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阴清法五条

《伤寒贯珠集》书籍目录

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厥阴之病.本自消渴.虽得水未必即愈.此云渴欲饮水.少少与之愈者.必厥阴热邪还返阳明之候也.热还阳明.津液暴竭.求救于水.少少与之.胃气则和.其病乃愈.若系厥阴.则热足以消水.而水岂能消其热哉.

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伤寒自利不渴者.为脏有寒.太阴自受寒邪也.下利欲饮水者.以里有热.传经之邪.厥阴受之也.白头翁汤除热坚下.中有秦皮.色青味苦.气凉性涩.能入厥阴.清热去湿而止利也.

白头翁汤方

白头翁(二两) 黄连 黄柏 秦皮(各三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伤寒热邪入里.因而作利者.谓热利.下重即后重.热邪下注.虽利而不得出也.白头翁苦辛除邪气.黄连黄柏、秦皮.苦以坚之.寒以清之.涩以收之也.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下利后更烦者.热邪不从下减而复上动也.按之心下濡.则中无阻滞可知.故曰虚烦.香豉栀子.能彻热而除烦.得吐则热从上出而愈.因其高而越之之意也.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吐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伤寒六七日.寒已变热而未实也.乃大下之.阴气遂虚.阳气乃陷.阳气陷.故寸脉沉而迟.

阴气虚.故下部脉不至.阴阳并伤.不相顺接.则手足厥逆.而阳邪之内入者.方上淫而下溢.为咽喉不利.为吐脓血.为泄利不止.是阴阳上下并受其病.而虚实冷热.亦复混淆不清矣.是以欲治其阴.必伤其阳.欲补其虚.必碍其实.故曰此为难治.麻黄升麻汤合补泻寒热为剂.使相助而不相悖.庶几各行其事.而并呈其效.方用麻黄升麻.所以引阳气发阳邪也.而得当归知母葳蕤天冬之润.则肺气已滋.而不蒙其发越之害矣.桂枝干姜.所以通脉止厥也.而得黄芩石膏之寒.则中气已和.而不被其燥热之烈矣.其芍药甘草茯苓白术则不特止其泄利.抑以安中益气.以为通上下和阴阳之用耳.

麻黄升麻汤

麻黄(二两半去节) 当归 升麻(各一两一分) 知母 黄芩 葳蕤(各十八铢) 石膏(绵裹碎) 白术 干姜 白芍 天冬(去心) 桂枝 茯苓 甘草(炙各六铢)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饭顷.令尽汗出愈.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伤寒贯珠集》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伤寒贯珠集》书籍目录
  1. 厥阴清法五条《伤寒贯珠集》
  2. 厥阴篇正误《医宗金鉴》
  3. 厥阴热证《中医词典》
  4. 厥阴篇《伤寒医诀串解》
  5. 厥阴伤寒《轩岐救正论》
  6. 厥阴咳《中医词典》
  7. 厥阴上篇《伤寒恒论》
  8. 厥阴厥《中医词典》
  9. 厥阴上篇 计三方《伤寒恒论》
  10. 厥阴痉《中医词典》
  11. 厥阴舌《中医词典》
  12. 厥阴经直中寒症《伤寒捷诀》
  13. 厥阴舌《敖氏伤寒金镜录》
  14. 厥阴经证治六十三条《仲景伤寒补亡论》
  15. 厥阴生死微甚之辨十五条《伤寒贯珠集》
  16. 厥阴经证用药诀《医学传心录》
  17. 厥阴岁气病疏《内经博议》
  18. 厥阴经证解《医理真传》
  19. 厥阴提纲《医述》
  20. 厥阴经证《医学心悟》
  21. 厥阴头痛《中医词典》
  22. 厥阴经用药图《医法圆通》
  23. 厥阴为阖《中医词典》
  24. 厥阴经义《思考中医》
  25. 厥阴温法十条《伤寒贯珠集》
  26. 厥阴经香港脚证兼治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27. 厥阴问答二《伤寒寻源》
  28. 厥阴经提纲一 厥阴一《伤寒悬解》
  29. 厥阴问答一《伤寒寻源》
  30. 厥阴经提纲《医学摘粹》
  31. 厥阴乌梅丸证《伤寒说意》