《伤寒括要》
- 大青龙汤方《伤寒杂病论》
- 大青汤《备急千金要方》
- 大青龙汤《汤头歌诀》
- 大青丸《增订叶评伤暑全书》
- 大青龙汤《医方论》
- 大青叶(板蓝根、青黛)《中药学》
- 大青龙汤《时方妙用》
- 大青叶茶《茶饮保健》
- 大青龙汤《退思集类方歌注》
- 大清膏《奇方类编》
- 大青龙汤《伤寒寻源》
- 大曲丸《备急千金要方》
- 大青龙汤《医方考》
- 大泉《中医词典》
《伤寒贯珠集》
- 卷一/太阳篇上
- 辨列太阳条例大意
- 太阳正治法第一
- 太阳权变法第二
- 不可发汗例十条
- 桂枝二越婢一汤脉证一条
- 桂枝麻黄各半汤脉证一条
- 大青龙汤脉证二条
- 小青龙汤脉证二条
- 十枣汤证治一条
- 五苓散证治一条
- 表实里虚四逆汤先救里一条
- 阳微先汗阴微先下随脉施治一条
- 伤寒里虚法先补里二条
- 结阴代阴脉法一条
- 太阳斡旋法第三
- 卷二/太阳篇下
- 太阳救逆法第四
- 太阳类病法第五
- 卷三/阳明篇上
- 卷四/阳明篇下
- 阳明明辨法第二
- 阳明杂治法第三
- 卷五/少阳篇
- 辨列少阳条例大意
- 少阳正治法第一
- 少阳权变法第二
- 少阳刺法第三
- 卷六/太阴篇
- 卷七/少阴篇
- 卷八/厥阴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